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21世紀難民「交換」:英國「盧旺達計畫」,「低端人口」與死魂靈生意

英國也不是獨一個。

2022年6月10日,盧安達,由利比亞撤離到安達布格塞拉區的難民在庇護轉運中心打排球。攝:AP/達志影像

2022年6月10日,盧安達,由利比亞撤離到安達布格塞拉區的難民在庇護轉運中心打排球。攝:AP/達志影像

李大貓

刊登於 2024-07-25

#盧旺達#殖民主義#李大貓#英國#難民#評論

2024年7月6日,在「要什麼都不要保守黨」(Anything but Tory)的呼聲中,英國工黨新首相施紀賢(基爾·斯塔默,施凱爾)走馬上任,唐寧街10號官邸一夜間易主。英國這種大選翌日立即變天的獨特傳統,意味着前後兩屆政府來不及交班和過渡,也意味着上屆政府的政策一夜之間失效,政治方針沒有任何連續性。不過,這種政治弊病至少暫時拯救了52000人的生活。經過815天的日夜煎熬、絕望心碎,他們再次看到了能夠「生活」的希望。

這五萬餘人是自2022年以來,乘坐僅容數人的小船橫渡英吉利海峽,來到英國尋求政治庇護的人(asylum seeker)。他們大部分來自阿富汗、伊朗、阿爾巴尼亞、敘利亞等國,因躲避政治迫害、戰亂或遭祖國驅逐,冒險在外國尋求庇護。英國曾經是提供庇護的主要東道國之一,但受到經濟衰退和脫歐帶來的排外情緒影響,2022年起保守黨政府決定將全部尋求政治庇護的外國人交易到盧旺達(盧安達)安置,並禁止他們返回英國。

如果這個計劃得以落實,將很可能成為1970年代以來西歐範圍內的首次大規模強制人口遷徙(整個歐洲範圍內上一次則是俄烏開戰後俄羅斯強行將佔領地區人口遷徙到俄羅斯境內)。這個政策被稱為「盧旺達計劃」,很多被羈押的難民對該計劃進行絕食抗議,尚未被羈押者被迫繼續冒險涉海前往愛爾蘭,或放棄獲得合法身份和工作權並失聯。「盧旺達計劃」在英國引發的風波可謂曠日持久、勞民傷財,但國際社會並未對其進行過多關注。

當選當日,施紀賢宣布盧旺達計劃「已死已埋」 (dead and buried),讓曾經在祖國遭受肉體折磨、在英國又承受另一種形式的心理折磨的尋求庇護者稍感安慰。然而對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活軌跡已經被徹底擾亂,在他鄉重獲尊嚴的希望也日漸破滅。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殖民主義性質的人口遴選、交易、驅逐仍在繼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