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破.地獄》破記錄:城市更需破地獄,影院作為公共空間如何提供香港情緒出口

香港歷史從未出現過,電影院成為了社會議題最重要的公共討論場域:一個開放的、市民可於當中作出理性討論社會不同議題的場所。

《破.地獄》破記錄:城市更需破地獄,影院作為公共空間如何提供香港情緒出口
《破‧地獄》海報及劇照展。攝:林振東/端傳媒
能有此全城熱度和效應,必然是戳到了這城市和時代的一個死穴。

《破.地獄》在香港引發的轟動現象,不僅在開畫票房和單日入場人次等方面破盡紀錄,也在正式公映二十天時票房正式破億(港幣,下同),毫無疑問將再破香港華語電影票房史上冠軍《毒舌大狀》1.15億的記錄,更象徵一個全城對「破局」的期望。

衡量此片的超強熱度,可通過社交平台和日常觀察,表現為平台上的相關話題洗版(刷屏)和生活中真實個體的互動(公眾場合中頻繁聽到旁人討論),以至媒體專欄上的廣泛討論——一般非專門寫文化類題材的作家或記者,如財經作家或社會專題類報道,也都會寫文推薦或做延展專題。

話題電影能有此時代效應,再上一次,已經是1997年底在香港推出的《鐵達尼號》(Titanic,1997),其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以「沉船」作為隱喻,觀影的感受延至文本以外。一部電影,當它給到市民不止於一部電影中故事的意義之時,才能有如此哄動作用。而能有此效果,必然也是戳到了這城市和時代的一個死穴。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