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法國
障礙人士上普通學校被批不合實際?歐洲右翼為何批評融合教育?|Whatsnew
圍繞身心障礙人士產生的爭議不止在法國,也在其他一些歐洲國家成為右派對政府發起進攻的切口。
評論|
勒龐被定罪:法國司法的獨立,還是體制對極右翼的阻擊?
民調顯示,儘管被定罪,勒龐在下屆大選的支持率依舊維持在32%到36%之間,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
勒龐被禁止參加2027大選,法國極右翼誰來接班?|Whatsnew
國民聯盟在抓住這次機會,將勒龐塑造成一個「體制」的受害者。
評論|
老勒龐的政治遺產,與法國極右翼的「進化」史
從一開始,極右翼就沒有典型而固定的選民形象,他們的選票來自各個群體,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優勢。
Audrey Diwan在香港拍攝情色電影,她對色情片固定模式感到厭倦
奧黛麗從18歲起開始接觸香港電影,她對香港產生了一種幻想般的嚮往,而這種感情在疫情期間因無法親身造訪而愈加深厚。
評論|
難治的「法國病」:政局動盪背後,是無以為繼的福利財政與沉重的代際不公
法國到底染上了什麼樣的疑難重症?它又能對我們理解當代福利國家的困境提供怎樣的啓示和告誡?
法國馬藏強暴案被告全部罪成,吉賽爾出面強調「共同戰鬥」|Whatsnew
震撼法國的庭審「讓羞恥改變立場」。
法國遭遇風災:氣候變化加劇印度洋風暴,疊加跨國移民危機|Whatsnew
馬克龍的言論激怒了受災人群: 「能身在法國,你們該感到高興!如果你們不在法國,你們的麻煩會多一萬倍!」
巴黎聖母院重開,馬克龍的「政績工程」成為特朗普的舞台|Whatsnew
已經「跛腳」的馬克龍在講話中說:「我們重新發現了偉大國家所能做到的事情:實現不可能」。
法國議會通過不信任案,巴尼耶上任僅三月後下台|Whatsnew
出身於中右翼共和黨的巴尼耶過去三個月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與中左翼建立堅實的聯繫,反而他更傾向於向右靠攏。
評論|
烏克蘭戰爭1000天:歐洲會迎來防務與外交政策的「帝國時刻」嗎?
歐洲面臨的總體性危機是如此之徹底,所有的重要問題最終都互相關聯。
邀逾50人性侵妻子案:一場庭審震動法國,更衝擊性別文化|Whatsnew
「我這麼做,是為了所有可能受害的女性。也許某天早上,一個醒來後失去記憶的女性會想起我的證詞。」
1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