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記憶廢墟上鋪設的普京之路(三):後革命政治劇場,意識形態的角色扮演 面對歷史上的曲折反覆、鬥爭、衝突、死亡,普京以強人姿態將四分五裂的俄國歷史「打通」、縫合。在這背後最大的公約數,其實是「拒絕激進」……
評論|記憶廢墟上鋪設的普京之路(二):列寧去死,史太林萬歲 普京為史太林悄悄的恢復名譽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事情,秩序、穩定與強權,是普京政權與史太林政權的內在聯繫,在公眾的意識中,普京是史太林正面遺產的繼承者,更令人欣慰的是,這是一個沒有冷戰、鎮壓和清洗的政權。
評論|李立峯:數據再分析──姚松炎落選,能怪民協嗎? 為選舉結果尋找解釋,是傳媒在選舉報導中要做的事,但也是很困難和危險的事。它很容易變得以偏概全,影響一次選舉的因素非常多,從來沒有一個單一原因可以解釋選舉結果……
評論|單信瑜:釜石奇蹟,讓我們看到日本與台灣的防災教育差距 在東日本大震災時,日本岩手縣釜石市內14所國中小共2926人,只有5人因為當天請假沒有到學校而沒有生還,其他2921人全部安全避難,生存率達到99.8%,因此被稱為「釜石的奇蹟」。
高齡海嘯來襲香港,「虐老院」就是我們的未來居所嗎? 香港2030年將迎來高齡海嘯,未來30年,要新增458間公營安老院舍才能滿足需求。而受制於找地難題,目前每年最多新增3間,鴻溝已然難填。過去沒有規劃,如今缺地缺規管缺人手,「壽則多辱」的命運,香港人還能逃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