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香港
以獨立在地報導,從宏觀議題到具體生活,記述香港本土社會變遷。
從被批「辱華」,到對峙香港消委會,農夫山泉又打起飲用水價格戰|Whatsnew
農夫山泉在2024年一度陷入輿論被動。近幾個月來正在積極打響「市場反擊戰」。
毒太陽:颱風格美登陸前「極端酷熱」的旺角街頭
據上半年氣溫統計數據,香港有5個月的平均氣溫較正常溫暖。
專訪李立峯,談香港媒體過去五年的變化|端聞 Podcast
過去五年,最大的轉變是,香港社會已沒有「反對聲音」
香港書展2024見聞錄:國際書區徹底消失,都愛北上消費,誰會留港買書?
與書展同在的,竟是食品和運動用品;而萬般難處下,小出版社依然帶來暖意與人流⋯⋯
藝術家怎麼生活,我在藝術節尋找答案
在這個展覽多到看不完、文化藝術節多到泛濫的地方,當藝術陷入被異化的他律,我們要如何獲得藝術存在的可能?
評論|
快評 WSJ 解僱香港記協主席鄭嘉如:先跪為敬?一個錯而壞的決定
給外媒祛魅,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也沒有誰比誰更卑微。
港記協新任主席鄭嘉如被《華爾街日報》解僱,此前曾被上司要求退選|Whatsnew
「記者去推動和保護新聞自由是必須的,這在世界各地所有地方都是一樣。新聞自由的需要不會因為地域而改變。」
還可怎樣說故事?《月明星稀》編劇陳炳釗:去創作就知道了
30多年來,他曾以劇作回應香港,又或純粹地探索。爾今的環境使他疲倦,但他仍想繼續創作;只不過一切回歸聆聽自己的內心。
做個好奇的孫仔——我辦了幾場香港人家族史寫作班
我突然看到一條無形的線,因着大家開始講述自己家庭的故事,將很多不同的人生連結起來。
ChatGPT的廣東話「講唔正」,只因為技術限制嗎?|端聞 Podcast
我們聽到的 AI 口音,它展現的不是直接的現實,而是權力的現實。
47人案第四組岑敖暉等9人求情,毛孟靜主張刑期5-6年|Whatsnew
馮達浚的律師稱被告們為「民主社會的領袖」,都是出於好的原意而犯案,形容法官們是「坐在不舒適的椅子上」。
被打斷的政治志業,在英國延續:移英香港人的從政之路
「我應該試試當自己是本地人的身份,用這個角度去理解英國政治。」
1
...
15
16
17
...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