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贏球才是國球?」台灣登頂世界棒球12強,從假球陰影中兌現價值

在久遠的假球陰霾以及「贏球是國球」思維下,台灣棒球以及棒球員通過勝利向所有人證明了其價值所在,而非騙局與鬧劇。
2024年11月26日,台北,「2024台灣棒球英雄車隊大遊行」。攝:陳焯煇/端傳媒

在獲得國際一級棒球賽事「世界棒球12強賽」(Premier 12)金牌後,台灣球迷慶祝的方式表面上跟其他國家、其他運動的愛好者並無二致。在社群媒體上,許多貼文都沿著同一組概念展開:沒有放棄,在眾人不看好下重拾希望。

「面對挫折不放棄」當然並非台灣棒球獨有概念。從日本到美國,各種運動的影視作品或多或少都以之為主要元素,如知名動漫作品《排球少年》的基本設定,就是衰落的傳統名校重返巔峰。而英格蘭足球隊的代表歌曲〈Three Lions〉的主軸也是敗北後依然保持希望,說雖然每個人都確信「英格蘭會搞砸」,但「三十年的傷痛/不曾阻擋我作夢」,依舊夢想著讓金盃回到英格蘭──「不放棄」是全世界各類運動迷的共享語彙。

在台灣棒球,「不放棄」卻有獨特的內涵:我們活下來了,而且,我們證明了自己是有價值的。在很多人都還沒看見、甚至都還看不起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成長茁壯,長出了自己的價值。這面金牌,是向所有人證明這件我們早就知道的事,希望這能讓更多、更多人也來放下成見,加入我們的行列。

要了解這樣的心理狀態如何作用,可以從社群媒體上一個看似單純的現象著眼:許多球迷逐漸向開始關注台灣棒球的網友招手,鼓勵他們明年一起進場看球。舉例而言,在棒球圈高度知名、極具代表性的YouTuber「台南Josh」,在賽會後發布影片,表達自己身為資深棒球迷的觀賽心得,在影片的最後,他以這樣的邀請作結:

「這大概是我看棒球以來全台灣棒球熱度最高的時候,相信有很多人看了這次的比賽,想要成為棒球迷了……也希望你感受到棒球的樂趣的話,明年來看一下中華職棒(按:台灣的職業棒球聯盟官方名稱)吧……那當然有些人會說中華職棒的水準不夠,我只要看更強的大聯盟(按:美國職棒最高層級)和日職(按:日本職棒),中華職棒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這是事實,美職和日職也遠遠比我們強,可是中華職棒這幾年已經有很多的不一樣了。不管是場內球員的競技強度,還是場邊的各種看球娛樂,中華職棒都是一個很棒的聯盟,連國外球迷都會稱讚的。」

這種說法在所有台灣球迷、甚至許多並非球迷的台灣人耳中都很自然,但對於不熟悉台灣棒球生態的人可能會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他要說服新朋友進場,卻馬上想到的是要跟美職、日職比較,要先打預防針,說台灣的職業棒球雖然技術水準並未高過美日,但仍值得觀看?而如果棒球是台灣的代表性運動,已經是所謂的「國球」,為什麼在資深球迷的心情分享影片最後,他最想要傳達的訊息居然是要歡迎、鼓勵更多新朋友進場?

這兩個疑問的答案,背後都關乎同樣的歷史背景:台灣看棒球的潛在人口很多,但實際上認真關注棒球、願意花錢支持的球迷只是小眾;而且,對一個世代的球迷而言,這樣的小眾還常被嘲弄,台灣棒球被認為根本不值得花費心力關注。

在台灣棒球不值得看的既有論述背後,又有兩大成因交纏:「贏球是國球」的價值觀,以及假球案的陰影。而在被這兩大因素糾纏多年之後,對於球迷而言,這次的金牌證實了他們一直以來都知道、但難以證明的事情:台灣棒球未必樣樣最強,但真的是有價值的;這些球員的努力一直都值得被看見,他們一直都很棒。

1996年8月24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台灣的少棒隊慶祝他們在世界少棒錦標賽中得勝。圖:Getty Images

嫌棄心理背後,是「贏球是國球」的國家榮耀重擔

從平均技術、資金挹注和球員內部競爭的角度來說,美國職棒和日本職棒的強度無疑高過台灣,但這並不應該讓台灣人否認台灣職棒的價值。球迷本來就會對本國球員容易產生更高的熟悉感,職業運動又經常關乎居住地區的認同,且臨場觀賽的體驗無可取代。因此,不只台灣,各國國民觀看自家的職業運動都是理所當然,並不一定只會觀看技術水準最高的他國聯盟。同時,台灣職棒球員技術上也都有相當水準,否則這次不可能有機會打敗同樣由職棒球星組成的日本隊,以及由美國職棒頂級潛力新秀所組成的美國隊,實在不必受到嫌棄。

表面上「不如美日」的嫌棄,其實反映了一種「你們根本不算數」的不以為然。而台灣傳統上過去只以國際賽勝敗論英雄的習慣,則是這種鄙夷的長期背景。

從戰後到60年代之間,台灣棒球更接近於輕鬆的民間大眾娛樂。棒球史學者謝仕淵在《臺灣棒球一百年(新版)》中指出,戰後初期雖有國際競賽,中華民國政府亦會召集棒球隊至東南亞(特別是受美軍影響的菲律賓)交流,爭取外國和僑民支持。但在台灣內部,主要的棒球活動是業餘球賽,包含銀行公會連續舉行12屆軟式棒球賽,也有許多街坊、宗親會、公司員工組成的球隊參與交流賽,另外如味寶等企業也曾透過組織棒球隊促銷產品。當時風潮之盛,雖然棒球是台灣人在戰前從日本殖民者學來的運動,戰後才遷移到台灣的「外省」族群並不熱中,但由外省文化精英把持的各報社為了吸引訂戶,也同樣會主辦棒球賽,和消費者拉近距離。

如果台灣棒球持續維持這樣大眾娛樂的特色,主要追求「好玩、好看就好」,那麼,這種台灣棒球「不如人」的比較心理或許不至於如此強烈。但60、70年代起少棒隊在國際上取得勝果,帳面上雖是好消息,卻也帶著沉重的詛咒。

由於同一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備受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在與世界各國外交關係上的挑戰勢不可擋,「自由中國」代表隊成員的國際勝果遂成為棒球運動價值的主要敘事,球員們的存在是要「為國爭光」──棒球成了「國球」,但唯獨在贏球時才是國球。一般認為,這項發展的起點是紅葉少棒。1963年起,台東縣延平鄉紅葉國民小學的少棒隊在鄰里、善心人士捐助下成長茁壯,以簡陋的球具訓練,竟能在1968年交流賽中以7:0一面倒的比數擊敗日本關西聯隊,以投手胡武漢為首的國小孩童成為第一代官方刻意宣傳的「民族英雄」,官方接見、宣傳電影等接二連三的出現。

紅葉少棒隊後來因為冒名頂替、超齡比賽等爭議不了了之。但隨後,在中華民國國際地位愈發「風雨飄搖」,官方更加急需正面故事,遂在1969年以前所未見的資源強力挹注新的少棒代表隊金龍隊,並發起各界民眾、僑民募捐支持這群十來歲的「民族英雄」。對於想要打球的小朋友,以及長期耕耘棒球運動、忙於四處籌款的主事者如謝國城理事長而言,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機會,而他們也不負眾望,先勝日本、再贏美國奪下冠軍。據當時報道,回國時先有50萬人在台北迎接,又有40萬人冒雨在台中為之歡呼,並獲蔣介石夫婦接見。而在比賽期間,街頭巷尾群聚以當時仍未普及的電視轉播觀賽、在勝利後燃放鞭炮,亦成為至今台灣社會仍相當熟悉的故事情節。

之後12年間,金龍、七虎、巨人、立德、榮工共計為「自由中國」贏下9屆冠軍,官方報紙對此的描述是「願這是我們國運的徵兆,象徵我們終能突破黑暗,迎接復國建國的勝利底黎明」。再往上的青少棒(15歲以下)、青棒(18歲以下)亦屢獲佳績,70年代有三次獲得少棒、青少棒、青棒的世界三冠王,是那個世代棒球向台灣社會、向中華民國官方證明價值的方式。而到了80年代,隨著小球星們長大成人,進入成年棒球,彼時中華民國雖已失去國際承認,但在「中華台北」的奧會模式下得以出賽,也一度獲得奧運銅牌。在過程中,成棒隊一路曾擊敗日本、韓國等世界強權,甚至幾度擊倒當時多次取得世界冠軍的古巴,包含在1984年於卡斯楚面前以7:4撂倒球風剽悍的所謂「紅色閃電」。對於一整個世代而言,棒球的價值是建立在這樣的「為國爭光」之上。

但這項榮耀背後卻又帶著詛咒:如果不能常態取勝,棒球還有價值嗎?謝仕淵在書中談及此事的章節,就以〈「國球」危機〉為標題,指出贏球才夠格稱為國球之下,各年齡層民眾自發參與棒球的比率反而降低。舉例而言,1974年中區少棒本還有7隊爭奪代表權,但到了五年後就只剩1隊報名──畢竟,拿不了冠軍,無法藉此取得升學機會,練球又有何價值?學校、家長、社區鄰里為什麼要支持?另一個案例是,就連美國大聯盟紅人隊的球探來台挖掘新星,請求教育部協助聯絡14名潛力新秀,卻都被以「聯絡不及」為回應,官方媒體亦評論以高薪吸引球員的做法並不符合「高尚的動機」,也反映出唯尊「為國爭光」的理解方式。

時至今日,中年以下的球迷對於60、70年代的往事當然毫無記憶,而台灣對棒球史的記憶與討論仍相當欠缺,這整段歷史也並不是所有球迷都熟知的過往。然而,這樣的文化語彙、這樣理解球賽的方式卻留存了下來。在為國爭光的指導原則下,「不如外國」成為數落台灣棒球的常見觀點。而在80年代後,隨著三冠王世代淡出舞台,那種街頭巷尾每年放鞭炮,今天慶祝打敗日本、明天慶祝打敗古巴的情景不再復見。自此,所謂「一代不如一代」、「就比不上美國/日本」的嘲弄遂陸續浮現,成為棒球迷經常聽見的說法。

但這一切或許仍不足以致命,直到假球案的連續重擊。

2024年10月25日,台灣台中,中信兄弟球迷在贏得勝利後拋出綵帶。攝:Gene Wang/Getty Images

假球案的歷史陰影

在12強賽事期間,許多台灣球迷在社群網站上都自發性地提到假球案的陰影。連綿不盡的假球案,真的險些毀掉台灣職業棒球。

中華職棒大聯盟以1990年為「職棒元年」,當時熱門的比賽入場人數票房可以破萬人,平均則有超過5000人的規模,雖然絕對稱不上全國上下普遍關心,但已經是一項成形的產業,經營出於「贏球是國球」以外棒球的價值。然而,隨著產業成形,黑道勢力開始介入牟利,且不滿足於單純接受投注,還試圖直接介入比賽,要求球員、教練配合作假。

當時指標性的案件,包含1996年兄弟象五位明星球員不願配合,被黑道從球場持槍押走;於1999年,味全龍隊總教練徐生明在多次被黑道警告之後,亦被歹徒當街持刀刺傷送醫。但並不是所有球員、教練都能抵抗壓力,舉例而言,1997年,檢方破獲一起重大集體假球案,上半季才奪下冠軍的時報鷹隊全隊多名球員遭到逮捕、禁賽,球隊成員不足,下半季竟須向其他球隊徵求球員借調才能出賽。隔年,時報鷹隊宣告解散,領隊在聲明中表示「遺憾職棒運動的惡質文化無法矯正」,指稱涉案球員教練雖已進入司法程序,但威脅利誘指揮假球案的元凶仍在球場四周施壓,「深覺一些殘酷的事實已阻斷了生機」,於是必須解散。

一度看似成形的產業遭到重擊,1997年中華職棒場均入場人數從原先的5千人一路下探到2千人。到了1999年,場均入場人數不及1800人;在這個背景下,味全集團母公司經營權易主,新的經營者也無意持續投入,甫創下冠軍三連霸佳績的味全龍隊因而被迫解散。之後,場均入場人數好不容易回升到3千人大關,但在2005、2007年亦都爆出集團假球案,再度將入場人數打回2千人。

至2008年,檢方偵破米迪亞暴龍隊的「黑米」事件,發現買下新球隊的米迪亞集團根本就是黑道主導的假球集團,大老闆直接指揮教練、球員打假球,最終不只選手,連領隊、管理、翻譯等也全部遭到判刑。當時堅持不屈從的球星周思齊的也一度遭到質疑,當年度因為好表現出席季末頒獎典禮時,現場的同業、觀眾甚至不知道是否該報以掌聲。他在領獎時哽咽說:「在職棒生涯的每一天,我都抱持著一份盡心盡力的心情,來面對我最愛的工作。也因此當很多的時候,外在條件不能選擇、也很難控制,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堅持自己,不管環境如何,每場的比賽,我都是全力以赴。」事後周思齊證明清白,這段感言也成為代表那個時代的經典畫面。

而這甚至還不是球迷集體記憶中最恐怖的一場案件。隔年2009年,檢調等到台灣大賽(即聯盟冠軍賽)結束隔天出手抓人,還沉浸在冠軍賽氣氛中的球迷們隔天打開電視新聞,看見聯盟多位頂級球星也陸續遭到約談、逮捕。由於元老球隊兄弟象的涉案人員眾多,本案常被稱為黑象事件,但也查出中信鯨、La New熊隊成員涉案。最讓球迷心痛的,包含兄弟象的核心「黃金三劍客」中,竟就有兩人(陳致遠、蔡豐安)參與放水。涉案名單還包含效力於La New熊隊、曾於日本職棒打出優異成績的投手張誌家;另外,第一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台灣投手、效力於兄弟象的曹錦輝也被檢察官調查,最後未被起訴,但查出曹錦輝確實接受黑道招待性交易,也曾口頭答應放水,只是一次因故推託、另一次則遇上颱風延賽,所以並未完成交易。當時連兄弟象都瀕臨解散危機,倘若解散,只剩三隊的聯盟恐怕也將無以為繼,台灣的職業棒球險些畫下句號。

由於這些涉案球星的名聲響亮,讓許多非棒球迷也印象深刻,假球的印象更加深植人心。同時,在國際賽中,那幾年的台灣棒球又無法透過贏球這項「國球」重新取得認可。

慢慢地,在球迷之間,「雖敗猶榮」成為一項自嘲,一個集體缺乏希望、缺乏自信下的苦笑,甚至成為圈外人嘲弄台灣棒球的語彙。由於台灣一間連鎖鍋貼店稱為四海遊龍,「遊龍」又與「猶榮」諧音,「鍋貼」也成為網路上的常用詞彙。就連台灣領先的時候,人們的反應也經常是「鍋貼準備好了」。台灣棒球無法證明自己價值、「不期不待不受傷害」的心理狀態,鍋貼一詞就是典型的代表。

2023年3月11日,台灣台中,世界棒球經典賽A組荷蘭隊對陣台灣隊的比賽中,18號球員張育成。攝:Shi Tang/Getty Images

奪冠證明棒球價值非幻想

台灣職棒的假球歷史和國際賽奪冠帶來的感動有何直接關聯?為什麼在這麼歡欣鼓舞的時刻,這麼多人卻自然而然地提起沉痛、悲傷的過往,不怕破壞氣氛?為什麼這麼多資深球迷自認必須跳出來說故事,告訴年輕球迷他們以前有多麼絕望?

這是因為,許多球迷即使未受「贏球是國球」觀念束縛,堅持繼續喜愛台灣棒球,卻因此受到旁人嘲笑或質疑。即使最後一起假球案已經是15年前的事,這樣的質疑從來都沒有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選手失誤、表現失常的影片被傳到網路上,馬上就會有留言影射選手打假球。在這個故事中,台灣在12強奪冠不只是榮耀,而是一項確證,向圈外人、向彼此、向自己證明了台灣棒球的價值,並非幻想和一廂情願。

這不需要是專業的運動粉絲專頁,或者是評論台灣歷史文化的粉絲專頁才會說出的故事,只要簡單在社群媒體上搜尋,就能看到許多案例。比如,在Threads上一個「素人」帳號、追蹤數僅有26人,談及此事的貼文卻獲得超過800讚,說在黑鷹事件(90年代中期職棒一起重大假球案)之後,「在家裡跟我爸一起看電視球賽我媽都會在旁邊說:『這些不是都打假球嗎?你們怎麼這麼瘋狂?』」而之後接連其他案件發生,「那天開始我不再看了,我爸則是會趁我和我媽睡覺的時候自己半夜起來看重播」,「超級無敵心酸難過,也不敢向同學提起『我有看棒球』」。所以,在這次奪冠之後,他的心情是「說不感動是騙人的,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棒球、討論中職,真的不是在作夢嗎?」這是一個典型的敘事:那曾被看不起的、被當成一無是處的,現在終於得到應有的肯定。

另一支本是教人創業的帳號也分享,她的一位朋友在台灣奪冠後痛哭,原因是「當她跟人家說她支持中華職棒,大多數的人都笑她是智障」。除了自己被訕笑,更心疼的是球員:「真心喜歡棒球的人,除了被背叛的羞恥感,更要承受身旁的人訕笑。球迷都這麼挫折了,更何況新一代的球員。做錯事的人不是他們,業障卻是他們在承擔。」而在回應網友留言時,自己也是棒球迷的她還語帶辛酸地自嘲:「現在看球激動的時候,終於不會被消遣是不是賭很大了。」這也反映了同樣的心理狀態:終於讓所有人看見台灣棒球真的有其價值,並不只是一場騙局、一齣鬧劇。

2024年11月24日,日本東京巨蛋舉行的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24號球員陳傑憲慶祝勝利。攝:Shi Tang/Getty Images

「他們每一個人真的都很棒,大家都看到了吧」

那麼,12強奪下金牌之後,台灣球迷的慶祝又回到「贏球是國球」的邏輯了嗎?人們只是認為「太好了,他們又能為國爭光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從贏球是國球的心態逐漸解放出來之後,許多人感受到的是「與有榮焉」,也是「太好了,認真付出的你們終於能被看見了」。不同於各種民族英雄式的稱讚,更多球迷自發分享、網友和大眾媒體轉載討論的,是他們身為球員、乃至身為人的那一面。

比如主戰捕手林家正,由於旅美,國內球迷普遍不那麼熟悉。但在幾場比賽之後,媒體和球迷逐漸注意到他的配球(按:引導投手下一球該怎麼投,運用什麼球路、投到什麼位置),以及他透過各種肢體語言鼓勵投手、為投手注入信心的樣子。這些溫和、穩定而且溫暖的畫面,比如林家正雙手搭著陳柏清(母隊為台鋼雄鷹)肩膀的樣子,讓「心靈捕手」這樣的外號成為熱門用詞,許多球迷、特別是年輕女性球迷也開始自稱「家正婦」──勝利只是背景,重點是球員的能力與性格被人欣賞、被人看見。

另外,在本屆賽會獲頒最有價值球員的隊長陳傑憲,攻守兼備,而且長相英俊,是網路上最具聲量的球星。網路上對陳傑憲的討論非常多樣。一方面,他擊出全壘打時比向胸口球衣空白處的慶祝動作已成為經典畫面──那是其他國家代表隊寫上國名的地方,對其他國家是如此自然的事情,但如同賽後受訪時所說,他依然想要表達「我們代表台灣」。這樣的動作能夠引發台灣球迷集體共鳴,當然是直接關聯於國家地位,但與其說這代表的是某種耀武揚威,或是某種球員為國家服務,不如說是代表某種尊嚴,某種「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在這裡」,某種用實力證明自己的不卑不亢。

而在另一方面,許多球迷乃至一般民眾關注的焦點則又無關國家,回到陳傑憲個人。尤其因為母隊統一獅雖然是元老球隊,但在台灣市場較小、行銷力度較弱,有時被笑稱是「公務員球隊」,只是穩穩地上班打球而已,所以許多獅隊球迷尤其感受到一種與有榮焉,「是我們最開始欣賞他的!」

而即使在主流媒體中,老字號財經雜誌《今周刊》賽後專訪陳傑憲,強調的也不是為國為民、感謝國家栽培之類的語彙,而是他身為球員、身為人的努力過程。不再是為國爭光、國恩家慶的敘事,相反地,球迷乃至一般民眾在乎的是這個人為什麼在這裡、支持他走下去的究竟是什麼。也無怪,陳傑憲奪冠後第一時間尋找「我老婆在哪裡」的畫面,以及在賽後陳傑憲很熟練地抱住小孩、逗小孩玩,顯示他平常應當也有照顧孩子,也都成為社群上的關注重點。

此外,陳傑憲和投手張奕又有一個共通點:生涯目標原先是計畫在日本職棒發展,卻並未成功,這次能在東京巨蛋擊敗日本拿下勝利,而且還都是冠軍賽的重要功臣。幾乎各家媒體報導都引述了張奕同一段話:「很多很複雜的心情,在日本待了這麼久,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可以繼續待在日本,可惜沒有機會。最後能在冠軍戰跟日本打,對我來說是個機會,我想要把握機會,讓他們知道我是可以的。」這種球員的自我挑戰、自我證明,是人們更加在乎的。

拿下金牌固然重要,但對許多球迷而言,金牌的價值卻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種「他們每一個人真的都很棒,大家都看到了吧」的心情。可以總結這樣心情的,是兩位啦啦隊員在YouTube影片結尾所說的話。在台灣的職棒,啦啦隊的角色是帶領觀眾跳應援舞,做一樣的動作、喊一樣的口號,為球員打氣。經過職棒這幾年的摸索,她們現在的定位是以表演能力擔綱「首席觀眾」的角色,絕非只是某些人想像的「花瓶」。而本次賽會中,前後有十餘位啦啦隊員自費、自發來到東京巨蛋場邊代表應援。在賽會後,樂天桃猿啦啦隊總隊長籃籃上傳的紀錄影片結尾放的是一張又一張代表隊球員的個人照片,並且配上這樣長長的字卡:

「成為職業棒球員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一路打上來的過程相信無比艱難、非常辛苦,也有人會在中途選擇放棄。能站上職棒舞台、甚至入選中華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希望藉由這次12強,能有更多人關注棒球、支持棒球,甚至愛上它、融入你我的生活中!一起加油!每一次進場看球,都是對球員最大的鼓勵與支持。讓我們一起把環境變得更好,享受在棒球熱血沸騰的世界中吧。」

而味全龍隊的林襄,因為先前另有工作,是在冠軍賽當天才趕赴東京、一日來回。她也上傳了自己的紀錄影片,在結尾的字卡裡,她說的則是:

「能生於職棒世代,是一種幸福,也是我的榮幸。」

這也是這面金牌對球迷們極其關鍵的意義:何其榮幸,能夠見證你們每一個人發光發亮。希望這能向更多人證明你們的價值,希望能有更多人開始支持你們,進而讓你們奮戰的環境可以變得更好。

倘若如此,這將是我們身為球迷最大的幸福。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