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馬嶽:區議會選後筆記

區議會選舉完結後一直俗務纏身,除了作基本常識性的分析回應外,一直沒有機會坐下詳細看和想有關資料,只能在個多星期後,寫下以下筆記。
2015年11月23日,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與黨員在區議會選舉翌日舉行記者會。

區議會選舉完結後一直俗務纏身,除了作基本常識性的分析回應外,一直沒有機會坐下詳細看和想有關資料,只能在個多星期後,寫下以下筆記。

誰帶來的高投票率?

11月22日,我大約中午便知道投票率超高,以12時半的投票率推算,會高過2003年,這是很嚇人的數字了。

投票率超高可以有兩個可能性:建制派強動員,或者是像2003年選民受了政治氣氛刺激,大幅跑出來投票給民主派,當然也可能是上述兩個因素聯手推高投票率。到了大約傍晚時份,我知道投票率高單純是因為建制派動員的機會不高,因為整個下午由12時半開始,投票人數都極穩定的以每小時約十萬人投票或3% 投票率增長。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建制派動員的票源大多在早上,如果動員可以做得這麼平均就太厲害了。

於是我想:如果高投票率其實有兩個組成部分,對選舉結果應該有什麼影響呢?第一,我應該看見在一些建制主力狙擊泛民的重點選區,投票率會飈升,勝負關鍵是新增投票人能否蓋過建制派動員的選票。第二,如果假設自發的新增選民以年輕人和受雨傘運動刺激居多,那麼對泛民/非建制候選人的選情應有利。

為了印證以上推論,我選後計了和看了一次所有小選區的投票率。由於選舉事務處沒有公布每個小選區的投票率,我只能用每區的有效票總和,除以選民人數來計投票率。假設各區白票和廢票不是太多的話,這應和實際數字相差不遠。

看過小區投票率後,有以下總結:

一些重點區域投票率都抽高不少。這包括泛民大將被「剿滅」的選區,一些應該是建制重點要「防守」的區,和一些泛民最終「守住」了的區。前者包括:麗閣(馮檢基):58%、樂翠(何俊仁):56%、兆康(陳樹英):58%(上屆是45%)、石蔭(尹兆堅):50%(上屆是41%)、大白田(民主黨徐生雄):52%(上屆是39%)、石硤尾(民協秦寶山):49%(上屆是33%)、紅磡(民協任國棟):51%、聯和墟(民主黨羅世恩,本來是北區唯一泛民):50%(上屆是37%)、長亨(林立志):56%(上屆是43%)。後者包括張國鈞的堅摩上升了9%、涂謹申的奧運投票率達57%、民主黨第二梯隊柴文瀚在華富的投票率也高升10%至53%等。

不少中產屋苑的投票率相當高,抽高了整體投票率,結果則「榮辱互見」。建制獲勝的包括海怡兩區均超62%、杏花邨(59%)、麗港城(63%)、愉景新城(60%)。泛民獲勝或戰績較佳的則包括南豐(55%)、荔枝角四小龍(64%)、丹拿(53.5%)、黃埔(53%)、馬灣(60%)等。海怡及麗港城等區,候選人包括公民黨的陳家洛和譚文豪,當然也是建制要主力狙擊的對象。

另一突出現象是:個別選區投票率非常低,主要是非建制與泛民對壘的選區,投票率可以低至三成左右,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雨傘效應。由此可見,如果這次「泛民+傘兵」能再多派數十人認真參選,挑戰建制派現任,全港投票率可進一步上升至挑戰五成。

從以上數據分析,這次選舉的47%投票率是雙重動員的結果,建制派有能力在重點地區大幅抽高投票率,不少狙擊區都得心應手,但在沒有那麼重點動員的選區,新增而較多投給民主派的選票可以協助部分民主派候選人獲勝。

和2003年的對比

2003年區議會選舉,一般的詮釋是投票率飈升而民主派大勝。但其實這大勝並不是全方位的。首先,大敗的只有民建聯,而其他建制派政團如港進聯、自由黨或「獨立」建制派,其實所輸不多。民主派中以民主黨贏得最多,主因其實是當年民建聯與民主黨互視為最大競爭對手,於是甚多「捉對廝殺」。在很多選民不滿民建聯在23條立法中的表現,跑出來用選票懲罰民建聯時,民主黨成為最大受惠者。此外,當年「變天」集中在部分區如灣仔、中西區、油尖旺、沙田等,不少分區像屯門、黃大仙等的建制現任仍然牢不可破。

今年其實有同樣現象:行政區間的分殊非常大。有一些分區,現任(多是建制)差不多全部以相當「舒服」的票數連任,彷彿完全沒有受投票率高升影響:例如油尖旺、灣仔、元朗和荃灣的市區。如果以兩大陣營比併來說,有些區完全沒有陣營間的議席易手(例如南區)、中西區多區票數很接近,結果只是民主黨輸了水街而贏了半山東,黃大仙也只是「一個換一個」(民主黨用池彩換了彩雲東)。屯門、觀塘、深水埗和九龍城都是互掘對方基地之局,葵青民主派淨輸4席。民主派得利的主要是新界東和東區,特別是沙田歷史重演,和2003年一樣變天。曾幾何時沙田河東由新翠邨到沙田圍,是劉江華公民力量鐵打的江山,今天全線變成民主派陣地。2003年民主黨何淑萍和方鎮邦在頌安+錦濤的「孖區」「雙殺」劉江華和陳克勤,今天葛珮帆和楊文銳同樣被葉榮和陳國強「雙殺」。難道沙田和馬鞍山有不少隱伏的民主派票源,「大時大節」才跑出來變天嗎?

2015年11月23日,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與黨員在區議會選舉翌日舉行記者會。攝:葉家豪/端傳媒
2015年11月23日,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與黨員在區議會選舉翌日舉行記者會。

無情的選民

今屆有19位立法會議員嘗試成為雙料議員。工聯會的郭偉強和麥美娟自動當選,何俊仁等五人落敗成為新聞焦點。建制派有不少現任雙料,倒是相對輕鬆的當選的:李慧琼、田北辰、鄧家彪、陳恒鑌,而空降的謝偉俊和王國興,雖然有點虛驚,但是還有一成多的選票差距的。

有趣的是:泛民有三名「無敵」級別的區議員今年連任成功,但得票率則大大縮減,包括胡志偉、范國威和梁耀忠。梁耀忠還贏到三分之二選票,雖然已比上屆九成票大減,但胡志偉得票僅超六成(上屆超八成)、范國威更只得57%(上屆是75%)。預計這些多年票霸,下屆仍參選必然會成為建制的狙擊對象。當然,民建聯的梁志祥在天耀連任20年,今年也只能贏百多票了。

隨着區議員全職化和競爭激烈,立法會議員兼任區議員應該是愈來愈困難的,也是雙料議員會下馬和備受威脅的原因,哪怕你已經做了很多屆。

邱吉爾說,對政治人物的無情,是偉大民族的象徵。這次香港選民相當無情,不少多年服務的現任議員下馬。今屆落敗的現任議員中,竟然有21名是至少做了20年區議員,即至少在1994年已經開始擔任議員的。但如果再進一步查究,餘下的議員中竟然還有超過60名是做了超過20年的,區議員作為「地膽」真的非常根深柢固,不少到了2019年再選便可能達30年了。四年後,不知會不會有足夠的新增選民投票再來一次「改朝換代」呢?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研究選舉及民主發展)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