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川普)多次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背景下,香港首富李嘉誠創立的長江和記實業於3月初發出新聞稿,宣布向由美資牽頭的貝萊德-TiL 財團出售在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港口業務。3月13日和14日,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和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先後轉載《大公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文章譴責長和系「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引起輿論熱議。
特朗普近月多次就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發表爭議言論,包括宣稱運河正由「優秀的中國士兵非法地營運着」,批評運河管理方針對美國船隻收取過高費用,甚至揚言要以武力收回運河。一時之間,巴拿馬被特朗普抬升成為美中角力場。
巴拿馬總統穆利諾(José Raúl Mulino)一方面反駁特朗普的言論是「胡說八道」,強調運河絕對沒有受到中國干預,自己並非任何勢力的扯線木偶;另一方面,他宣布本屆政府不會續簽「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並已通過駐中國大使館通知中方有關決定。
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建成,美方在興建和管理運河上扮演了關鍵角色。直至1977年,華府與巴拿馬政府簽訂條約,將運河管理權逐步移交予巴拿馬一方,條款包括運河營運要保持永久中立,而且美國保留以武力捍衛運河中立性的權利。
BBC報道指出,根據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數據,中國貨物運量佔巴拿馬運河總運量的21.4%,是運河的第二大使用者,僅次於美國。報道提到,中國國有和私營企業近年對運河進行了大量周邊投資,包括建設郵輪碼頭、橫跨運河的橋樑等。美國阿克倫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學者 Andrew Thomas 對 BBC 表示,這些中方「綜合活動」可能促使特朗普認為運河「屬於」中國,但事實上營運港口不等於擁有港口。
不過,特朗普政府似乎認為運河的控制事關美國的全球地位,並且有在戰時危害國安的風險。據NBC在3月中旬報導,特朗普政府正在制定一項軍事行動計畫,旨在確保一旦發生戰爭或衝突,美國軍隊可以快速確保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最極端情況下「武力奪取運河」。
巴拿馬運河兩端的五個港口當中,巴爾博亞港(Balboa)和克里斯托瓦爾港(Cristóbal)自1997年由長和系和記港口控股的子公司巴拿馬港口公司營運。
2025年3月4日,長和系發出新聞稿,宣布與貝萊德-TiL 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向對方出售巴拿馬港口公司的90%股權,以及長和系持有的80%有效控制權益,涉及在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業務。新聞稿指這次交易預計可為長和系套現逾190億美元,還特別強調交易「是純商業性質,與近期關於巴拿馬港口的政治新聞完全無關」。
交易消息公布後九天、即3月13日,《大公報》發表署名王俊熙的評論文章〈莫天真 勿糊塗〉。文章引述「一些美英媒體披露的內幕」,指貝萊德集團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與特朗普私交甚篤,洽購巴拿馬運河港口業務期間曾到白宮向特朗普匯報情況;另預言巴拿馬運河被「美國化」、「政治化」後,美方勢必將之用於政治目的,例如針對中國航運實施選擇性限流、加徵「政治附加費」等手段,對中國企業的物流成本和供應鏈穩定性構成很大風險。
文章由此質疑,貝萊德-TiL財團收購巴拿馬運河港口業務並非一項「普通商業行為」,而是「美國運用國家力量,通過脅迫、施壓、利誘等卑鄙手段侵吞他國正當權益的霸權行徑」。文章借「網民普遍的強烈質疑和批評」,斥長和系及其交易「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還稱「網友的這些情緒表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大公報》發表文章不足一日,港澳辦已經在官方網站「港澳要聞」頁面上直接轉載全文。14日,中聯辦也在網站上直接轉載了該篇文章。15日,港澳辦再轉載《大公報》署名葉嘉豪的評論文章〈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同樣以長和出售港口的消息切入,強調企業家們「如果看不清美國那些政客『既要錢、更要命』的本質,選擇與之共舞、倒行逆施,或許一時可做成『大刁』(big deal)、賺到大錢,但最終是沒有前途,更會背上歷史罵名的」。
可能是受港澳辦和中聯辦轉載文章所影響,長和股價於3月14日收市報46.25元,下跌6.4%,是2022年9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蒸發約120億元。不過,長和股價早於宣布港口業務交易消息後急升,計及14日回吐仍然累升近兩成。長和將於3月20日公布去年業績,外界關注集團會否就各項市場關注事件作出評論。
李嘉誠並非首次被中國官媒、甚至官方機關置於政經輿論的風眼位置。長和系早年開拓歐洲投資,2013年起公布一系列涉及香港零售資產在內的拋售計劃,「李嘉誠撤資」的說法開始在中國大陸輿論上持續發酵,加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大背景,出現了2015年一輪有關「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輿論風波。
2015年9月12日,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微信公眾號發表署名羅天昊的評論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文章認為,李嘉誠在此前廿年於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不僅僅是商業那麼簡單,因為地產、港口等在中國是最不市場化的產業,沒有權力扶助就難有投資機會,如今李嘉誠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撤資,是不顧念官方此前對他的大力扶持,「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其道義的高點,已經失守」。文章強調,李嘉誠等香港富豪「不宜想走就走」,應該承擔起領袖責任、回報窮人和經營社會事業。
作為官媒旗下智庫和政經自媒體,「瞭望智庫」當時轉發批評李嘉誠撤資的文章,引起了中港輿論的關注。中國國家發改委在當年9月16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回應「李嘉誠問題」時強調會營造更法制化的營商環境。中國證監會旗下《證券時報》也發文反駁「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觀點,提出另一句口號「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提倡不應對企業施加法律以外的約束。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