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公道伯」的推手談一談:網路上能「創造」一個政治人物嗎? 網路聲量像海浪,有些是時勢造人物,船過水無痕;但也有些秀異非常,總能呼風造浪,領著整個社會圍著他的宇宙打轉。究竟該如何衡量網路與政治的關係?
評論|白信:2019,如何防範一場黑天鵝和灰犀牛共舞的「顏色革命」? 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意識形態與制度合法性兩者的互相牽制,造成內在矛盾卻無法選擇的困境。無論哪個領域的「黑天鵝」,指向的都是體制這個巨大的「灰犀牛」。
讀者來稿:他們蒐集數據,將暴力痕跡與創傷可視化 倫敦一場大火後,法醫建築小組收集人們拍攝的現場視頻,用3D模型展示。類似行動也發生在「北京切除」後,這種新型的證據蒐集和呈現,能打破不透明、反事實的時代麼?
評論|徐賁:專制國家的告密與舉報——從中國憲法學教材的「思想性錯誤」說起 如果大多數中國人都能明白民主國家為何有舉報但無告密,那麼他們也就能知道,只有法治才能消除告密和舉報的膽寒效應,也才能迎接一個免於恐懼的正常生活。
評論|面對騰訊霸權,社交媒體挑戰者為何「偏向虎山行」? 在挑戰者「多閃」、「馬桶MT」和「聊天寶」剛剛起跑的時間點,斷言這場戰爭的結果可能為時尚早,但分析這場戰爭為何為發生,對於我們理解當下中國大陸的互聯網行業仍然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