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發表了劉細良先生《特首選舉落幕,四回合勝敗盤點》一文,討論本次香港特首選舉得失成敗。劉先生前面的分析都甚為精準,但最後得出:「大輸家是北京」、「林鄭是二輸家」、工商界也是輸家,唯有「泛民、曾俊華及薯粉雖敗猶勝」的結論。筆者無法苟同。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北京順利讓林鄭高票當選,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雖然以普選角度而言,林鄭打了一場不成功的選戰,但這次選舉不是普選而是小圈子選舉,林鄭穩妥地當選,也難言失敗。工商界本來就是個體,「站對隊」以後「分豬肉」不會少一份,何來失敗?更何況什麼中資南下的情況,即便曾俊華上台也不見得有什麼區別。曾俊華輸了選戰,贏了人氣,什麼「裏通美國」都是選舉語言,不必當真,不過不失。倒是泛民實在是大輸家。
劉細良文章的思路,停留在二十年前回歸之初,中央要照顧(民主派)港人的話語體系之中,認爲中央需要「修補」中港關係;目光只放在香港的内鬥,為林鄭不能順利執政而歡呼,還認爲如果泛民能阻止特首執政,越多人反對政府,就越説明是一種勝利。殊不知,時移世易,若這種思想延續,不但妨礙了香港的民主發展,更加妨礙了香港的前途。
無論是否喜歡,香港的真實處境就是: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港獨是不可能的。香港的前途,在可見的將來,都完全為中國所決定。雖然香港擁有讓中國有利可圖的制度與傳統,中國不介意甚至歡迎香港延續此制度,但其着眼點只是配合中國的發展。這一切都必須以香港不獨立,不成爲「反共基地」為前提。
中國在中英談判及《基本法》制定期間,決定延續港英的「行政主導」治理模式,所以特首在《基本法》中權力非常大,這決定了特首是中國無法不加以掌握的位置。《基本法》中其實早已立下三道大閘(選舉委員會、以後普選所需的提名委員會、任命權),保證香港只能「選出」中國屬意的人選。這裏的「選出」,事實就是「欽點」或者「準欽點」。香港回歸後的歷屆特首「選舉」,「阿爺吹雞,選委跪低」,無不如此。除非中國民主化,否則在《基本法》下,無法改變這種局面。以後若改革香港政治體制,縮小由香港真正選舉產生的特首的權力,增設中國能直接控制的政治顧問或者總督,或許能有改變,但這已經不是《基本法》範疇內能處理的事了。
中央唯一有可能不明顯地欽點一人的情況,只有一種:主要候選人都被中央高度信任,泛民又不出來搞局,以致中央認為「爭一下也無妨」。符合這種情況的只有上一屆特首選舉,中央雖然最初屬意唐英年,但梁振英也是中央信得過的人,所以中央放手競爭。但最後效果並不好,黑料滿天飛,撕裂建制派,要中央最後欽點才能避免流選。結果民望最高的梁振英最後也令港人怨聲載道,導致 ABC (Anyone But CY)陣營。
經歷過佔中與港獨,在這次選舉中,中央以求穩為主,已經不太可能像上次一樣較爲自由地競爭。以中央的角度,勸退梁振英,已經算是聽從香港民意的善舉。欽點建制派普遍接受的林鄭,努力勸退所有的建制派,讓香港建制派可以重新團結,更是「為香港好」。
今時不同往日
在回歸初期,中國「欽點」還有點遮遮掩掩。當年有線電視記者追問江澤民是否欽點了董建華,還惹來江澤民的「教育」,但現在早就不是這個情況了。當中主要有五個原因:
首先,中國如何管治香港,與掌權者的風格高度相關。「海派」出身的江澤民在歷屆領導人中,心態比較開放,較願意溝通,比較不強烈反對西方觀念,上海與香港的文化也有相通的一面。而現在的習近平,強調的是核心意識、制度自信,強調「主權」與「國家安全」至上,對西方制度反感,本人對香港也沒有太大好感。更重要的事,習近平的處事方式,不喜歡息事寧人,不怕矛盾(與撕裂)長期存在,只要能繼續推行政策即可。比如中日釣魚島衝突中,中國不像以往一樣盡快平息矛盾,擱置爭議,寧願讓這個熱點長期存在。
其次,更重要的是經濟實力的變遷。李嘉誠說出「女媧補天」的典故時,對香港的擔憂令人深思。香港這十幾年發展太慢,在中國經濟版圖的重要性越來越低,從佔中國 GDP 從六分之一降到2%多。誠然,香港現在還有金融窗口這個重要性,但與以前對中國重要性相比,已無法同日而語。
GDP 不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唯一因素,對一個沒有危機不需要博弈的地區來説,GDP 未必是最重要的。但面對天朝,香港的經濟實力絕對是博弈中的最重要因素。現在中國 GDP 急速上升,在國際體系中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程度。中國在國際上「橫着走」,美國也要給幾分面。以前香港有實力與中國討價還價,而另一方面,中國在香港的舉動也需要顧及西方列強的觀感。但現在,香港經濟上要仰賴中國,而西方列強再説什麼違反一國兩制,可能只會惹來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一句「這是中國内政」就打發了。因爲中國心裏明白,西方列強不會在香港問題上與中國翻臉。
對香港來說,面臨的危機不但是一國兩制能否(按照民主派的理想)準確執行的問題,更是一國兩制是否能保存的問題,這是一把永遠懸掛在頭上的劍。過去二十年,香港錯失發展機會,如果香港進一步在經濟上被邊緣化,只會連一國兩制也保不住了。
第三,中國對香港泛民信任的消失。在回歸之初,香港民主派由以司徒華領軍的民主黨為首。司徒華雖然反共,但從殖民地時代的抗爭一路走來,其愛國愛港之心,得到了中國領導的肯定。在中國眼裏,他也是可以溝通談判與懂得妥協的人;司徒華在世最後階段,能促成2012年的政改方案,正是這種互相信任的表現。司徒華患病時得到中國的慰問,去世之後得到中國新華社發出報導,這作爲反對派,相當不容易。司徒華去世之後,在泛民陣營難以找到一個有分量又能得到中國信任的人。近年來,香港政治激進化,立法會也淪爲「為反而反」的戰場。即便不算政改與佔中等議題,就連在反港獨、撤銷本土派梁頌恆游蕙禎議員資格等被中國視爲「大是大非」的場合,泛民也一致站在中央的對立面。
第四,以前香港還是通過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的模板,現在台灣人都在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了,模板作用也已經消失。反而「港獨」成為更重要的關注點,中國更沒有必要在香港克制。
第五,在中聯辦第二支管治隊伍出台後,建制派在西環支持下,應對泛民越來越得心應手。佔中顯示出香港泛民反抗實力有限;在立法會内剪布已經成爲新常態,如果再撤銷四個議員資格,修改議事規則,更沒有拉布的空間;梁振英時代引入的群眾鬥群眾,十分好使。
於是,過去五年看到,與「泛民」溝通、「修補」中港關係,已經越來越不在中央的考慮範圍內了。在《一國兩制白皮書》與政改失敗後,中國對香港的基本心態都是欽賜心態,港人可以向上陳情,中央可以照顧香港人或泛民一下,但給你什麼是什麼,不給你就不給你。憑藉實力,沒有民主派討價還價的空間。在中央眼裏,香港泛民,不再是「需要給糖果討好」的小孩子,要修補關係,就要由泛民修補關係,而不是中央。
這個結論很殘酷,但事實如此。
泛民應向中間派發展
事實上,泛民在這次暴露出的問題更大。曾俊華以一個建制派的身份,主打「信任團結」的政治情緒,在《基本法》23條立法與政改等泛民一直堅持的議題上,只作出模糊姿態,而在傳統泛民一直關心的民生議題上,亦沒有絲毫讓步,這樣就已經得到泛民政黨的擁戴,或曰策略性支持。而隨着曾俊華競選工作的成功推進,越來越多不在乎民主、不在乎23條與8.31決定,只在乎能恢復“good old days”的市民站出來,支持曾俊華。到最後,「薯粉」的網絡大軍,帶着「香港人很累,只想緩口氣」的口號,橫掃民主派聚集的各大網絡留言版。不肯投曾俊華的「原則派」,無論原先多受歡迎、有什麼光環,一律被罵得狗血淋頭,就連人氣王朱凱迪也不例外。可以說,「薯粉」所代表的中間派,實際上已經在競選中反客爲主。原先泛民領袖想造王,最後反而是被廣大中間派革了命,話語範式發生轉移。如果這樣能理解為「泛民」的勝利,真難以置信。
對泛民來説,首先要認清香港的真實處境,認識到香港的民主只能是「受限的民主」。香港民主的極限:第一,港獨不能組黨,更不能進入建制,最多只能以言論自由方式存在;第二,香港的特首選舉,直到中央放心之前,只能是「受操控的選舉」,極限就是阻止民意上極爲反對的人當特首(如梁振英不連任);第三,在權力相對沒有這麽大的立法會,可爭取的民主程度會更大些。只有明白這個極限,放棄理想化與不切實際的追求,才能更好地把民主向極限推進。
其次,不但政府應該回應「厭戰」的呼聲,泛民同樣應該回應。林鄭在選戰中民望不彰,但其實這很大原因在於競選語言的負面效應。隨着曾俊華祝福林鄭,呼籲支持林鄭施政,如果林鄭真的能擺出誠意,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是「撕裂2.0」,這種局面可望改變。畢竟,這次擺出了厭倦鬥爭心聲的廣大中間派,是扎扎實實的民意基礎。如果主流社會願意支持團結,那麼沒有理由只支持曾俊華的團結,不支持林鄭的同行。
排除了競選帶來的狂熱,這些有知識有頭腦的中產階級,未必再會跟隨泛民的話語。如果林鄭向泛民伸出橄欖枝,泛民仍然拒人千里之外;如果泛民繼續無限制地議會拉布,繼續做永遠的反對派,泛民反而更加會承受輿論與政治的壓力。對泛民來説,如何順應這股厭倦鬥爭的民意,能否向中間派發展,佔據新開發出來的生態位,才是前途成敗的關鍵。
第三,這次選舉甚至接下來的五年,不是推進民主的良機。要求港人意志現在就壓倒中央意志,欲速則不達。修補裂痕,促進民生,營造改革的良好氛圍,苦練内功,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中的經濟結構因素,增強香港的實力,才是本屆政府的主要任務。在這個意義上,林鄭雖然是中央欽點的人選,但不啻為一個可以接受的選擇。
其實,林鄭從小到大都在香港生活,大學時候參加社會運動,在港英政務系統下受鍛煉,她心目中的民主可能與泛民的不一樣,但很難相信她會不明白、不珍惜香港的核心價值。
「不願接受安排」是人類的天性,不滿中央通過中聯辦深入干預香港内政,是可以理解的情緒。但中央越不信任香港,中聯辦權力就越大,「半決策者」角色就越鮮明,投誠者與潛在的權力尋租就越多。只有中央信任的特首,只有能證明香港會令中央放心,中央才會減少對香港的干預;也只有如此,才能在香港維護核心價值,才能繼續在(中央可接受的限度内)推進民主。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泛民能支持林鄭,豈非擴大了林鄭的執政基礎,降低了中聯辦的影響力?
(李芄紫,自由撰稿人)
历史终将会证明,现在香港人心向往之的这种大规模选秀式的选举,终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伪民主而已
前面對泛民進退失據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後面怎樣會得出「支持林鄭可以變相降低中聯辦的影響力」的結論?既然中央是「通過中聯辦深入干預香港内政」,那麼中聯辦就只不過是「中央」的工具。難道香港反對派讓步甚至全面歸順,「中央」自此就不會透過中聯辦施加影響?這和劉細良「泛民、曾俊華及薯粉雖敗猶勝」的推論,都是一廂情願啊。
事實上,目前外人根本無從得知「中央」對港政策的制訂過程,也不知道箇中的討論情況。結果大家都在捕風捉影,空談「信任」、「放心」、「修補關係」。可惜大家不是「中央」肚裡面那條蟲,怎可能推論出某些舉動可以滿足「中央」、甚至換取一個較好的結局?這和拜得神多自得神庇佑,又有何區別?
明明不少香港人(如作者)知道自己任人魚肉,對大局毫無影響,卻仍然對這場選舉和新政府有所期待。一邊理性分析,一邊捕風捉影。這才令人莫名其妙。網中之魚,哪有成敗勝負可言。
前面一位朋友讲,“香港歡迎任何資本進入香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紅色資本嘅進入……操控社會上每一階層每一民生,以至民主進程。”,我的想法是,您错误地假设了资本的“善恶”同其来源之间存在某种相关关系。虽然说没有共产“原罪”的资本可能不太会和香港的环境水土不服,不过若是谈操控,世界上恐怕没有清白的“资本”。
那个叫什么“整死港独”的大陆仔,我身为大陆人都shame on u!你有什么资格对香港人指指点点?我们赶紧回家看我们的新闻联播吧!
中共又為什麼不支持曾俊華的團結?只支持林鄭月娥的「同行」?迫大孖沙跪低?
澳門人夠「愛國」了?中央應該「放心」了?中央賞賜了民主法治未?
所謂「信任」「放心」,又是人治色
我感觉写的很实在。
對於現在的中共在香港,只有兩種結果:高高興興的贏和比較不爽的贏。感覺今次就是比較不爽的贏。以今任聖上的寬大胸襟,必定是要秋後算賬的。
不過比較噁心的是,香港只能擁抱中國大陸,不能擁抱別的。只能看看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可以權衡的方式了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政治斗争尤其如此,不然只会嘴炮,一而再再而三,就会被人看破手脚,尤其是一些有所谓“崇高理想”的民主派,说得越大声,其实越心虚,把一切事情都上纲上线到敌我矛盾,大陆资金,游客,学生等等来香港都是恐怖的,都是来毁灭香港的,这种纳粹式的言论和思想居然可以在香港一直流传,并且还有很高的民意支持度,真的是可笑又可怕,既然如此,那些整天混在大陆的香港人就应该全部判刑,有亲戚在“敌国”的也应该被监视,这样香港估计才安全
另外還有一點作為一個香港普通市民擔憂且恐懼嘅情況在這次選舉中乏人提出討論嘅是香港人最不願意看到嘅大量紅色資本進入香港。香港歡迎任何資本進入香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紅色資本嘅進入香港人是擔憂這受國策控制嘅資本家籍成功搶奪香港經濟命脈從而操控社會上每一階層每一民生,以至民主進程。
另外,林鄭今次主要籍中央支持奪取了特首位置,我很認同曾俊華今次提出其中一個論點,過往五年政府有太多的不守規矩情況出現,故局事件是一實證,廉政系統也出現問題。各大白象工程無一不嚴重超支,值得留意嘅是現所有大白象工程無一不無中國資本嘅建築公司參與,香港人實在怕擁有無限權力嘅政府,特別是來屆林鄭月娥政府嚴重依賴中聯辦上位後,濁稱還債般以私相授受,避開立法會更惶論民間可監察到嘅方法掏空香港資本北移,那時香港人再無力迥旋了。
太飘了 没有价值 就没有谈判的资本
忠言逆耳,泛民未必能听得进去。
「這次擺出了厭倦鬥爭心聲的廣大中間派,是扎扎實實的民意基礎。如果主流社會願意支持團結,那麼沒有理由只支持曾俊華的團結,不支持林鄭的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