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毅絲」到「段友」,兩千萬日活的手機應用為何被突然斬殺? 低調沉默的「內涵段子」被廣電總局斬殺事發突然,不同於通常先警告、整改,這次直接就是勒令關停,而「今日頭條」方面甚至完全沒有接到預警。其中原因何在?坊間說法不一。
評論|清肅「內涵段子」:景觀化的中國互聯網治理 要分析這一系列管制,乃至最新在新浪微博出現的同性戀內容的出位管控,也許還是先得回到這些問題來:這些被管控的「低俗」內容本身是什麼?是否所有被管控的內容,都具有反抗的潛能?
評論|「機器換人」陰影下的平衡之道:德國28小時工作週的啟示 在全球化影響下,國際工會運動力量不斷衰退,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來勢兇猛,帶來大規模、集中性失業的風險,如何在技術進步和工人就業之間找到協調方案?
不為任何政權背書,我編輯了香港第一本中史教科書——專訪人人書局田文忠 右派書局與南來文人,成就了香港中史教育的經典,這說的是1960年代人人書局出版的《中國歷史》,作者是史學家孫國棟,校訂者則是國學大師錢穆⋯⋯
評論|戴耀廷鼓吹港獨?「假大空」政治新聞事件輿論戰 「假大空」新聞事件正正利用了媒體的新聞操作:當有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發生時,作為傳媒就必須報導,哪管事件是被操作的「假大空」事件,甚至是含有虛假訊息的新聞。
生死觀:車禍、懷孕、怪病——我與我的陌生身體 車禍在先,懷孕在後,孕期又罹患怪病,我面臨抉擇,害怕服食類固醇,會導致寶寶畸形,此時男友母親竟暗示我引產。一離開醫院,我對著肚子道歉:「對不起,媽媽竟然沒問過你的意見,擅自決定不要你!」我再也不想這麼做了……。
評論|曹家榮:用戶資料的巨大鍊成陣,與我們的記憶掌控權 我們應嘗試讓原本「預設」被留存下來的數位足跡與記憶,如同人的自然生活狀態般,有着消逝的可能。換言之,我們是否可以改變科技的預設,令其不再總是記得,而是會「遺忘」?
評論|華思睿:當劍橋分析的「偏見」,遇到Facebook的「傲慢」 雖然遭到千夫所指,但「劍橋分析」從Facebook違規獲取的數據,在大選最關鍵的時刻很可能根本沒有派上用場。真正值得關注的,或許是Facebook究竟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