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公民社會
評論|
蘇鑰機:大學生眼中的政黨和傳媒是怎樣的?
青年、政治和媒體的前景和互動,有各樣的可能性。它們的發展變化牽繫著香港社會的福祉,值得大家關注和追蹤。
評論|
吳靄儀:世代更替──香港民主的新路向
雨傘運動顯示政黨本身也能變成不民主的權力──至少公眾有這樣的觀感。
評論|
朱江瑋:雨傘之後,如何走出社區組織的憂鬱
雨傘運動後提出的傘落社區深耕細作,經歷兩次選舉洗禮後,卻讓過往一直默默耕耘的社區組織陷入憂鬱當中。
評論|
鄭煒:傘運兩載,燎原的本土思潮與韌性的對港策略
近來有些空前的現象,指涉中央對港策略的更迭。
評論|
戴耀廷:「雨傘」效果仍在發酵,更大影響還在後頭
從最近的發展,我們已看到兩年來「雨傘」的影響,實是無遠弗屆。
評論|
陳健民:傘後新氣象──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佔領結束時,香港一片愁雲慘淡。兩年後的新氣象,最少反映雨傘新生代在經歷創傷以後,抹過臉上的灰燼,逐步走出無力感的廢墟。
評論|
李達寧:後知後覺的傘運檢討──承認失敗是第一步
有許多人介意將雨傘運動說成是失敗,他們會說雨傘運動成功改變了香港社會,令更多人關注社會和政治,但……
專訪梁麗幗:我怕自己投身運動,卻看到其他人付出代價
雨傘運動過了兩年,當年的學生領袖之一梁麗幗說:「在我面前曾經有兩條路,一是從政,二是好好當一個律師。但現在,我想從政這個出口的大門,已經關了一半。」
專訪周永康:穿過雨傘運動的那一道窄門
他曾經歷運動後的最低潮,不敢出門,無法見人。而穿過這道窄門,他藉助佛學反省自己和運動,「運動不是只是關乎取敵首級,而是關乎重新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評論|
廖英凱:郝明義的「開放台電」留下什麼?
持平而論:「開放台電」是一個實踐開放政府的勇敢嘗試,但其仍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尚難被視為值得效法的範例。
當記者與極客一起開Party,他們只有一個主題:重啟新聞!
寫報導的人與寫代碼的人,為何年年都要去阿根廷首都的一家廢舊工廠待上三天?他們是要搞個大新聞嗎?
專訪羅冠聰:從雨傘走出的最年輕立法會議員
雨傘過後,面對追責陰影和社會撕裂,羅冠聰始終留在第一線:「好像是一種愧疚,又好像是,必須做一點什麼來償還。」
1
...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