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葉耀元:兩岸、極化、香港⋯⋯2020亡國感之戰這樣加速

筆者把台灣現在這股亡國感的論述歸咎於三大理由。
2019年12月2日,中壢舉行蔡英文造勢晚會。

【編註】:「亡國感」,台灣2020大選的主軸。泛藍和泛綠的選民,都有各自不同的亡國感,可是亡的,到底是誰的國?這場在台灣內部發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的錯位,固然是一項三十年前的冷戰遺產,但縱觀過往台灣歷屆選舉,也不是這次選舉才特有的現象。而如今在「新冷戰」概念仍未系統形成、各種小熱戰卻嶄露苗頭的新時代下,今年的亡國感之戰又似乎頻頻加速。本週,端傳媒已發布兩篇亡國感的專題,從媒體聲量、總統候選人策略、冷戰及歷史角度對「亡國感」進行分析,本文旨在補充其他現實層面的角度。

去年台灣期中大選,民進黨遭受大敗之後,不管是媒體網絡或是輿論平台都興起了一股濃濃的「亡國感」論述。尤其是當時間越來越接近明年一月的總統大選,這股亡國感的論述只增不減,似乎台灣的未來就將在這場選舉中塵埃定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然而有趣的是,這場亡國感的爭辯,似乎不僅僅只在泛綠的支持者內蔓延,泛藍的支持者同樣也抱持著這股亡國感的論述。到底亡國感的根源從何處而來,難道泛綠與泛藍所體會的亡國感,是同一種亡國感嗎?如果不是,那差異又在哪裡呢?

這篇文章將由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談論亡國感的起源與演變。筆者把台灣現在這股亡國感的論述歸咎於三大理由——兩岸關係的變化、國內政治的兩極化、以及香港反送中抗爭給台灣人民帶來的啟發。

2018年7月17日桃園,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一個軍事基地舉行的儀式上揮手,背景為美國製阿帕奇AH-64E直升機。
2018年7月17日桃園,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一個軍事基地舉行的儀式上揮手,背景為美國製阿帕奇AH-64E直升機。

兩岸關係的變化

雖然說兩岸關係自頭到尾,從來就不是一個恆常的「現狀」,但台灣人對於現狀二字總有一種莫名的期待與想像,想像著兩岸不會發生任何軍事衝突,想像著兩岸之間的交流都是為了經濟利益,或想像著中國其實不會真的併吞台灣,把習近平所談的「武統」當作一個名詞的概念,認為這件事只是掛在嘴邊說說,絕對不會變成一個動詞或是現在進行式。的確,上述這些事情自台灣經歷過第一次總統直選(1996年)到今天,都還沒有發生核心的改變,但兩岸的關係在不同的時間點以及不同的執政者之下,也存在著微妙卻又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其實都在潛移默化之下對我們所認定的「現狀」進行過微調改變。

對台灣人現在最有感的幾個重要事件,無外乎是2010年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14年因為《兩岸服務與貿易協定》所延伸的太陽花學運、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而造成兩岸官方交流停擺至今、中國不停的挖角台灣邦交國、不讓台灣以觀察國的身分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以及其他林林總總防堵台灣在國際舞台出頭的措施。這一連串的動作,其實都在在顯示著台灣人所期望的現狀不停的在改變。

首先,自馬英九政府時期開始,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流激增,無論是在兩岸投資還是貿易總量上,都有顯著的成長。根據經濟部貿易局的統計,台灣在2018年對中國的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41.3%,這個數字無疑把台灣對中國市場與生產鏈的經濟依賴程度一表無疑。與此同時,開放陸客來台之後,相關的旅遊產業也因應而生;而在蔡英文上任之後,這部分的產業也因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改變,而逐漸凋零,直接的造成不小的民怨。

兩岸關係的變化,不僅僅只局限於經濟合作以及日常交流,兩岸關係自始至終都不是只跟中國與台灣相關。作為台灣最重要的非邦交盟友美國,其對台與對中政策,都在兩岸關係的沿革上造成了深厚的影響。自川普上任以來,美中關係從初期川習互稱「兄弟情誼」(Bromance),到2018年開打的美中貿易戰下,變成兩強相對的衝突場面。美中關係的惡化,在兩岸關係疏遠的狀況下,自然也就讓美台關係無限升溫。美國也在這幾年內提出了眾多親台法案,舉凡《台灣旅遊法》(Taiwan Travel Act)與《亞洲再保障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以及在數個《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都提到如何強化台美的軍事關係、提供常態性的軍售給台灣,這些法案都給中國帶來壓力。

與此同時,還有數個在這次的美國國會會期已經被參議院通過,正在等待眾議院審議的親台法案,如《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TAIPEI) Act of 2019)與《重申美國對台灣關係法承諾法案》(A concurrent resolution reaffirming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ment to Taiwan an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都試圖要把美台關係提升到另一個層級,藉以極大化美國在東亞的國家利益,並以此牽制中國。許多觀察家表示,美台關係雖然在川普執政時期有顯著的增溫,但台灣不應該認為這代表美國對台灣的軍事與安全保障變得更加明確,畢竟華府與北京之間的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中,更遑論川普的外交政策強調的是美國優先的雙邊交易式談判,難保川普在最後關頭不會因應國內的政治壓力而與中國達成協議,進而犧牲台灣。

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儼然是對國際情勢的誤判。首先,美中關係的衝突之所以會在這幾年迅速升級,當然與川普鷹派的風格有關,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崛起所對美國造成的安全疑慮。更甚者,習進平上台之後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政策、對國內輿論與自由的限縮、拿掉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以及對待中國少數民族或香港民主運動的做法,都在在顯示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核心價值存在著一道鴻溝。這種差異,從世界體系觀之,美國與中國的衝突其實骨子裡就是無法避免,甚至可能會引領下一波的冷戰體系。

但明年的總統大選,卻給台灣在兩岸定位上帶來一絲的不確定性。如果民進黨的蔡英文繼續連任,台美關係大致上是不會有顯著的改變,但跌至谷底的兩岸關係,會不會給習進平一個藉口,伴隨著美中貿易戰與國內人民幣市場不穩定的壓力所帶來的問題,以台灣違反《反分裂法》為由對台動武?如果國民黨的韓國瑜贏得這次總統寶座,兩岸關係勢必會回復到馬英九時期的樣態,但如果台灣拉近與中國之間的距離,會不會讓美國放棄對台灣的安全保障,更甚者,台灣會不會與中國簽定某種程度的和平協議,甚至接受一國兩制呢?這自然不為美方所樂見,畢竟台灣是美國東亞的第一島鏈防衛線的一環,失去台灣會讓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更為強烈,並讓中國的軍事部署可以直進太平洋。

是此,國民黨的支持者害怕蔡英文連任會造成兩岸戰爭,亡了「中華民國」;而民進黨的支持者則是害怕韓國瑜當選之後會賣了「台灣」,讓台灣在每一張世界地圖上,都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這正是亡國感的第一個源頭。

2019年9月8日,韓國瑜在新北市舉行造勢晚會。
2019年9月8日,韓國瑜在新北市舉行造勢晚會。

國內政治的兩極化

筆者以為,台灣國內兩黨政治的激化,不用筆者提醒,各位看官也可以透過媒體的報導或是個人的經歷,觀其一二。但國人對於政黨的看法,以及其所代表的觀點與意識型態,卻常常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採用不同顏色的眼鏡來看待彼此。當然,在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條件之下,面臨為數不多的不分區立委名額,外加上總統直選的系統,兩黨政治是政治學理論中所認定的必然結果,但劃分兩大政黨的意識形態,以及分裂國人政治認同的背後原因,卻與其他民主國家有著宏觀的差距。

首先,如果對國民兩黨自身的意識型態作分析,不難發現,兩黨最大的差異就在其兩岸政策之上。國民黨認為中國或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透過與中國經濟與市場的緊密連結,可以為台灣創造下一波的經濟奇蹟。這種觀點實際上在馬英九政府時期就已經間接的被否證了,但為數不少的台灣人,尤其是那些因為兩岸貿易與旅遊業所成功獲取商業利益的商人,自然會繼續支持這樣的觀點。另者,不少國民黨的支持者認為,中國過去三四十年所創造的經濟奇蹟,一定有其理據,如果台灣要在世界市場下繼續存活下去,中國絕對是台灣最主要的金礦,不能被放棄。這種論點,從兩岸的經濟互賴性與日俱增(台灣在2018年對中國的出口額佔總出口額的41.3%)上,就可觀察到商人的想法與走向。

除此之外,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國民黨認為兩岸終屬同文同種,我們具備有文化上的一致性,即便台灣曾經經歷過不同的歷史環節與進程,台灣自始至終都應屬於大中華文化的一份子。是此,基於文化的相似性,與歷史的淵源,我們跟中國本來就應該互相合作,而不是互相競爭。這種觀點,是國民黨內部多數支持者的看法,但與此同時,國民黨內部更存在著兩股不同的聲音。一部份的人認為中華民國應該要「統一」中國,畢竟中華民國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眷村第一代以及國民黨的黃復興黨部就抱持著這種觀點。另一部份的人,則是認為就算中共真的併吞了台灣,那又如何呢?我們日子照過,錢照賺,何必侷限於這些西方所謂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呢?抱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在國民黨內也不在少數。

反觀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則是強調保衛台灣主權,表述台灣與中國在歷史、政治、與文化上的差異,並認為民進黨應該要極力保護台灣不被中國所侵吞。台灣在經濟上與中國的互賴性已成事實,但政府不應該制定政策讓台灣更加仰賴中國市場,這也就是新南向政策的由來。畢竟北京從來都沒有宣布自己將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當台灣太過依靠中國的時候,台灣的主權就可能因為經濟利益而被犧牲。然而,民進黨做為國民黨威權時期就成立的反對黨,其過去的主要訴求,就是台灣獨立。但面臨國際情勢的現實,宣揚台灣獨立的觀點,不僅僅會引起中國方面更強烈的打壓,也會引起美國的關注,畢竟美國謹守自己的「一中政策」,並不希望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大幅度跳脫出現有的框架。是此,即便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了將近四年,民進黨內部的「台獨派」卻沒有辦法順利並有效推行這個民進黨過去最核心的價值,這件事更進一步造成所謂台派的分裂。而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更在今年雙十國慶的舞台上,特別強調「中華民國台灣」,而不單提台灣二字。這也正是民進黨執政後所必須面臨的妥協。

因為兩黨政治的結構,按照政治學的理論,國民兩黨應該都會向中間選民靠攏,來獲取最大公約數的票。民進黨在過去四年間,的確漸漸的朝向最大公約數靠攏,進而招致黨內大老以及獨派人士的大相撻伐,也間接的讓其他獨派小黨萌芽,如基進側翼。但國民黨卻反其道而行,在兩岸議題上朝向統派靠攏,並把經濟議題與兩岸議題綁在一起,認為台灣經濟之所以會變差(即便各個總體經濟的指數都顯示台灣經濟在過去四年內其實是越來越好),除了民進黨政府執政不力之外,更是因為民進黨把台灣航向一個不確定、不穩定、甚至是敵對的兩岸關係上,才會讓台灣人民賺不到錢。這種做法,更讓柯文哲找到意識形態中間的一個空洞,成立了台灣民眾黨,來吸取國民黨的非統票。

換言之,國民黨的黨內菁英,似乎與中間選民漸行漸遠。一部份的原因,當然是因為2018年期中選舉的大勝,給了國民黨信心,走回了自己的老路;另一部分,是因為國民黨高層在兩岸政策上仍然偏統,偏向大中華的論述,進而導致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與選民的期望差距甚遠。

但無論如何,韓國瑜的氣勢是有目共睹的,網路上韓粉的聲量,韓國瑜造勢大會的人氣,都是在民調落後之下,國民黨仍試圖要豪賭這場選舉的主要因素。韓國瑜代表著親中的意識型態,而因為缺乏政治經歷與許多的失言,中間選民對韓國瑜一直抱持著疑慮,擔心韓國瑜會犧牲台灣的主權。是此,因應著兩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兩極化,國民兩黨的支持者甚至是中間選民對於台灣都抱持著亡國感。民進黨的支持者與中間選民認為,如果韓國瑜勝選,或是如果立院多數席次被泛藍勢力給奪取,那台灣的主權可能就無法被保障,更可能因應中國的壓力,而出賣台灣,或接受習進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國民黨的支持者則認為,民進黨根本就不認同中華民國著個國號,也不尊重過去國民黨的政績。如果讓民進黨繼續執政,民進黨可能會朝著更台獨的方向前進,讓這些中華民國派人士掉淚。

透過中共對台的輿論滲透,以及媒體過於渲染與偏激的報導,這種看法更強烈的深植民心,無論你是哪一黨的支持者。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台灣獨立或是賣台都不大可能在總統大選之後馬上發生,任何政策都有其緣由與步驟。但在激化的媒體報導與假訊息的情資操弄下,加上民眾選擇性的只觀看自己本來就支持的言論,進而讓兩黨支持者更加分裂,加深亡國感的氛圍。

台灣的亡國感之所以會浮上檯面,除了下面要談的香港抗爭之外,台灣無法做為一個正常的國家,讓政黨在政策與意識型態上專注於所謂的經濟與社會政策,絕對是最大的問題。然而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問題並不是台灣自己所造成的。

2019年9月29日, 台北舉辦「929台港大遊行」。
2019年9月29日, 台北舉辦「929台港大遊行」。

香港反送中抗爭

自今年三月開始,香港爆發了一連串的反送中遊行與抗爭。事件的初期,是因為香港政府於今年二月宣布將修訂《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簡稱「送中條例」。根據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說法,該法案是為了填補香港法律的缺陷與漏洞,但香港民眾則認為,這個法案給予香港政府權力去逮捕移送任何中國所認定的罪犯,甚至是政治犯。然而,相對擁有自由的香港,要違反中國的言論審查,甚至冒犯了中國的政治正確,是何其容易的事情。換言之,送中條例無疑是中共對香港內政更進一步的干涉,破壞香港自身的司法獨立性。

除此之外,中國與香港之間的矛盾,如香港的貧富差距、國家認同、社會流動、與房價等問題並不是在今年才爆發出來。而當初中共所提的一國兩制,並在回歸後進行真普選的承諾,經過2014年831框架一役之後,幾乎消失殆盡,甚至直接造成了2014年的雨傘革命。

反送中抗爭到今天為止,都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基本上,現在每個週末(甚至平日)都有抗爭事件。今年十一月的香港區議會選舉,更讓支持民主並反對中共勢力的「民主派」成功超越了代表與中共同路的「建制派」,贏得85%的席次。這一連串的抗爭也為台灣帶來了啟發。

在親中媒體與中共言論滲透的狀態下,台灣人普遍對於中國共產黨的威權統治抱持中立的態度。換言之,以往台灣人其實不大知道並理解中共威權統治的手段與其暴力的形式為何,也不知道失去民主與自由的下場會是什麼。但在這次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應該說,具體化了有關「威權統治」的各種形式,甚至讓很多台灣的中間選民,或是過去不關心政治的民眾突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擁有的自由與民主。

簡單來說,如果台灣在未來與中國走得更近,甚至是為了解除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接受了某種程度的一國兩制,那今天的香港,就又可能是明天的台灣。這使得相當一部分選民認為,如果台灣在這次大選站錯了邊,那台灣可能真的要「亡國」了。這種亡國的下場,不僅是台灣或是中華民國在地圖上消失,更代表著台灣人現在所享有的自由、民主、與法治,都可能要消失殆盡。這也就是為什麼親中的國民黨與韓國瑜,會在總統大選民調上持續落後,甚至在多數韓粉的擁簇的狀況之下,依然看似一蹶不振。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被定調為一場事關台灣主權的戰爭。在美中關係惡化的今日,台灣人民做的選擇,跟未來台灣在國際舞台的角色習習相關。泛藍與泛綠的支持者都各自感到一股強烈的亡國感,但台灣的未來應該怎麼走,自然是台灣人民自己要做出的決定。

(葉耀元,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