評論|劉奇峰:從洞朗對峙到莫習會,中印修和背後的印度算盤 4月底,莫迪與習近平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讓此間許多學者、中國觀察家以及智庫研究者感到意外。然而,美方目前似乎不擔心莫習會對印美關係將造成負面影響,美方學界則認為,中印之間存在着諸多矛盾,很難在一次高層會晤後化解。
評論|徐子軒:貿易煙硝四起,美國和印度也要開戰了嗎? 華府從印度身上看見了中國的影子,利用美國領導的自由秩序而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就讓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對印度有所防範,如奧巴馬政府時期屢屢將印度告上WTO,壓制印度的重商主義傾向。
評論|林韋地:回顧馬華公會一步步走向潰敗之路 早年的馬華公會成員和領導層,多由英文源流的華人精英所組成,素質不錯,但對華人民族主義並不熱衷,比較功利,對華文教育(華教)等相關課題和華人權益,非常輕易妥協。
評論|徐賁:「強制說服」下的羊群變異──五七幹校與中國知識分子 五十年前旨在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的「五七幹校」早已成為歷史。但是那個窒息知識分子的意識、削弱他們的智慧,使他們「鼓不起勇氣、立不起志願」的強制說服機制並沒有消失,並在新時代衍生出新形式。
評論|馬來西亞大選:將懷緬過去與展望未來連結的馬哈迪與希盟 希盟在競選宣言的措辭上刻劃了「過去」的美好。這種美好的步伐自東姑阿都拉曼開始,拉薩、胡申翁、馬哈迪都致力跟隨,不過這條時間軸在馬哈迪辭職後便消失了。
評論|從地雷戰到手撕鬼子:中國大陸「六零一代」的抗戰神劇養成史 在漫長歲月間進入我生活中的這些神劇,早已在不經意間成為無形之手,塑造了我個人、甚至相當部分同時代人的審美觀念、文藝及生活趣味,乃至道德和知識觀念。
評論|香檳大廈,見證昔日香港置業平民化,到今天物非所值的貴族化 在香港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與加拿分道交界,有座初期名噪一時,近年卻聲名狼藉的商住兩用樓宇。它就是1957年入伙的香檳大廈。香檳大廈雖在香港地產發展史上鮮有所聞,卻恰巧站在地產變革的分岔口……
評論|姚松炎:未討論已有結論的香港「土地供應大辯論」 我相信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在諮詢完成後,向公眾說明某一兩項最多人選擇的土地供應選項不能滿足各種不同用途,所以必須多管齊下,其他較少人選擇的選項亦會採用,以滿足各類土地需求和短中長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