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伍美琴:香港不缺土地和房屋,而是「患近視」、「患不均」

「土地和住房供應持續嚴重短缺」,是在香港深入民心的「常識」,但根據香港政府發表的數據和資料,這種說法卻值得商榷。

註二:其實住在不同樓宇劏房的人口和需要很可能是不同的,可惜有關報告沒有把他們分別開來,詳加分析。

讀者評論 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可惡,打錯字……摩納哥呢?摩洛哥只是法國的東南亞………

  2. 紐約呢?倫敦呢?東京呢?還有……摩洛哥呢?

  3. @JoeHK 怎會沒人質疑這觀點呢,端不是剛剛出了一個圖輯,解釋了民間反駁政府的說話?這些年來姚松炎也不斷反對政府的邏輯。

  4. 我的邏輯是這樣的:香港一直提高土地供應,而同一時間樓價就一直攀升。所以,想以提高土地供應來降低樓價,這是毫無根據的。但香港人從來都沒有質疑這個觀點,而是一味的相信經濟學上的供求定律,而忽略了實際情況。不妨在世界上找找一、兩個例子,看看有哪些地區樓價一直高企,後因增加土地供應,而成功拉低樓價。

  5. 如果能夠做到精準打税,用樓宇空置稅來「鼓勵」十幾萬空置單位得以「物盡其用」,香港現在的情況會否有改善?

  6. 公民首先得有自己的政府,然後才能有符合公民利益的地權分配。

  7. “不愿意浪费交通时间而搬到㓥房”,確實是不少人的心態。交通成本不僅包括車資,還包括最昂貴的時間成本。上班已經夠累,如果還要因為住在邊遠郊區,而花費兩三個小時在路上轉接各種交通,郊區房子再大也高興不起來。這大概是寫字樓集中在CBD而產生的副作用吧。與其花大力氣在山旮旯起樓,不如考慮如何優化中心區的居住環境;又或者最先疏解的應該是寫字樓的選址?

  8. 說得好,但是香港政府真的能下定決心對抗炒家?連討論都不討論空置稅問題,一味撥新地讓發展商賺錢,鄉議局強權下連丁權問題成為禁忌,就連討些新界棕地都要向劉皇發下跪磕頭——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讓我這種「年輕的專業人士」對香港徹底死心。個人對林鄭的「武功」有信心,但她真的能夠打破香港政府一直以來的套路,對抗背後強大的利益集團嗎?我悲觀地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