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藝術家怎麼生活,我在藝術節尋找答案

在這個展覽多到看不完、文化藝術節多到泛濫的地方,當藝術陷入被異化的他律,我們要如何獲得藝術存在的可能?

《父親·李爾王》。攝影:郝偉凡 

《父親·李爾王》。攝影:郝偉凡 

特約撰稿人 郝偉凡

刊登於 2024-07-21

#劇場

「你認為你是個藝術家嗎」,有人曾這樣問我。

「我是一個寫作者,我也是一個劇場工作者。」

「你怎麼生活」,他繼續追問。

我理解他所謂的「生活」實乃「live生存」,有我作為藝術家個體的生存,也有藝術作品的生存的雙重涵義。在這個「美術館迪士尼化」、體驗經濟的時代,在這個展覽多到看不完、文化藝術節多到泛濫的地方,當藝術陷入被異化的他律,我們要如何獲得藝術存在的可能?作為區別於「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家,我們要如何把握現實、捕捉精神、創造藝術形象——通過有限的表達無限、物質的表達精神、法度之內的天馬行空?我以身在王墨林導演、白大鉉改編並演出的獨角戲《父親·李爾王》的現場,將經驗過的「成都麓湖環境戲劇週」(2024&2023)、「阿那亞大地藝術節」(2023)、「烏鎮戲劇節」(2018)為線索,試圖找尋一個答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