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音樂
評論|
何韻詩LiveShow遭阻:流行樂跟政治沒關係?香港法律管制噪音與文化權利之間
法律怎麼規定噪音的?
評論|
黃衍仁 X 黃思農:香港人,台灣人。半個香港人,半個台灣人。
一個在台灣成長的八十後,一個香港八十後,就這樣在社運啟蒙的年代遇上彼此,帶著音樂,撞見詩⋯⋯
評論|
Blockout 2024大浪來襲:苦難令粉絲震怒,紅毯明星名流該上「數位斷頭台」?
憤怒粉絲們正發動一場場政變,試圖顛覆那些紅毯香檳的名流及其產業,這一次他們能成功嗎?
何以為家?——一個北京老外的出走,與一間獨立音樂酒吧的被迫關停
「我依然對中國的人們和文化飽含熱忱,但生活的鐵拳這次落到了我的身上,所以我準備離開這裏,去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退坑?失望?堅定?五月天「我們中國人」言論之後,我們訪問了幾位五迷
民眾在立法院集會之際,阿信在鳥巢說出「我們中國人」,引起了輿論譁然。歌迷們心態如何?
抵禦外敵的《歌手2024》:我們的流行文化總是在打擂台
有人對華人歌手的表現失望,有人歸因於假唱和修音,但《歌手2024》的背後有隱密的角落。
巴奈專訪:陪蔡英文做總統,住在帳篷抗爭七年的她回家了
「這就是最深的歧視,把你捧得高高的,然後轉身讓你掉到地上。所以我要留下來,提醒她、督促她。就這樣過了七年。」
當ChatGPT的廣東話「講唔正」:AI 年代,低資源語言是否注定被邊緣化?
在AI 半吊子的廣東話背後,是語言傳承與社會資源分配的角力。
華語流行音樂的記憶:鄭華娟的離去與「被沉默」的專業詞曲創作者
並非懷舊的自我質詢:在這些音樂人逐漸離我們遠去的當下,音樂的生產方式如何遷移?
香港塗鴉新世代:「他們問我,是不是畫過自由?」
「其實我不在乎香港,也不愛地球,只是當時香港有些我好愛的人,你迫不得已要保護這個地方。」
《人海同遊》導演蔡杰專訪:廣東人視角中親密而疏離的香港
由廣東從化到油麻地果欄,這是一個跨越粵港的家庭故事。
惘聞樂隊:疫情兩年封控創作新專輯,「有那麼多惡果,哪顆才是你種下的?」
「有那麼多火種,哪顆才是你播撒的?」「趨同,所有東西都朝着一個方向,要做什麼就要擠壓,榨乾最後一滴血。」
1
2
3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