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物

做個好奇的孫仔——我辦了幾場香港人家族史寫作班

我突然看到一條無形的線,因着大家開始講述自己家庭的故事,將很多不同的人生連結起來。

《尚未完場》兩位導演:徐岱靈與祁凱達。攝:林振東/端傳媒

《尚未完場》兩位導演:徐岱靈與祁凱達。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徐岱靈、鄭美姿

刊登於 2024-07-14

#香港故事#香港歷史#紀錄片#香港

香港人很喜歡說,去日本旅行是「返鄉下」。鄉下在我們祖父輩那一代,是嚴肅而莊重的,是根之所在。香港人會這樣輕易戲言,是因為很多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我,大多都覺得自己沒有鄉下。但我仍深刻記得,小學註冊資料時,是要填「籍貫」一欄的。我真正的鄉下是中山石岐,小時候覺得嫲嫲的廣東話很奇怪,睡覺她不說「瞓覺」,會說「眯覺」,她說鄉下是這樣講的。

為什麼我的父母會在香港生下我?而不是中山、台灣或東南亞?他們又為何離鄉別井來到香港?香港幾乎沒有這種尋根文化。最近,我因為拍攝紀錄片《尚未完場》,鑽進了一位五十代年叱咤一時的娛樂大亨家族史,我雖然跟他們毫無關係,卻看得津津有味。

主人翁歐德禮流着猶太人血統,但行事風格活脫脫是「香港仔乜都得」精神,因為營運的璇宮戲院蝕錢,所以要地盡其用:早上播黃飛鴻粵語片、下午是林黛、葛蘭的國語片、晚上則舉辦所謂高等文化的音樂會。我以為1949年後的香港只有落泊的難民、導致5萬人無家可歸的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但原來同一時空也有 Isaac Stern 和 Benny Goodman 一眾大師在香港演奏,怎不被震撼!雖然只是一個人的故事,卻提供了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文化生活的另類寫照,甚至牽扯出香港與世界關係的種種細節,顛覆了我以為「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認知。

紀錄片結尾有一句帶點狂妄但又很有志氣的話,由我的拍檔兼「首席」研究員祁凱達說﹕「自己歷史自己寫,話語權要靠自己爭取」。由細微的家庭史觀照過去,不只是重新挑戰主流論述,也將很多被忽視的人群,滿有生命力的故事重新呈現出來。可惜,香港人不太讀歷史。反正殖民地不談愛國與歸屬感,香港史從來不受重視。若要重構香港人的歷史意識,家庭史應該是最好的切入點,史料文獻就躺在那個十年沒翻過的抽屜裏,唾手可得,內容貼身易有共鳴,而且往往有驚人發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