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兩岸三地年度觀察之二:拉扯的記憶

記憶即政治。不論何地,官方都希望牢牢掌握歷史詮釋的話語權,但在建構和推動官方史觀的同時,亦可能催生出民間記憶的反思和反抗。2015年兩岸三地的歷史話語權爭奪戰硝煙彈雨,記憶的拉扯越發激烈……
2015年8月30日,組織「時代思進」在西灣國殤紀念墳場發起「香港重光紀念日」悼念活動。
年度回顧/前瞻

香港:「香港故事」作為一種抵抗

2015,二戰終戰70年。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大陸一樣,將9月3日定為法定公眾假日——這一天是日本正式向中華民國及盟軍簽署降書的日子,中國從去年開始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但在近年本土思潮強烈的香港,這個日子和它所牵引的歷史記憶,引發了與以往不同的迴響。

以《香港民族論》提倡者為主的青年組織「時代思進」,首次邀請經歷過二戰的香港退伍華籍英兵樂善會,發起「香港重光紀念日」悼念活動。他們強調,在香港發生的抗日戰爭是英軍、華籍英兵及其他外來兵團而戰,並非只有共軍主導,這個紀念是希望從本土角度寫出政府之外的「另一條storyline」:「9月3日紀念的是中國抗戰勝利;8月30日是紀念香港重光。」

1945年8月30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英軍艦隊駛入維港,英國恢復統治香港。港英政府自1946年開始訂這一天為「重光紀念日」,亦是法定公眾假期。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這一假日才與其他英國王室相關假期一併被取消,除了華籍老兵之外,普通市民也逐漸淡忘。

回歸18年後的2015年,20歲的年輕人和耄耋之年的華籍老兵一起,站在雨中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紀念抗戰時為港捐軀的軍人與平民。記憶即政治。對一個族群來說,沒有什麼比訴諸共同的苦難記憶,對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更為有效。當建制嘗試用這個方法鞏固意識形態時,面對的就會是民間的「反記憶」(counter-memory);「香港故事」在此刻成了一種抵抗。

特別的是,這套民間建構的記憶雖以香港作為主體,但其「記憶內容」卻借用了英軍、英聯邦援軍,甚至是國民黨的抗戰史觀,形成香港特別的思想地景。

台灣歷史課綱示威學生廖崇倫與教育部部長吳思華會談期間激動落淚。攝 : Billy H.C. Kwok/端傳媒
台灣歷史課綱示威學生廖崇倫與教育部部長吳思華會談期間激動落淚。

台灣:歷史記憶的對撞與光影

2015 這年。國民黨政府大舉紀念當年的「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民間卻追念起當年的「531台北大轟炸」。前者延續中華民國史觀,把1945視為擊敗日本的光榮勝利;後者則點出台灣當年實屬日本領土,是抗戰中的戰敗方的事實。甚至連那場戰爭的結束,該稱為「抗戰勝利」或只是平實的「終戰」,這年在台都成爭議,折射出這個島嶼繼承的兩種歷史視角。

這種史觀分歧,在今年新版高中歷史課綱的實施爭議中進一步激化。去年一月,馬政府以「課綱微調」之名,驟然通過由統派學者王曉波等主持修訂的歷史課綱;由於部分篇章更動過多、觀點爭議、又有程序瑕疵,業已引發一波不滿。到了 2015上半,王曉波關於「我國最高峰是珠峰」(而非玉山) 與「我國的首都在南京」(而非台北)的前後發言,更接連引起抨擊。七月,更有數百名高中生群聚教育部前抗爭,一度闖進教育部,並造成隨行採訪的記者被逮捕。這場抗爭在學生林冠華自殺後衝突升高,迫使立院緊急召開朝野協商,要求教育部重新檢討課綱,並開放各校自由選書。

《灣生回家》海報。  圖片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灣生回家》海報。

在這種對峙氛圍中,年底推出的三部影片,分別從不同角度深化歷史記憶的反省。九月上映的《阿罩霧風雲》,聚焦在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用這個顯赫家族的歷史,折射出從清國到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跌宕起伏的命運。十月上映的《灣生回家》,描述於一群日治期間在台灣出生、但在1945年因戰敗而需遷居回國的日本移民第二代,多年後重返台灣尋找「故鄉」的故事。本片聚焦在台灣歷史上一個長年被忽視的族群,並透過他們的生命,勾劃出台日之間深刻的歷史連帶。十二月上映的《冲天》,說的則是抗戰期間中華民國空軍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該片試圖跨越傳統國族主義、英雄主義的敘事框架,改以文學為媒,以戰爭中的女性視角,深描戰爭本身帶來的人性後果。

從教育到電影,關於歷史記憶的爭執反思,仍是台灣的進行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閱兵。 攝 : REUTERS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閱兵。

中國:習近平強勢主導國家記憶

2015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的百年誕辰;慶不慶祝,一度是許多人的懸念。

胡耀邦曾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80-1987),其在任期間積極推動政經改革、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對學運寬容,導致被保守派「逼宮」下台。1989年胡耀邦突然逝世,學生大規模自發悼念,引發了震驚中外的「六四」。因此,胡耀邦一直都是共產黨迴避碰觸的「心結」。

出乎意料地,中國官方今年選擇高規格紀念。然而當胡耀邦重回「名人堂」時,也讓共產黨徹底壟斷對胡耀邦的詮釋

稍早在 9月3日,中國舉行紀念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廣邀各國領導人觀禮。這是習近平就任總書記來的第一次大型閱兵;也是中共建政以來,首度在國慶以外舉辦閱兵。伴隨閱兵,中共也推出其最新版本的抗戰史論述,高調強調共黨八路軍、新四軍的關鍵角色,確立中共對「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貢獻。而習本人,也儼然成為抗戰道統的繼承者,領導權威進一步強化。這場閱兵,是重建中共意識型態合法性的「一號工程」。

兩個高度象徵性的日子,兩次打破常規的出手,習近平均展現出主導國家歷史記憶的底氣。

同樣的主導氣勢,也見證於10月29日落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公報中,習近平講話成為準指導思想。對比於江澤民就任總書記十二年,才確認「三個代表思想」的地位;胡錦濤也用了五年,才鞏固「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只用了三年。

官方通稿強調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也自2006年後,首度重現於中共公報中。總的來說,2015年,習近平體制全面鞏固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