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葉耀元:兩岸、極化、香港⋯⋯2020亡國感之戰這樣加速

筆者把台灣現在這股亡國感的論述歸咎於三大理由。

葉耀元:兩岸、極化、香港⋯⋯2020亡國感之戰這樣加速
2019年12月2日,中壢舉行蔡英文造勢晚會。

【編註】:「亡國感」,台灣2020大選的主軸。泛藍和泛綠的選民,都有各自不同的亡國感,可是亡的,到底是誰的國?這場在台灣內部發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的錯位,固然是一項三十年前的冷戰遺產,但縱觀過往台灣歷屆選舉,也不是這次選舉才特有的現象。而如今在「新冷戰」概念仍未系統形成、各種小熱戰卻嶄露苗頭的新時代下,今年的亡國感之戰又似乎頻頻加速。本週,端傳媒已發布兩篇亡國感的專題,從媒體聲量、總統候選人策略、冷戰及歷史角度對「亡國感」進行分析,本文旨在補充其他現實層面的角度。

去年台灣期中大選,民進黨遭受大敗之後,不管是媒體網絡或是輿論平台都興起了一股濃濃的「亡國感」論述。尤其是當時間越來越接近明年一月的總統大選,這股亡國感的論述只增不減,似乎台灣的未來就將在這場選舉中塵埃定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有趣的是,這場亡國感的爭辯,似乎不僅僅只在泛綠的支持者內蔓延,泛藍的支持者同樣也抱持著這股亡國感的論述。到底亡國感的根源從何處而來,難道泛綠與泛藍所體會的亡國感,是同一種亡國感嗎?如果不是,那差異又在哪裡呢?

這篇文章將由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談論亡國感的起源與演變。筆者把台灣現在這股亡國感的論述歸咎於三大理由——兩岸關係的變化、國內政治的兩極化、以及香港反送中抗爭給台灣人民帶來的啟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