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井,寶貝,鑽井!」特朗普與2025計劃、與氣候變化否定論的崛起

右翼群體與反氣候變化勢力在2025計劃中達成利益統一:他們將美國視為一個與全世界分隔開來的獨立大氣,應該油門全開,全速發展。
2024年10月21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到訪北卡羅來納州被颶風海倫吹襲的災區,向媒體發表講話時有一隻黃蜂在他的頭上飛過。攝:Angelina Katsanis/POLITICO via AP/達志影像

大選年,真實的美國是什麼樣的?那些將決定選戰結果的搖擺州,到底在面臨怎樣的現實挑戰?而在美國的華人社群,又在怎樣關心和參與著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活?端傳媒推出了免費的2024美國大選新聞信,每週一、週四,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立即獲得來自美國選舉現場的一手資訊和紀錄。請點擊訂閱。

隨着本屆美國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兩場颶風讓選情增添了更多變數。

9月末,颶風海倫妮(Helene)於佛羅里達州登陸,隨即迅速移動到內陸,破紀錄的暴雨引發洪水肆虐,在喬治亞、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田納西各州,造成至少 200人死亡;進入10月,颶風米爾頓(Milton)接連而至,在尚未恢復過來的佛羅里達州,造成約340萬人失去電力供應,帶來至少3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海倫妮是繼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後,美國遭遇的傷亡最為慘重的風暴。氣候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使颶風的威力更大、降雨量更大,發生頻率也更加頻繁。隨著全球暖化加劇,美國未來可能遭遇更多類似的災難性風暴。

極端氣候引發的極端災害,讓向來否定氣候變化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處境有點尷尬:9月30日,特朗普訪問受颶風肆虐的喬治亞州,表達對受災民眾的支持。但就在前一周,他再度主張氣候危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之一」;在威斯康辛州的一場集會上,他甚至說道:「全球暖化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全球實際上在變冷。」

2024年9月28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被颶風海倫過後,災民互相擁抱。攝:Kathleen Flynn/Reuters/達志影像

如今,距離大選剩下不到兩周,東南沿海的受災地區,多為支持特朗普的紅州,以及喬治亞、北卡羅來納兩個共和黨志在必得的關鍵搖擺州。在這最後衝刺階段,很難預估颶風會給選情帶來什麼影響,但在兩位候選人勢均力敵的狀況下,些微的波動也可能改變最終結果。

更重要的是,觀察者擔憂,曾將全球變暖稱作「中國製造的騙局」的特朗普,倘若重返白宮,將會全面推翻拜登政府近年在氣候政策上的努力。

由老牌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編纂,近1000頁的「Project 2025」(2025 計畫),就為此描摹了一副詳細的路線圖。這份計劃書從方方面面設想了下一屆共和黨政府上任後,應當執行的機構改制和政策變化。其中,作為保守派團體對於拜登政府作為的主要攻擊點,氣候政策貫穿始終、存在感極強。透過比對2025計畫和拜登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 IRA),我們多少能夠預測,若真的迎來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他會如何改變美國的氣候政策。

拉遠視角,右翼群體與反氣候變化人士在過去二十年間,究竟是如何走到一起,形成精神與策略上的高度一致?氣候變化否定論的鼓吹者,不僅將全球暖化這一科學界早有共識的現象,形塑為「各自表述」的無解僵局,也煽動對科學的懷疑和無法證偽的陰謀論,與特朗普代表的右翼民粹主義呼應。

兩股勢力如今在2025計劃中達成利益統一:他們將美國視為一個與全世界分隔開來的獨立大氣,認為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不僅沒有責任參與減緩升溫,還應當閉上眼睛,油門全開,全速發展。

共和黨百般阻撓,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法案IRA

2022年,拜登推出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下文簡稱IRA)——儘管名字聽起來與氣候無關,它實際上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法案,為應對氣候危機注入了大量資金,包括投入3690億美元用於電車、清潔能源技術稅收抵免,擴大可再生能源生產,資助碳捕獲技術等。

2022年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攝:Kent Nishimura / Los Angeles Times via Getty Images

IRA希望推動美國經濟逐步「電氣化」,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從而大幅降低碳排放——目標是到2030年減少約40%的排放。法案也計畫對超量排放甲烷的企業收取費用。

IRA的通過,象徵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邁出了巨大一步。考慮到美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國,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執行董事Fatih Birol將其稱為「《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氣候行動」。

然而,IRA終究是政治妥協下的產物。歷史上,民主黨執政期間曾多次推動氣候法案,但都遭到共和黨使用議會手段阻撓。它的誕生過程透露出其面對政治換屆的脆弱——沒有一個共和黨人對它投出贊成票。

近期的例子是2009年奧巴馬政府嘗試制定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即俗稱的「碳交易」方案,在眾議院通過,卻在參議院遭遇失敗。

《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失敗後,民主黨花費了12年的時間重振旗鼓。拜登2020年上台後,為了在黨內取得共識,以及贏得立場偏保守的民主黨議員的認同,不得不大幅修改計劃投資5500億美元於氣候問題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最終結果便是規模較小、手段也更加保守的IRA。此前的無論是「碳稅」還是「碳交易」,都是對化石燃料的使用施以懲罰或限制;相較之下,IRA更著重於市場化的激勵,藉由補貼新能源產業,創造更多相關就業崗位,形成正向循環,讓投資自然而然地流向清潔能源,從而達到減排的目的。

儘管如此,IRA仍遭遇重重挑戰。2022年中期選舉前,民主黨藉助在參眾兩院的多數優勢,以及一個名為「預算協商」(budget reconciliation)的特殊程序,才終於通過了IRA。「預算協商」允許民主黨在參議院,以51票的微弱優勢,即所有民主黨參議員加上副總統賀錦麗,通過與支出和稅收相關的法案,低於一般動議需要的60 票。自通過以來,共和黨一直試圖推翻IRA的內容。他們聲稱,清潔能源過於昂貴,是「不負責任的支出」,還有一部分人指責它加劇了通貨膨脹,推高生活成本,儘管並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根據Climate Power的統計,截止2024年8月,共和黨已經發起了54次眾議院或國會小組委員會投票,試圖廢除IRA的部份條款,或撤銷其清潔能源補貼。

2022年8月5日,加州文圖拉附近的一台抽油機正在運作。2022年,拜登推出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包含氣候變遷條款,包括清潔能源生產的稅收優惠。 攝:Mario Tama/Getty Images

關於氣候與環保,到底2025計劃說了什麼?

倘若特朗普在下個月的選舉中獲勝,我們可以預期共和黨將延續這兩年來的努力方向:以推翻IRA為核心目標,廢除其包含的數十項稅收抵免。2025計畫為「氣候否定論右翼」扭轉氣候政策的目標,提供了全面且詳盡的規劃。

保守派主張,大規模轉換至可再生能源,會威脅國家的能源安全。美國此刻應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向市場供給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刺激經濟並打擊通膨。為了鼓勵石化產業,共和黨認為應廢除對「超級污染物」甲烷過量排放的收費,以及對石油和天然氣海上鑽探權的租賃限制。

除了國內政策,2025計劃也呼籲美國停止參與一切跨國氣候協議。其中指出,下一屆政府應立即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巴黎協定》,並取消所有氣候變化與替代能源相關的對外援助——這部分援助在拜登政府期間顯著增長。2025計劃還表示,美國應對外販售自身的能源資源,向盟國擴大天然氣出口。這針對的是今年一月拜登政府出於「環境考量」,暫停液化天然氣(LNG)出口的決定。

2025計劃另一突出的政策方向,是削弱氣候科學研究以及影響評估,比如對碳社會成本的評估(Social cost of carbon),對空氣質量標準、汽車尾氣排放的監測等。它希望「更新」(update)環境保護署(EPA)2009年的一項科學發現。該發現稱二氧化碳排放會對公共健康構成威脅,是聯邦政府介入監管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

除削弱EPA的各項職能,它還建議分解(break up)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作為隸屬於美國商務局的科技機構,NOAA由六個辦公室組成。其中,國家氣象局(NWS)藉由衛星、飛機、氣象站織成的龐大信息網絡,打造世界上最全面的天氣監測系統之一,並將天氣預報與衛星監測等數據免費提供給公眾與全世界的研究者。NOAA提供的數據也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息息相關,是政府和公眾預測災害、預備救援的依據。

2024年7月15日,美國威斯康辛州米爾瓦基,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外有人拉起「Project 2025」的橫幅。攝:Shannon Stapleton/Reuters/達志影像

2025計劃提議將NOAA拆分並縮小其規模。比如,國家氣象局應當專注於數據收集服務,並將預測業務完全商業化,像一些私營的天氣預報公司一樣運營,而不是免費提供;對於國家颶風中心,2025計劃要求制訂審查流程,以達成「中立地呈現數據,不支持氣候辯論中的任何一方」;對海洋和大氣研究辦公室的要求是「縮小規模,解散氣候變化研究部門」。計劃書還提高了災難援助的門檻,建議削減國土安全部下屬的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的支出,將國家洪水保險計劃私有化,並將災害準備和救援支出從聯邦政府轉移到地方。

科學研究者對這一系列的縮編感到擔憂。如若NWS的氣象數據遭到商業化,氣候研究的可用數據將大範圍減少。而對公眾來說,氣象災害等關鍵信息的私有化,將使得抵禦極端天氣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近期侵襲美國東南部的災難性颶風,再次提醒人們對大眾公開的氣象預測資訊的重要性。正如《邁阿密先驅報》在海倫妮登陸前夕的:「在佛羅里達州,我們的生死——有時真的是生死攸關——取決於國家颶風中心和國家氣象局告訴我們的信息。」

氣候變化:從兩黨共識到兩極分化

2025計劃出台後遭到了許多批評,就連特朗普的競選團隊也多次試圖與其劃清界限。但其中看似激進和大膽的提議,大部分都並非第一次出現,尤其是與氣候相關的內容——共和黨人2023年提出的一項撥款法案,也要求大幅削減EPA預算,並擴大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更重要的是,2025計劃中處處顯露着從上世紀末延續至今的氣候變化否定運動的影子。

1980年代末,氣候問題首次出現在美國的國家議程中。彼時的世界面對氣候問題態度頗為一致。在氣候科學家和環境運動團體的努力下,全球變暖開始進入政治家的視野,被視為需要共同應對的真實威脅。1987年,共和黨籍的美國總統列根、英國首相戴卓爾(Margaret Thatcher;或譯撒切爾)等20餘個國家的領導人簽訂了《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目標是保護與恢復大氣中的臭氧層。直至今日,這仍被視作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多邊環境條約。

在當時,不僅各國領導人迅速取得共識,公眾也對科學家的警告表現出高度認同。面對臭氧層空洞的視覺衝擊,出現大量抵制「臭氧殺手」氟氯烴(CFCs)的公共活動,乃至在政府禁令出現之前,消費者的壓力就已經迫使許多公司開始淘汰使用氟氯烴的產品。

在美國內部,氣候變化一度是兩黨都關注的問題。列根的續任者老布殊(George H. W. Bush)曾在1988年選舉期間的競選集會上,將酸雨、森林砍伐稱為「不分意識形態,不分政治界限」的共同問題。可惜這種共識狀態只是曇花一現,差不多同一時間,一場由保守派基金會、智囊團和政治家帶頭的反環保主義運動也開始崛起。

2014年9月21日,美國紐約舉行的「人民氣候遊行」期間,人們抗議採取更大行動應對氣候變遷。 攝:Andrew Burton/Getty Images

1989年,在石油和煤炭行業的支持下,第一個挑戰政府氣候行動的遊說組織全球氣候聯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 ,GCC)成立,試圖以阻止美國的氣候立法。同時,一批保守派智庫開始攻擊氣候科學,包括至今仍非常活躍的美國哈特蘭研究所(Heartland Institute)。反氣候變化運動的核心原則是消除「人類活動造成全球變暖」這一觀點的合法性,以阻止政府對高碳排產業進行管制。

這些群體對氣候變化展開了有策略的駁斥與攻擊。一方面,藉由散布模棱兩可甚至兩相對立的信息,成功在民眾內部植入「科學家尚未就氣候變化達成共識」的信念;另一方面,他們也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主張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太過昂貴,導致政府推動相關政策的阻力越來越大。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殊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稱該議定書對美國經濟來說代價太大。

打從一開始,對氣候變化的攻擊,就被包裝在同名為「科學」的外殼下。反氣候變化者創造一系列同樣使用大量數據圖表,披著科學面貌的「逆向理論」,如所謂的「週期理論」,主張全球在20世紀末的升溫,是太陽週期活躍或地球氣候振盪導致的,是正常的週期性現象。一些人更信誓旦旦地表示,升溫在1998年已經停止,進入21世紀後,人類將迎來「全球變冷」。

保守派智庫、基金會與右翼媒體共同形成了一個信息網絡,互相引用彼此的「研究」和論據。他們強調使用「科學知識」,對支持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展開反駁。這個過程中,少數幾位「獨立學者」受到追捧,如物理學家、火箭科學家Fred Singer是這一批專家中的「教父」級人物,他公開質疑氣候變化模型,將「全球暖化和氣候條約」列為1995年最大的環境迷思。這些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攻擊,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民眾與主流科學之間的關係。

到這時,對氣候問題的看法已經顯示出顯著的黨派差異。諮詢公司蓋洛普的調查顯示,1998年,兩黨支持者認同「全球暖化已經發生」的比例還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但自此分道揚鑣,民主黨人比例一路走高,共和黨則出現下降。到了十年後的2008 年,有76%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為「全球暖化已經發生」,卻只有41%的共和黨支持者相信此一論述。

2012年4月11日,美國新澤西州卡爾斯塔特,一名消防員幫助撲滅山火。攝:Michael Bocchieri/Getty Images

2009年,一場「氣候門」讓圍繞氣候研究的陰謀論達至巔峰。當時,一名黑客入侵了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氣候研究部門的服務器,數千封科學家之間的郵件被披露。其中部分片段被氣候變化否認者截取,塑造為科學界操縱數據、誇大升溫曲線的證據,進而總結全球變暖是一個謊言。這次事件靠著右翼媒體的推波助瀾,得到廣泛傳播,加深了公眾對氣候科學的懷疑。當時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受訪者認為,一部分科學家「很可能或有些可能」為支持自身關於全球變暖的理論,偽造了研究數據。

與此同時,2009年興起的茶黨運動讓共和黨在政治上變得更加右傾。受金融危機與奧巴馬當選的刺激,茶黨運動的核心綱領是反對政府對私營部門的干預,減少政府支出來減少聯邦預算赤字,呼籲降低稅收、加強移民管制。同時,否定氣候變化。

否定氣候變化符合茶黨運動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保守民粹主義者對包含科學家在內的菁英階層懷有強烈不信任;另一方面,氣候政策被視為加強政府干預的藉口,是全球政治菁英的試圖擴張權力的陰謀。隨著茶黨支持的多名極右翼政客,在2010年的中期選舉中取得席位,右翼民粹主義和氣候變化否定論一拍即合,逐漸在共和黨內部主流化。

2010年至今,美國社會在氣候議題上的分裂,仍持續擴大。如今,有80%的民主黨人將氣候變化視為主要威脅,共和黨人則只有23%。

「共和黨人為什麼突然開始關心起鯨魚了?」

但到了近十年,隨着氣候科學家提出更多升溫的證據,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也更頻繁地造成重大人身與財產損失,徹底否認氣候變化的情況越來越罕見。氣候變化否定論正在經歷策略的轉變:「從否認氣候變化的現實,轉變為對台面上的一些主要解決方案提出質疑,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哥倫比亞氣候學院的歷史學家Leah Aronowsky表示。

2025計劃圍繞氣候議題的措辭,正符合這種新的策略。它不再去探討「氣候變化」究竟科學與否,而是主攻「可再生能源」話題,聲稱實施相關政策會產生諸多問題,比如經濟倒退,能源價格上漲,以及貧困。

強調經濟成本的策略由來已久。1989年全球氣候聯盟成立伊始,就委託專家進行過一項經濟分析,計算出,如果十年內碳排放量減少20%,美國人的電費將增加15%。「應對氣候變化會毀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讓大批民衆失業。」這到如今仍是保守派政客口中常見的說辭。

該策略的最新進展,是今年9月,路易斯安那州、田納西州州長在內的十位共和黨州長宣布成立「州長能源選擇聯盟」(Governors Coalition for Energy Choice),旨在減少能源生產方面的監管,關注能源基礎設施的可負擔性和可靠性。

2023年1月31日,紐約麗都海灘一頭死去的鯨魚。攝:Seth Wenig/AP/達志影像

除了打出經濟牌外,新的「反氣候科學」論述也散布關於風能、太陽能的可疑論述。近幾十年,在美國羅德島、馬薩諸塞州和新澤西州這些土地資源緊張的富裕白人社區,出現諸多新的社區團體,反對海上風電的建設。「露脊鯨從捕鯨中倖存下來,但卻會被離岸風電機殺死。」這些團體認為2016年以來反常數量的鯨魚擱淺,與海上風能開發相關。他們主張,渦輪機會殺死鯨魚,導致水下生物減少,測量和施工產生的低頻噪音,則會讓鯨魚壓力水平增加,干擾其求偶和覓食。但目前尚未有科學研究證實風能開發對鯨魚存在負面影響。

有關太陽能的錯誤信息也廣泛傳播。從2019年開始,在俄亥俄、肯塔基和賓夕法尼亞等至少10個州,出現了對抗太陽能項目的本地團體。他們積極參與聽證會,稱農村地區的大型太陽能項目破壞了土地與景觀,反而使氣候變化加劇,電池板則會污染地下水並導致癌症,儘管這些指控並無依據。

「共和黨人為什麼突然開始關心起鯨魚了?」這是許多環境保育人士的疑問。直到 2023年12月,布朗大學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才終於揭露化石燃料團體如何與氣候否定組織合作,阻撓海上風電計劃。報告指出,2017年至2021年間,六個與化石燃料產業有關的捐贈者,向反離岸風電的運動網路提供至少7200萬美金的資助,當中有大約 1600萬美元,流向了處於運動中心的「美國海洋保護聯盟」(American Coalition for Ocean Protection)。

化石燃料產業、反氣候運動和右翼團體彼此結盟,關心瀕危的鯨魚,或許不是壞消息,但同時,對海洋生態造成最大傷害的人類活動之一,正是化石產業海上鑽井平台一再發生的漏油意外。

鑽井,寶貝,鑽井!

儘管從一開始,2025計劃的激進言辭和大膽暢想,讓它被視為共和黨的「粉絲文學」、「同人文學」,但2025計劃與特朗普的關係,並非如他團隊所聲稱的那樣遙遠,尤其是在氣候政策上,幾乎是達到了高度一致。

許多計劃書的作者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時身居政府要職,其中提及的許多舉措,也與特朗普過去所呼籲的政策高度吻合,比如取消電器能效標準。計劃書中縮小國家紀念區(national monuments,美國國家公園體系之下一種保護區)的主張,也見於第一任期——特朗普是第一位縮小了前任指定的自然保護區的總統。計劃書中稱「反對用納稅人的錢建造礙眼的風車」,而特朗普則向支持者承諾,將在當選第一天停止海上風能項目,並聲稱風力渦輪機會殺死鯨魚。除此之外,他還在第一任期內推翻了約 100項環境法規。

2024年10月21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訪問北卡羅來納州遭受颶風海倫破壞的災區﹐並在現場跟群眾一起祈禱。攝:Brian Snyder/Reuters/達志影像

今屆大選,特朗普反覆高喊源自2008年的共和黨競選口號「drill, baby, drill」(鑽井,寶貝,鑽井!)——他嘲笑綠色新政,毫不掩飾自己反氣候變化的立場,強調將加大化石燃料的生產,以降低能源成本,結束通貨膨脹。

2015年,特朗普就是帶着這樣的發言橫空出世的。2016年大選競選期間,他聲稱氣候變化是「中國人創造的概念」,目的是讓「美國製造業失去競爭力」。他的第一任期內,美國超越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同時,他也批評《巴黎氣候協定》「非常非常昂貴」、「不公平」 、 「扼殺就業」和「扼殺收入」,並在2017年讓美國迅速退出了該協定。

這些政策預計都將在新的任期內得到延續。特朗普公開表示,他會衝破行政障礙,快速批准新的化石燃料鑽探設施、運輸管道以及新煉油廠,取消對天然氣出口的限制。對於《減少通貨膨脹法案》,他上台後將大力扭轉這個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政策,高度限制其剩餘預算的走向,讓進行中的計劃陷於無限期的暫停中。同時,鑒於拜登政府在2021年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他將讓美國再次退出。

而特朗普的競選搭檔 JD 凡斯在2020年,即公開成為MAGA支持者前,曾在公開演講中承認氣候問題的存在,並稱讚太陽能與清潔能源的未來。但在2022年競選參議員,獲得特朗普支持後,他的態度就180度翻轉:他表示,「對氣候變化純粹由人類造成」持有懷疑,因為氣候幾千年來都在變化。他也希望廢除《減少通貨膨脹法案》(IRA)中的大部分內容,聲稱ESG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是華爾街和國家金融部門的大規模騙局,認為推廣電車的結果就是讓中國的車企受益。

根據2024年初的一項調查,只有12%的共和黨人認為減緩氣候變化是總統和國會的首要任務;相比之下,有78%的民主黨人將氣候變化視為對美國的主要威脅。但在共和黨內,對於氣候問題的態度並不具備絕對的共識:18到29歲的年輕共和黨人,大多認同人類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支持風能與太陽能的發展;但65歲以上的年長支持者中,則偏好擴大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生產,而且這種偏好在拜登執政期間變得更為明顯。

目前看來,共和黨似乎選擇忽視年輕支持者的意見,往氣候否定論右翼靠攏。7月8 日,共和黨發布正式的2024政治綱領。其中,「釋放美國能源」被擺在第一位,一次也沒有提到「氣候」這個詞。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