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轉發前請先動腦袋

「要用腦袋思考,加上用一般的常識,來檢視那些故意用複雜的專有名詞,或令人搞得頭昏腦脹的科技理論來包裝的論點。」

刊登於 2015-09-29

插圖:Tina Ko
插圖:Tina Ko

讀傳播學院的A寶會固定瀏覽《端傳媒》的網頁,她一邊看着一篇談電話詐騙的文章一邊問:「為什麼電話詐騙用這麼老梗(編按:台灣用語,意指被用了很多次的橋段)的伎倆,還是會有人上當啊?難道他們都不看新聞的嗎?」

我提醒A寶:「不要以為這些亂槍打鳥的詐騙電話怎麼那麼笨,不創新一些說法,其實這些看似很笨的老手段,應該是仔細考慮後的選擇。」

「為什麼?」連在大書桌寫報告的B寶也好奇了。

我舉例子說明:「網路上有一封流傳很多年,流傳非常廣的詐騙信,又稱為奈及利亞(尼日利亞)詐騙信,這封非常荒謬的信件,只有非常好騙的人,才會當真,只要有一點點理智或經驗的人,立刻會把這種電子信件刪掉,騙子要找的是沒有接過這種信的人,他們必須非常快速的從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的人中,篩選出這少數天真得不得了的人,假如他們用的手法太聰明,就會有許多人在一開頭上當,但是被愚弄一陣子之後,在最後關頭起疑心沒有將錢匯出。這些人浪費了騙子的時間,也是他們詐騙最大的成本。因此用老梗或笨方法,其實就是要快速濾掉那些終究不會被騙的人。」

AB寶在消化我這段話,我停了一下繼續說:「不過這是對於沒有特定對象的詐騙手法,若是有人針對你,收集與研究你的個人資料後再來騙你,那就比較難判斷,最好是像作者在文章裏提到的,要預防,不要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訊息或個人資料。」

有圖未必能為證

A寶附議我的話:「的確有人說,從網路或透過大數據分析,幾乎可以鉅細靡遺的查清任何人的底細。」

我點點頭,繼續剛才的話題:「除了詐騙電話,網路上也有很多騙人的假消息,包括雖然古人說有圖為證,可是現在電腦合成照片的技術真的是日新月異,有時候連專家都無法辨識照片的真偽呢!」

讀醫學系的B寶也感慨:「有很多人轉傳的醫藥新知或保健小常識,其實都是捏造的,所以也有流言追追追的網站,專門破解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

A寶也想到去年的新聞:「去年六月判刑確定的台灣的三星寫手門事件,台灣三星公司雇用寫手在網路上PO文抹黑宏達電的手機,同時假裝消費者讚美自家產品。其實這種手法還蠻常見的,幾乎所有商品都會假借消費者之名進行網路行銷,有許多知名部落客寫文章推薦什麼餐廳、什麼產品,搞不好背後都有拿廠商的錢呢!」

我附議A寶所說的:「姊姊說得好,不過也有一些人轉傳虛假的消息只是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唉,這個時代每個人每天都收到太多資訊,我們已經失去辨別的能力,更懶得去求證。」

記者都忙得沒時間求證?

B寶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可是許多大媒體也常報導有問題的新聞,難道現在的記者也不再求證了嗎?」

A寶幫記者說話:「我想或許是他們太忙,時間太趕,現在都要求即時新聞,既然講求即時,就沒有時間讓你慢慢去求證了。」

我搖搖頭不同意:「我覺得記者應該要負把關的責任,同時每一條新聞在報導時也要用點腦筋想一想,至少也要用常識來判斷一下嘛!我覺得當記者要報導新聞時,要對新聞來源所提供的訊息多一份懷疑,多一些追根究底的好奇才對。」

B寶問:「有沒有比較簡單的方法判斷報導的真實性呢?」

人人都是記者

我想了想,回答:「我們要看發這訊息的人或單位值不值得信任,過去大媒體或是知名的記者會求證,就是深切體認到個人的品牌跟民眾的信任度建立很不容易,所謂珍惜羽毛的意思,所以我們要辨識正確與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訊息的來源。」

A寶繼續問:「然後呢?」

我回答:「可能的話我們也要像記者一樣,去求證,去做功課,甚至去詢問專家或擁有第一手經驗或資料的人,當然,也要用腦袋思考,加上用一般的常識來檢視那些故意用複雜的專有名詞,或令人搞得頭昏腦脹的科技理論來包裝的論點。」

B寶說:「若是看到每一則消息都要這麼麻煩,一天24小時哪夠啊!」

我哈哈大笑,也做結論:「對一般的消息看一看笑一笑就可以了,但是任何我們想轉述的訊息就要盡量做到剛剛提到的步驟,這是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也就是值得被信賴的品牌名聲,還有就是對於我們自己長期關心,有興趣或跟自己所學有關的訊息,也要多花一點時間去辨別是非對錯,以免不知不覺被影響了!」

AB寶吐吐舌頭,覺得似乎很不容易,但是當網路世界已經如此虛實不分的時代,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自力救濟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