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態度、觀點、分析,深度思考與解析,你的時代觀察夥伴。

家國、責任、香港──麥海華(上)

家國、責任、香港──麥海華(上)

袁兆昌:讀後不敢移民台灣

袁兆昌:讀後不敢移民台灣

在《島嶼.浮城》讀過16個故事──15個受訪者故事,以及作者組成的一個大故事,就知道台港命運只是倒楣與不那麼倒楣的分別而已。

顧爾德:永遠的James Soong

顧爾德:永遠的James Soong

宋楚瑜再度把槓桿效應發揮至極,他還是個積極向前看的精明政治人物──即使七老八十,還是令人害怕。

吳志森:調查報導鬥不過sound bite改圖

吳志森:調查報導鬥不過sound bite改圖

不時到大專院校講傳媒生態。正題前,總會做這樣的統計:會花港幣七元買報紙的同學請舉手,每次都有相同結果……

方志恒:「民間自治」的時代即將來臨

方志恒:「民間自治」的時代即將來臨

FactWire以至早前Hong Kong Free Press,以「群眾集資」開拓獨立新聞媒體的綠洲,正是香港人抵抗「政治操控」捍衛我城自主的利器。

何雪瑩:宜居城市排名給誰看?

何雪瑩:宜居城市排名給誰看?

近年「宜居城市」成為buzzword(流行語),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宜居城市排名?

陶儀芬:中國模式VS「看不見的手」

陶儀芬:中國模式VS「看不見的手」

在「中國崛起」的激動情緒下,國家在經濟基本面不好時以「暴力救市」扭轉跌勢,是信仰上的必要作為。

林垚:隱蔽的惡性權力結構

林垚:隱蔽的惡性權力結構

打破隱蔽的惡性權力結構、或者至少抵禦這些結構對顯性制度的扭曲,便構成了政治生活中無可回避的挑戰。

溫克堅:人民幣貶值的複雜後果

溫克堅:人民幣貶值的複雜後果

隨着時間推移,這次策略調整的經濟社會後果將逐步顯現,在新的經濟情境下,人民幣匯率將繼續面臨重大壓力考驗。

劉紹麟:中國與香港民主化的三點思考

劉紹麟:中國與香港民主化的三點思考

曾幾何時,香港人期望內地有了民主,香港便會民主;又期望香港有了民主,便能隔開內地的影響。這些想法是否實際呢?

鄺健銘:中港關係想像與在地抗爭

鄺健銘:中港關係想像與在地抗爭

現今港人的憂慮情緒,很大程度上源於1980年代的「一國兩制」所許諾的「中港區隔」──維持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體制──沒有兌現。

詹順貴:台灣民主治理的危機

詹順貴:台灣民主治理的危機

往好處想,馬英九執政8年,全面喚醒並凝聚潰敗8年的公民意識,可以再度集結捍衛風雨飄搖的民主火苗。

吳強:艾未未與吳淦,中國的社運轉型

吳強:艾未未與吳淦,中國的社運轉型

超越個人行動和行為藝術的遮蓋,以對抗性姿態展開總體運動,特別是公開反對立場或不合作立場,也即「非法」的反對運動或不合作運動,便成為維權運動之後的必然選擇。

李志德:洪秀柱背後的黨國鄉愁

李志德:洪秀柱背後的黨國鄉愁

党國鄉愁或許是台灣過去成就的一部分,但它可以拿來編織這塊土地的未來嗎?

邵宗海:洪秀柱「一中共表」,凸顯兩岸政治定位難題

邵宗海:洪秀柱「一中共表」,凸顯兩岸政治定位難題

如果「一個中國」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原則,那麼大陸與台灣在這原則下可賦予的定位又會是什麼?

魏武揮:被胡亂管理的網絡專車

魏武揮:被胡亂管理的網絡專車

實在不敢相信,交通部竟然打算這樣來監管專車。

馮可強:抗議政治與年輕抗爭者

馮可強:抗議政治與年輕抗爭者

如果我們這些較年長者回憶起自己在青少年時期,不是也曾經被我們的上一輩看不順眼和諸多指摘嗎?

馮嘉誠:泰國爆炸案 恐襲還是政爭?

馮嘉誠:泰國爆炸案 恐襲還是政爭?

爆炸一事吸引各大媒體關注,曼谷是否不再安全之餘,亦擔憂案件背後涉及恐怖主義。

項暘:港鐵工程延期,缺獨立核查機制

項暘:港鐵工程延期,缺獨立核查機制

鐵多條路線工期延誤超支,工程總造價增加近246億元。此事將港府與立法會,及港鐵公司的拉鋸戰推上枱面。

許寶強:極權民粹下的社會自我保護

許寶強:極權民粹下的社會自我保護

香港今天的政治與管治危機的「深層次矛盾」,其實早在1980年代種下。

王曉漁:在社會運動中推動社會建設

王曉漁:在社會運動中推動社會建設

在當下中國,有着眾多參與社會運動的律師和記者,學者卻非常有限。在中國學者中,公共知識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白信:國家的誹謗,從刑罪化到污名化

白信:國家的誹謗,從刑罪化到污名化

遭受污名化的社運或者說整個社會新興力量如何生存和轉型,也許成為未來最為迫切、最為重要的問題。

莫之許:《國家安全法》預示冰河時代

莫之許:《國家安全法》預示冰河時代

在新的《國家安全法》出台的背景下,針對維權運動的打壓已然告別了維穩時代的定點清除模式,而代之以國安時代的大面積清場模式。

周玉蔻:台灣兩大紙媒何以頹敗至此?

周玉蔻:台灣兩大紙媒何以頹敗至此?

與時俱進,才是在媒體轉型的挑戰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媒體集團無法多角化經營,就注定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