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10年,7000位傷殘倖存者,誰在照料他們康復? 72小時是生死之間的黃金救援期;而90天則是截肢病人未來康復的黃金治療時間。在大地震面前,中國有足夠力量投入生死救援,卻沒有經驗與儲備應對倖存者的康復。香港力量在此時進入,十年,他們帶來了改變嗎?
讀者來函:十年前在重慶,我的地震記憶 後來在某小學生雜誌上得知,離震源地還有相當距離的學校,緊急撤離時的第一場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都有可能會唱出「死了都要愛」。但是,那一期雜誌,似乎並未出現來自災區的學生來稿。
評論|楊路:中美貿易談判的很多壞消息和一線曙光 中美貿易談判一如大多數人所預料的那樣,沒有達成任何結果。中國經此一役,也應該可以拋棄對特朗普所謂「回心轉意」的幻想,鄭重對待中美之間經貿關係矛盾極其深重的現實
讓中國人為「正確的」理由出國:國際紅色旅遊團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依然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重點教育的國家,而恰巧,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市場。」 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他的故鄉迎來了一支「國際紅色旅遊團」,在祭拜革命導師之後,這群中老年人還要馬不停蹄拜訪法國的周恩來故居。未來,這樣的旅行團還會更多,日程也更豐富。畢竟中德兩邊都有各自的理由,不斷發掘這個旅遊/思想教育的陣地。
校舍粉碎十年後:背著死去的孩子和新生的孩子,活下去 他們的孩子十年前死在粉碎的校舍裏,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從政府到法院,沒人願意給答案。今天他們四五十歲了,積極維權的人越來越少。纏繞住他們腳步的,有貧窮、病痛、年邁,更實際的各種利益,還有再生育的新生命。但痛苦與憤怒,從未減少。
評論|北京大學,一所99歲大學的120載校慶 1990年代像是士大夫精神的延續,知識分子渴望遊走廟堂,尋找「報國」的機會。2000年代的北大校園,成功地把士大夫變成了中產青年。而到了2018年,則是另一個轉折……
深夜「撈人」實錄:我們在北大理科一號樓,聲援被約談的鄧同學 北大學生鄧宇昊因發起信息公開申請行動,追蹤沈陽事件真相,被老師深夜約談至凌晨仍無法返回宿舍。三十餘名學生趕到現場,希望「打撈」鄧宇昊。近三個小時中,他們經歷了什麼,他們的訴求又是怎樣?
評論|趙穗生:中國準備好取代美國領導的秩序了嗎? 中國身為現有世界秩序的受益者,習近平矢言「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傅瑩解釋說:「中國既無意圖也沒能力推翻現有秩序。」
評論|趙穗生:面對美國領導的世界秩序,崛起的中國如何處之? 在中國眼中,現今的世界秩序無法滿足許多國家的需要和利益,中國亦對於美國的支配愈來愈感到難以接受,尤其不滿意自己在制訂規則和規範的地位,其挫折感主要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