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在香港創黨逾30年的民主黨今日(2月20日)晚上9時半宣布,中委會已經決議啟動小組,跟進解散及清盤等工作的前期安排。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發言時指,中央委員會討論後決定成立三人小組,由他、副主席莫傑成及秘書長梁永權組成,主要負責釐清法律、行政和財務的安排,研究召開會員大會、清盤手續、程序和法律事宜等等。小組將作出討論及向中委會建議安排,例如開會時間等等。
民主黨中委會10名委員會見記者,會上氣氛凝重,由羅健熙代表發言。對於商討過程,羅健熙形容是平常心討論,雖然各人有不同情緒、對黨的想法,但最終認為須向會員負責,也同意成立小組跟進。
他說,「我們沒有人會特別開心,大家在這裡這麼多年,起碼十年以上或創黨會員,大家的情感一定存在。但當要走到這一步,就要做。」他未回應中委會是否一致通過,其中誰支持、誰反對,重申這是一個「集體的決定」;他指坊間近日對這些方面的說法「不是真實」。
民主黨必須經過會員大會,由全體會員、即大會上75%出席會員同意決定才可以通過解散;民主黨目前有400名黨員。羅指仍要跟不同黨友商討,了解他們的想法,「希望大家(黨員)感覺被尊重之餘,也可以跟我們中委會一起面對這個處境。」他指過去會議一般有約百名會員出席會議。
會上,記者多番追問解散程序是否有時間表或死線,羅健熙指將來若有具體正式時間表,會經過中委會同意後再公布。「解散不是恆常、日常按照平時所認知所作出決定的事,我們要去釐清《公司條例》的要求、黨章的要求,要跟會計師討論財務上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也要去物色清盤人。」
對於黨裡資金和物業的去向﹐羅健熙僅指會章有所規定,如果解散後有剩餘的資產,可以轉給理念相近的團體或捐予慈善機構。他未詳細交代會上的其他討論,亦指目前未能分享具體安排,將適時再匯報給傳媒及公眾。
羅健熙指現時仍要花時間研究細節,找出「究竟有什麼選擇在我們前面」。

羅健熙不評論「北京傳話」論;建制派稱民主黨「咎由自取」
「我無法很確切地說明這次決定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作出決定是基於對現時政治形勢的理解。」羅健熙說。他指目前民主黨沒有急切的財政壓力,單看財政狀況,黨仍可以存活一段時間。他重申決定是基於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可預視的未來計劃,但不能具體講太多。
被問及是否面臨北京或「中間人」的具體壓力要求解散,他指對坊間說法不作太多評論。
他補充國際形勢非其考慮之一,「大家都明白有時我們嘗試去做,(在港的)影響力在過去兩年和以往有差別,我們沒有特別考慮國際環境形勢。」他又指此決定與參選今年立法會的機會渺茫無關,民主黨沒有接觸或者詢問有沒有參選空間,也沒有向選委尋求提名。
民主黨去年12月剛完成領導層改選,解散前一天(2月19日)亦有對新一年《財政預算案》作出建議,「我們說法一直是希望繼續服務香港市民,在香港跟大家一直付出,但有些決定我們需要去做,我也不能講太多。」
「我們要朝著這個(解散)方向走的時候,我們當然覺得很可惜。」他說,「我們嘗試做出對黨最好的決定,可能有些人不同意,也許有些人認為我們一早應該解散,但無論如何,這就是我們今天做出的決定。」
民主黨記者會後,中國中央電視台報導稱「反中亂港組織香港民主黨宣布解散」;香港本地建制派則有多人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新聞不意外。其中行政會議召集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稱「一直目睹民主黨成員在議會內外不斷製造麻煩」,指民主黨是「咎由自取」。

羅健熙指仍相信「多元、包容和民主」
被問及民主黨朝向解散對公民社會的影響,以及對民主前路會否感到絕望等等,羅健熙回應:「在香港推動民主的路一直很困難,尤其是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很多公民團體或政黨不斷地解散,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他又指,「(民主黨朝向解散)會帶來什麼影響,我不能夠在這刻預計,但我一直相信香港市民,無論民主黨狀態如何,他們有自己的能力去面對不同的困境」,「去爭取香港人認為對他們最好的狀況。」
「我們希望一國兩制能夠成功。」他指,如何成功令中央政府、香港人和香港政府都同意,找到平衡點雖難,但他希望會發生。「我們相信多元、包容和民主等,都是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根基。」
至於解散會否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羅表示社會多元不只是民主黨的事,而是攸關不同的團體和個體。他希望香港再次蓬勃發展,成為香港人和外國人也希望在此生活、展現出堅韌和活力的一個城市,「但當然,在過去幾年,我們看到這不是實際情況。但我希望政府可以有所改善,將以上這些元素帶回香港。」
羅健熙又提到,希望社會不只是對政治立場,而是在藝術創作、傳媒報導、民間對政府的批評等抱有更大的包容,希望政府有更大的胸襟,不同人的想法可以在社會上留存。「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開心,但是很不幸地,這個世界很多事要有人批評才會進步。這些聲音對香港非常非常非常之重要,香港的活力和生氣來自於大家可以各自說到自己想說的話。」
「究竟社會還能不能做到(包容),我現在沒辦法再有很大的影響。但我覺得我還是朝著這個希望,仍然是保持著這個希望。」他說。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