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士汽車計劃關廠遇工會反對:德國汽車工業面臨嚴重危機|Whatsnew 

在全球範圍的電動車輛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時,德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十分緩慢。
2024年9月11日,德國下薩克森州,福士汽車的標誌倒映在水坑中。攝 :Alicia Windzio/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國際 德國 經濟 商業 氣候與能源

離開真相,談何看見彼此和追求正義?我們的日報、速遞Whatsnew、端聞Podcast能夠保持免費,離不開每一位會員的支持。暢讀會員首月5折尊享會員全年85折,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即時報導和深度內容。

《南德意志報》報導,福士汽車(台譯:福斯汽車)德國工廠近期已取消多項集體協議。

報導指被取消的集體協議包括就業保證協議、針對具有管理職能或特殊任務的員工的合約,以及見習生及雙學生就業保證協議等。

報導還指取消就業保證協議意味著除非與工會就協議達成一致,否則福士汽車可以自2025年7月起進行營運性裁員。不過,若未達成協議,則另一份1994年1月1日之前生效的集體談判協議將重新生效。報導預計工會將利用該份協議迫使福士汽車重回談判桌。

此前,福士汽車公布其第二季度稅前利潤為54.6億歐元,低於去年同期的56億歐元。福士汽車指,受重組成本影響,核心的福士品牌上半年營業利潤率下滑至5%,而高端品牌奧迪則受到供應鏈瓶頸影響。

隨後,福士汽車向勞資會議、管理層以及普通員工通報了一份成本削減計畫。首先,福士汽車將在短期合同結束後不再續約薩克森州工廠的臨時工。但更為核心的是,福士汽車首次打破禁忌,宣布在考慮關閉德國的部分工廠。據福士公司的內部信函,福士高層評估認為至少有一間大型汽車製造廠和一間零組件工廠可被關閉。

福士汽車高層希望通過現有的削減計劃進一步削減成本並增加報酬率。根據計劃,僅福士汽車品牌到2026年就將節省100億歐元,報酬率則可以提高至6.5%。工會則批評管理層戰略錯誤,強調關廠絕不可行。工會主席指「解雇、工廠關閉和薪資削減」「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是可以接受的,那就是整個商業模式已經死亡」。可預期,工會與管理層接下來將展開激烈的鬥爭。

值得注意的是,福士汽車並非孤例,而是德國汽車工業的一個縮影。

例如,儘管未宣布裁員,但另外一家德國著名的汽車製造商寶馬(BMW)亦於9月10日發布了獲利警告,指預期銷售量將較2023年下降,而此前寶馬曾預計銷售量將顯著增長。除此之外,保時捷等公司亦先後下調了全年預期。

汽車製造是德國製造的重要一環,也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023年,汽車製造業為德國提供78萬個直接就業崗位,營收超過5640億歐元。若考慮汽車製造業的上下游產業的就業崗位與營收,這一數字會更加巨大。

但是,德國汽車工業實際上已面臨嚴重危機。2024年上半年,德國汽車製造商的營業額普遍停滯甚至下降,而所有德國汽車製造商的利潤均低於去年同期。

同時,在全球範圍的電動車輛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時,德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十分緩慢。一些評論認為,其中表現最差的即是福士汽車。市場預期至2025年底,福士汽車仍缺乏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動車型,這使得其工廠產能利用率僅為75%,大量的產能因此閒置,此前福士汽車已關閉設在布魯塞爾專門製造電動汽車的奧迪工廠。

甚至,高度依賴傳統能源車型的福士汽車,還在2015年爆出「柴油欺詐」(diesel dupe)醜聞,在廢氣監測中舞弊,引起其前行政總裁Martin Winterkorn被迫辭職,也引起跨越歐美的多個國家政府對其展開調查。

此外,歐洲的汽車市場自疫情以來一直未能復興,汽車銷量較2019年下降了約200萬輛。而德國汽車製造商一直依賴的中國市場亦表現不佳,一方面高端汽車的購買量隨中國經濟下行而減少;另一方面,廉價的中國車輛不僅快速佔領中國中低端市場,甚至進入歐洲市場進一步擠壓德國汽車製造商的生存空間。一系列的市場表現不佳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德國最大的交通業協會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主席在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批評,「德國製造商的商業模式有問題」,其製造的「電動車太大且太貴」,而大量的市場已被中國製電動車佔領。此外,他亦批評德國政府「未能提出明確、具體的目標和積極的未來願景」,鼓勵駕駛者轉向電動車。此前已有多篇報導指出,德國的公共充電站價格昂貴,甚至高於燃油價格;同時電動車基礎設施仍然匱乏。

如果我們將視野進一步放大,德國汽車工業的困境似乎亦是德國經濟正面臨的結構性困境。慕尼黑 ifo 研究所9月5日下調了對2024年德國經濟的預測,而世界經濟研究所(IfW)則在秋季預測中預計,今年德國國內生產毛額將比去年下降0.1%,德國經濟將連續第二次下滑,並進一步陷入衰退。

一份研究指出,德國經濟的支柱工業產值中的五分之一,在中期內面臨風險,其原因涉及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與現有核心技術市場的萎縮。兩個研究所均指出,德國經濟的問題越來越具有「結構性」,「聯邦政府的預算削減對經濟造成了壓力,而舊的核心產業則對變化反應過於遲緩」。

經濟專家普遍指出,提供負擔得起的能源至關重要,德國需要盡快擴大能源網絡,扭轉默克爾時代所造成的過度依賴俄羅斯提供的天然氣的能源格局,同時減少聯邦政府存在的過度官僚主義的問題。此外,專家還批評德國固守「債務上限」機制,造成德國公司的稅負過高,而政府卻嚴重缺乏對基礎設施的投資。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