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醉酒的性別:輪姦、Metoo和旁觀者的選擇
我選擇寫下這篇文章,嘗試展現出另一種觀看和態度。

「港漂」保險代理自白:從初嚐甜頭到疫情退場,我還想再投身香港保險
既在賣保險,也在賣「焦慮」和「人設」;既在談風險,也在「說好香港故事」。

「拗直治療」在香港:誰造就了同志基督徒的罪與苦?
「說改變性傾向是自願的,但為什麼他們會想改變自己的性傾向呢?」

無障礙綠色生活:不斷改進遊憩設施就能暢行無礙?
任誰都該有選擇的權利——選一個地點,擇一條山路,依循自己的步伐,以喜歡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

「幫不幫、幫誰?」中港器官互助機制的退捐贈潮與未解之惑
有關對大陸機制的不信任,「這個我們沒辦法幫他們說他們的話。」

官方說書人:數據拆解「說好香港故事」億元計劃
「我們雖然是君子,但世上有很多小人。」港府在後國安法時代如何向外「說好香港故事」?

七一香港:單一色調的紅旗慶典
城市的街道似乎已習慣再無市民的叫喊聲,取而代之是舖天蓋地的紅旗和消費優惠。

《蔡玉玲案》之後:新聞自由在香港法律下何去何從
終審法院的判決,仍可稱得上香港法律史上保障新聞自由的其中一個重要里程碑。

香港 vs. 英美澳加:已有海外居留,為何還要申請香港優才?
「內地像我的父母,是我不能選擇的出身;香港則像子女,是未雕琢的作品,我可以去塑造。」

Muk Lam:中港推兩地器官捐獻,利他等於無私嗎?愛心有償無償?
站在道德高地批評別人沒有愛心?

香港是個option:高才通申請掀熱浪,他們會移居香港嗎?
「這個關注未必會有動作,大家是覺得香港是個option。因為前兩年,香港有些過氣。現在有些找回昔日榮光的感覺。」

反修例運動四年,in limbo的被捕者:其實沒有結束這回事
「當警察打電話告訴你,哦,你可以拿回自己的(證物),就代表你的case closed,19年的事就跟你再無關了。」

鑽石山商場殺人案:在「隨機」之外,我們可以自由表達性別和親密關係嗎?
對於同性情侶遇害,為什麼我們連懷疑都沒有?

鄧建華:在「正常化」時期閱讀哈維爾
樂觀與悲觀,都可以與結果無關。

六四34年 | 香港現場:維園沒有集會,而悼念者的燭光一度亮起
2023年6月4日,六四34週年,維園內舉辦慶回歸市集。維園外警察重重佈防,一些悼念者盡力展示燭光。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我們不能回歸正常,因為正常正是問題所在。」

六四禁忌的出口:34年後,負片裏尋找回憶
負片中的一切,那人群、那燭光、那橫幅、那雕塑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割裂之後信心從哪裏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行動創造的。」

私人記憶:34年,一個人的六四,紀念是什麼形狀
「至今我仍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依然在紀念。」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任何社會都有保留一種記憶的能力,就算多細小也好。

專訪商台《晴朗早晨全餐》前主持張子君:當在香港做時評要戴頭盔
「每次comment完之後,都在問自己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話。」

葉蔭聰:國泰風波,「反歧視」成為最方便的政治鬥爭工具
把想像中的「他們」鬥倒便好了?

帶著傷口繼續行走在世間
在這狗一樣的歲月裡,多的是血流滿地、匍匐「正常」生活的人。

信仰、慈善和政治:數據看佛教在香港是怎樣的存在
佛教在香港不單是信仰,還是社區影響力、政治乃至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