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看起來「優良」:中國寬鬆的空氣質量標準掩蓋了哪些問題?

十年治理期間,PM2.5濃度在下降後出現反彈,部分城市臭氧濃度升幅過半。

看起來「優良」:中國寬鬆的空氣質量標準掩蓋了哪些問題?
2025年3月23日,沙塵暴席捲北京,影響交通和航班。攝: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達志影像

【編者按】:這篇報道是端傳媒「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的成果。2024年,端傳媒推出「專題記者成長計劃」,希望能夠找到仍在盡力堅持華文報道的青年記者,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共同維繫深度報道的行業生態。我們在第二期增設了「數據報道組」,共有三個記者入選,這是他們合作的一篇報道。第三期「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申請將於8月17日截止。

2023 年春,我搬來北京工作。彼時每隔幾天就有一場肆虐的沙塵天,我每天早晨呼喚 Siri 的第一句話,從「今天天氣怎麼樣」變成了「今天空氣質量怎麼樣」。

不過,有時即便 Siri 說空氣質量為「良」,我隔窗看見的北京城仍被一層灰霧籠罩,需要非常仔細遠眺,才能分辨出 15 公里外的城市最高地標——中國尊。後來,我乾脆用中國尊的清晰程度來決定,出門是否戴口罩、戴普通還是 N95 口罩。

事實上,iPhone 自帶的天氣 App 採用中國空氣質量標準,而這套標準下的「良」——如果換成美國標準——很可能已經是「中度污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