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華建平:從馬克思為特朗普「助選」,看「恐懼」如何成為催票利器 馬克思的生日(5月5日)早就過了五個月了,而離美國中期選舉卻只有兩個星期。這時打出馬克思的旗幟,並將其和對手掛鈎,當然是為了中期選舉。
在「新冷戰」的輿論渲染中,談談美國對華的「師生心態」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曾經形容中美之間存在着一個「愛恨週期」,兩國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有着週期性的起起伏伏。
評論|美國中期選舉前瞻之三:共和黨參議院以逸待勞 亦須提防陰溝翻船 綜合近期民調來看,共和黨大約有七到八成機率保住參議院,但另一方面,如果共和黨不能在今年擴大自己的微弱優勢,那麼未來兩個參議院競選週期中將會非常被動。
「北方的深圳」在等待,丹東還相信「改革開放」嗎? 朝鮮改革開放的神話說了十幾個年頭,鴨綠江這邊,丹東一直在等待。房價成了伺機而動最顯眼的指標,半島每有新鮮勢頭,丹東便會迎來一次「炒房高潮」。然而,每一次的聲勢浩大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預言中的經濟崛起。這一輪為神話買單的,多是外地人。
評論|俞俊哲:卡瓦諾就職、黨爭極化,「司法獨立」成了誰的擋箭牌? 卡瓦諾提名的歷史意義,或許除了徹底改變最高法院格局之外,還在於再次掀開了最高法院司法獨立的面紗,讓公眾再次認識到大法官提名過程的政治化。
評論|驅逐難民、鼓吹脱歐、崇尚強力、熱愛中國——我和瑞典「超極右」九零後聊了聊 他們不會像特朗普一樣鼓吹簡單粗暴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是充滿鄉愁地提出類似的論調——「讓瑞典恢復它曾經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