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的虐貓社群·下篇】肆意的虐待:動物保護的執法立法有何爭議?民間保護行動有何代價?

「人可以為自己發聲,但動物沒辦法通過自己的嘴發聲,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成為牠們的嘴。」
圖:Dongdong

編按:在中國大陸的網絡生態中,暗地流傳一批涉及虐待、虐殺動物的影片。這些影片並非虛構,這意味着揭開虛擬空間後,有一個社群在現實生活中享受、沉溺於虐待動物的行為,甚至將對人的惡意投射和轉嫁到動物身上。該社群的網絡主站設置在防火牆外,被技術層層包裹。在社交平台上,他們討論和傳播虐待動物的手段方式,並形成一套獨特的、多種文化形態交織的語言系統。由於中國大陸沒有針對虐待伴侶動物(或稱同伴動物)的法律,施虐者潛藏在被網絡技術庇護的暗處,難被究責。端傳媒走近虐貓社群,觀察該社群的網絡型態、文化和心理動機,並嘗試討論背後重要的救助動物、法律訂立等議題。

本文為「虐貓社群專題」下篇。專題上篇<【隱蔽的虐貓社群·上篇】抽象文化、厭女、對抗愛貓人士,中國虐貓現象何以成風潮?>已刊發。端傳媒十週年專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會延續關於動物權益的討論,敬請讀者關注。

李悅然第一次聽說虐貓者形成了組織,源自一起經過精心策劃來襲擊流浪貓的事件。

生活在上海的李悅然與兩隻貓咪相伴。去年,她開始使用「街貓」App,這是一款可以讓用戶遠程餵養流浪貓的軟件。該公司在大陸數個城市鋪設裝有攝像頭和投食器的智能貓屋,用戶可以實時觀看流浪貓吃食的直播,App的用戶註冊數量高達千萬。

喜歡看貓直播的人不在少數,一些流浪貓還因為吃食視頻在網絡上走紅,成了網紅貓。李悅然也覺得貓直播很可愛,不過,她使用「街貓」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街貓」為照顧流浪貓提供了便利。

然而「街貓」吸引來的不僅有愛貓人士,也有虐貓者。2024年3月,網絡上流傳一張表格,上面記錄了全國上萬個智能貓屋所在位置的經緯度。消息很快在用戶間炸開,傳聞有虐貓社群從「街貓」後台竊取數據並公之於衆,虐貓社群內還同時發布了對網紅貓的擊殺懸賞。

「我覺得街貓是個大公司,我不太相信一群虐貓人士能攻破大公司的IP地址。」電子表格的內容讓李悅然震驚。隨後,網上開始有動物保護人士呼籲轉移各地的街貓貓屋,李悅然也把家附近的貓屋移動到更隱蔽的位置。

幾天後,在廣東佛山,一隻肢解的貓屍被拋在當地智能貓屋的直播鏡頭下。鏡頭拍下一個戴白色口罩的男子,他蹲下來,從塑料袋裏把貓的身體一塊塊丟入貓屋。

攻擊沒有停止。2024年4月30日晚上,「街貓」App的群聊室裏突然涌入一群沒有註冊的人,他們篡改群名,在群裏發送貓被剝皮的圖片和虐殺視頻。

張海知道,這次入侵「街貓」是一次蓄謀已久的行動。他是一位大陸的反動物虐待(簡稱:反虐)志願者。就在4月30日晚上七點,張海潛伏着的 Telegram 虐貓群組中,有人透露「今晚有獵巫行動」,三小時後,破解App的教程和軟件便在各個虐貓群裏散播。

在佛山拋貓屍事件後,張海立刻聯繫「街貓」客服,對方稱已報案。當他再追問後續時,客服表示不便透露。佛山的拋屍者後來被警察找到,那是一位20歲左右的男子,警方對其批評教育,但不予立案。事情不了了之,沒有人被懲處。

近年來,大陸虐貓事件層出不窮,它們接連不斷地登上新聞和社媒熱搜。有反虐志願者如此形容,疫情之後,虐貓事件「井噴式」爆發。不同群體間積攢的社會矛盾、網絡「抽象文化」(註:抽象文化是一種近年流行的青年網絡文化,特點是用戲謔、娛樂化甚至有攻擊性的方式來反諷)的興起,都在虐貓現象中顯影、相互作用。

生命逝去的同時,留下憤怒、悲傷和不解。在流浪貓議題上,政府管理如何缺位,法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是否足夠?中國民間又是如何開展反虐行動的?我們嘗試探究最基本的問題,動物保護,難在哪裏?

2015年12月3日,中國上海郊區一座佛教寺廟,一隻小貓坐在籠子裡。一位僧人在寺中收留了大約100隻流浪貓狗,攝:Johannes Eisele/AFP via Getty Images

被瞄準的流浪貓

根據《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1年中國流浪貓數量多達5300萬隻,流浪狗則有40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流浪動物群,政府並未系統規劃過管理方式。流浪貓是否可以投餵、該如何管理,常常點燃網絡爭議。

管理缺位下,商業資本率先打出「流浪貓經濟」的牌。2022年,大陸知名的共享單車企業哈囉推出新業務「街貓」App,在2023年已推廣至十幾個城市。截至2023年底,僅上海就鋪設超過7000台貓屋。

貓屋的外形呈開放式的長方體,內設有投食器、水碗和三個方位不同的攝像頭。流浪貓就像是貓屋的「主播」。當流浪貓進入,用戶可以購買愛心幣以換取貓糧,進行實時投餵和觀看貓進食。觀看和投餵的功能吸引了大量愛貓人士。

「街貓」承諾推進「抓捕—絕育—放歸」(Trap Neuter Return,簡稱TNR)的方式來控制流浪貓數量,這是國際上較為廣泛認可的流浪貓管理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平台主要是提供資金援助,需要用戶在線下幫助流浪貓絕育。根據「街貓」的數據,目前完成 TNR 絕育的流浪貓有4.5萬隻,一隻貓的絕育費用大約三四百人民幣,而「街貓」發放的100元絕育補貼僅1.2萬份,這意味着多數費用仍然要用戶承擔。此外,「街貓」也屢次被質疑使用廉價貓糧、貓屋衛生不達標等問題。

「街貓」引發巨大公衆爭議的事件發生在2023年。當時「街貓」與杭州西溪溼地執法中隊合作,將貓屋投放在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隨後有網友質疑,此舉或會讓流浪貓變多,破壞公園內的國家保護動物和植物,貓屋隨即被撤走。

在知乎問答上出現多條對此事的討論,高贊評論幾乎都是罵聲,有人評價流浪貓必須被清理,有人嘲諷「街貓」「純粹就滿足一小部分愛貓人士的需求」。

2022年,大陸知名的共享單車企業哈囉推出新業務「街貓」App。

張海認為,流浪動物的管理問題一直存在,「街貓」的出現更多是把問題「放在台面上」,「首先在(寵物)繁育上就沒有禁止,是無計劃的繁育,賣不出去的就丟棄,丟棄肯定又會產生新的流浪(動物)。對於棄養、散養這些動物,也缺少合理的管理系統。」

《2024年中國寵物管理白皮書》指出,流浪貓狗的泛濫,主要源於人類對動物的遺失和棄養。中國寵物市場的消費規模高達數千億元,且仍在逆勢增長,但寵物業繁育、飼主棄養問題仍然缺少約束。

2019年,官媒曝光過無人監管的地下寵物繁育場,該地貓狗多數未接種疫苗,因惡劣的健康和飲食狀況,死亡率過半。這些不受保障的貓狗的命運,通常是以200-500元的價格被賣給全國的貓狗販子。

大陸泛濫的寵物繁育問題,也早已擴散到港台。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曾指出,廣東佛山的某寵物市場存在非法走私幼犬來港的現象,該市場的動物沒有防疫措施和健康保障。2021年,台灣也有漁船被曝光從大陸走私154隻品種貓。

「因為中國沒有相關的法律,飼養成本也很低,從那邊進貨來台灣能翻倍賺。」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的執行長姜怡如對端傳媒表示。

替代系統管理的是不定期的整治和撲殺。在中國,流浪動物問題多數由公安機關主管,少數城市由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城管等部門負責。近年來,合肥、泉州等地方政府以維護城市環境和秩序為由,展開過流浪動物專項整治行動。

「中國養寵家庭數量是非常巨大的,養寵是很普及的現象,但是針對這方面沒有約束的話,只會造成越來越多的流浪動物,以及越來越多的人貓問題、人狗問題。」張海指出,政府管理缺位時,如果只依靠民間的動保或反虐志願者的個體行動,效果相當有限。

一些國家在不斷完善流浪動物的管理體系。例如,在近半人口擁有寵物的法國,當地政府為緩解流浪貓狗壓力,從去年開始規定寵物店只能與動物保護協會合作,銷售被遺棄、走失或流浪的貓狗,購買者還須簽署證明具備飼養知識的文件,而虐待動物者最高可判5年監禁。

缺乏管理和保護的流浪動物,漸漸成為施虐者易得的虐殺資源。

在 Telegram 的虐貓群裏,「街貓」是衆矢之的。把流浪貓屍體拋在貓屋的攝像頭前,成為虐貓者挑釁和激怒愛貓人士的方法。一些網紅流浪貓則被虐貓社群列入懸賞名單中,「街貓」各貓屋的定位長期被公示在社群官網上。

關注厭貓趨勢、做校園救助行動的陳玥在追蹤虐貓社群時發現,虐貓社群會利用網上的流浪貓爭議來吸引更多受衆。

她曾在一個聲援虐殺流浪貓的社交賬號中,看到一條包含 QQ 群信息的留言。她進入群組後,發現群裏有40多人,群公告含有虐貓視頻集合的暗網截圖、網站地址,另有一則虐貓社群公布的網紅貓擊殺懸賞信息。群組為防止舉報設置了禁言。陳玥通過引流渠道找到了存放視頻的暗網,「他們會把血腥視頻和虐殺的人剪輯在一塊,把虐殺視頻做成爭霸賽的形式。」

2024年3月,Telegram 的虐貓群裏出現一張照片,像在戲仿疫情時期防疫人員撲殺動物的場景。照片中有兩個穿着白色防護服的人,手持鐵棍和捕捉網,腳邊躺着兩隻貓屍。這條信息獲得六個笑臉、三個星星眼。群裏為二人發起投票:「誰是你心中的擊殺王」。

2016年10月22日,中國武漢一隻英國短毛貓在貓展上亮相。攝:Wang He/Getty Images

動物保護的立法與執法

針對虐貓這一行為,真的無法追責嗎?

目前,中國有分散的動物保護法律,例如《野生動物保護法》、《畜牧法》和《實驗動物管理條例》。這類法律在制定邏輯上,偏向對不同類型的動物作為資源進行管理,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如《動物防疫法》規定,禁止屠宰、經營和運輸未經檢疫的動物,該法條就可用於檢舉非法運輸貓狗肉的黑色產業。

但必須指出,中國仍未有一部整全的動物保護法。

近年中國農業部將狗列入「伴侶寵物」而非畜禽,並明確貓、狗為非食用動物。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法條對「伴侶動物」(或稱同伴動物)作出明確法律界定,伴侶動物的保護性立法仍然空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錢葉芳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提到,除了動物保護的相關法律外,從虐殺血腥視頻的製作和傳播這一角度,虐待動物者也可依《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處罰。這樣看來,很多時候虐待動物並非無法可依。

「其實在當下,執法比立法更緊迫。」錢葉芳在上述訪問中强调,「執法者不作為、推卸責任,也間接讓公衆、虐待動物群體以為虐待動物不會受到懲罰,或者不會受到多嚴重的懲罰。」

在實際操作中,執法難是志願者常常要面對的坎。因為沒有針對「伴侶動物」的統一法律界定和相應保護法,當志願者以「尋釁滋事」、「傳播血腥視頻」等條例來報案時,警方常常不願管。有從事動物權益的律師提及,對於判斷虐貓者是否違反這類條例 ,警察個人的自由裁量權非常大,在該律師經手的虐待動物案件中,警方立案的比率約為百分之一,立案成功的原因是志願者在過程中受到人身傷害。

「有的(辦案人員)回覆說,殺條魚拍視頻教大家做菜,算不算血腥暴力視頻?」張海回憶,「但是以食物為目的的宰殺,和以取樂為目的虐殺,它能是一回事嗎?」

美國休斯頓大學市中心分校的副教授 Peter Li,多年來專注於東亞政治和中國動物法律與政策研究。Peter Li 對端傳媒指出,「執法難」的本質還是在於法律界定不明確。以香港為參照,香港於1935年通過反對虐待動物的法律,此後仍有貓狗肉買賣,直到1950年的《貓狗規例》明確禁止殺貓狗賣肉,才取締了貓狗肉的產業。

「中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官通常嚴格依據法律條文辦案。如果法律在特定問題模棱兩可,又可能給執法和司法任意解讀的空間。」 Peter Li 表示。

回溯2006年,已有24位全國政協委員呼籲《反虐待動物法》;直到今年的中國兩會上,也有多位人大代表聯合提出《制定伴侶動物保護法和管理法》。但近20年來,中國的動物保護法仍未完善。

為什麼在中國立一部完整的、專門的動物保護法那麼難?

在 Peter Li 看來,原因有多重,其一是「利益集團的反對」。以養殖業為例,如動保法通過,養殖廠必須改善養殖方法和動物生存環境,由此帶來的成本或許會令養殖企業利益受損,也可能造成肉價上漲。其次,掌權的政治精英對動物的價值判斷也有影響,許多政府高層曾經歷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文革的「苦日子」,會預設人的經濟利益高於動物權益。

從現行立法中也能折射出國家看待動物的態度。根據《中國環境報》的報導,動物法學者錢葉芳指出,中國在八十年代更多是把野生動物看作資源來管理,後來隨着生態觀念的發展,相關法律才增強了保護色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則表示,在中國設計動物保護的現行分類法中,多數把動物視為自然資源或財產來保護,「作為資源實際上更多的是利用,這會導致動物福利保障打折扣」。

大陸網絡上有諸多反對動物保護立法的聲音,「動保思想源於西方」是常見的觀點。一些反對者認為,動物保護是西方的價值判斷與「中華文明」不合拍。

「『動物福利』『動物權利』這些用詞確實是從西方引進的,」但 Peter Li 強調,動物保護作為一種理念在中國古代就存在。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許多道教經典和朝代都禁止踢打家畜、捕捉冬眠動物、破壞巢穴以及騷擾或恐嚇動物等行為;多個朝代的皇帝都會在祭祀、祈福或悼念等特殊時期「斷屠」,在全國停止屠宰牲畜和捕魚狩獵。這些觀念都體現了古代尊重動物和自然的歷史傳統。

2006年3月11日,中國北京舉行的一場保護動物、關愛動物的活動,一隻被領養的流浪貓正盯著「關注生命」四個漢字。攝: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保護動物是偽善嗎?

在大陸互聯網上,「動物保護」的話題能輕易招來罵戰。為什麼要立法保護動物,但不保護同樣有生命的路邊野草?歐美現有的動物保護法為什麼不禁止屠宰場宰殺動物?這類倫理質詢不斷出現在對動物保護者的批評聲中,並將對方認定為「偽善」。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許多人傾向將「動物保護」視為單一主張。但事實上,該議題層次豐富,展現出包含不同立場座標的光譜。

首先,對於動物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學界就有不同觀點。參照美國莱特州立大学的哲學系教授 Scott Wilson 的梳理,西方哲學對此建立的理論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間接理論」認為,因動物缺乏與人類同等的意識而不具備道德地位,但這一立場仍然要求不傷害動物,因為這樣做會損害人類的道德;第二類「直接但不平等理論」賦予動物一定的道德地位,動物具有知覺這一點足以成為不直接傷害動物的理由,但當更具理性的人類和動物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應該優先人類利益;第三類「道德平等理論」則認為,動物具有和嬰兒或殘疾人相似的生理和心理能力,應該擁有與人類同等的道德地位。

從不同哲學立場延伸到現實層面,目前對於動物保護的策略有兩派主流觀點:一派主張「動物福利」,從現實主義的角度認為人類可以適當利用動物(如養殖和食用),但有義務保證動物的生活質量,讓其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派「動物權利」再進一步,認為動物應該與人擁有同等生命權,反對所有形式的動物利用和剝削。

目前,英美等國家的動物保護法,大多採用「動物福利」的理論框架——允許人類因特定利益使用動物,但禁止不必要的施虐。例如美國各州設有不同的《動物福利法》,雖未取締養殖業或畜牧業,但對動物的處境有人道要求,如美國的多個州都明文禁止用層疊籠養殖蛋雞,以改善蛋雞的行動自由。

在司法實踐中,對「虐待」的定義仍時有爭議。典型一例是2010年加拿大惠斯勒一起轟動性的雪橇犬撲殺事件,一名男子供職於一家經營雪橇犬的公司,公司因生意低迷要求他殺死56隻雪橇犬,男子通過槍決和割喉等方式執行了要求。法官判定,該男子在撲殺時考慮了狗的最大利益,此前也考慮過出售或招募領養,最終當事人因對其中九隻動物造成不必要的折磨而判三年緩刑。事件引發巨大社會爭議,部分民眾和當地的愛護動物協會批評案件輕判。

Peter Li 指出,在歐美現行的動物保護法律下,容易判刑的通常是顯然「過分的、毫無必要的」的虐待行為,諸如虐殺和暴打。有些爭議行為目前還不被法律規管,例如養殖場會通過對蛋雞斷糧多日來讓雞脫羽,進入新一輪產蛋週期,這一方式屢遭動物保護組織批評。此外,歐美也有反對動物福利法的聲音,許多來自動物產業的業者。

2018年8月2日,台灣新北市猴硐貓村,一隻貓在招牌後面休息。攝: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各國動保法中對「受保護的動物」的定義,以及「虐待」的判定,仍處在各方不斷討論和修正的過程中。值得留意的是,受訪的學者、動保志願者、NGO從業者都強調,動物保護不只是立法問題。

公民教育是另一重要環節。「很多人說台灣的法律走得很前面,但很多民衆不遵守法律。我們發現不能只是立法,一定要做教育。」姜怡如提醒。

台灣農業部每年會提撥預算委託 NGO 做公衆教育在內的動保計劃。除全國性宣導外,TSPCA 也會去往資源更少的偏鄉做動保教育。在揭露動物違規事件時,TSPCA 的原則是儘量避開過於殘忍和悲情感的內容,將重點放在呼籲公民行動上,鼓勵大家參與或檢舉,「要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是可以被解決的,我們需要大家的協助。」姜怡如強調。

一些網民嘲諷動保人士只關心貓狗這類伴侶寵物。姜怡如指出這是誤解,台灣對動物虐待的立法並無是否是伴侶動物的區分,動保法規定的是保護所有脊椎動物,她與團隊也一直呼籲公衆和政府關心鳥類、魚類和爬蟲等更廣泛的動物處境。

「先關心跟你生命最貼近的那些動物,不能說『如果不能所有動物都保護,那就都不保護』,」 Peter Li 說,只有每個人都為自己關心的物種發聲,才能一步步完善動物保護權益。

民間保護行動的難題,曝光、舉報可以阻止虐貓嗎?

回到大陸語境,當前沒有完整的反動物虐待法,遇到普通人報案,基層警方常常不願管。法律途徑走不通,反虐志願者想到的另一個辦法是曝光,即通過施虐者的網絡蹤跡搜查其真實身份,在社交媒體公開。

然而,志願者也要承擔被曝光的代價。張海提及,曾有臥底志願者被虐貓社群查到真實身份,其個人信息和手機號被擴散,「會有很多人打電話,如果是女生,會被造黃謠,被發騷擾的信息。」還有虐貓者盜用志願者的網名和個人信息註冊賬號,發布虐殺內容,最終志願者反遭網暴。

怒不可遏時,志願者周柯曾發短信指責一位虐貓者。對方以一張照片回應,照片裏是一隻被剁去四肢和尾巴的貓,貓的旁邊寫着一串號碼,那是周柯的電話號碼。她立刻報警,警察說要調查核實,但再無音訊。

周柯考慮過起訴對方。但訴訟需要向法院提供姓名、工作單位和住址等身份信息,這些信息也會告知作為被告人的虐貓者。「提起法律訴訟等於說我就是做反虐的人,把我拋到明面上了。」周柯說。

會被報復的風險讓志願者的行動變得審慎。周柯最終放棄起訴。她後來又自責沒能更勇敢地維權。

另一位志願者小程曾多次舉報抖音上的動物虐待視頻。在他看來,抖音上虐待動物的尺度比 Bilibili 的更大。一些抖音賬號展示殺豬、殺活雞放血的擦邊視頻引流,提供「商務合作」的聯繫方式,實則售賣定製虐待不同動物的視頻來獲利。小程發現,這些擦邊視頻在多次被舉報後不但沒有下架,當他發布引用這類賬號素材的反虐視頻後,反而被平台判定「作品含有涉嫌違反公序良俗的內容」。他的賬號也多次被封。

在不同志願者的講述中,舉報虐待行為之後,不了了之是常態。

「我們去曝光這些虐殺的時候,我們完全要依照法律,不能有任何違反法律的事情。法律好像是隻對我們善良的人起作用,對惡人卻不起作用。」周柯說。

2018年3月29日,中國南京玄武湖公園城牆,三隻貓住在洞裡。攝: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而以網絡曝光、引起關注和公憤來替代法律後果的作法,也曾激起爭議。

一位大學生去年曾因被曝光虐貓,遭學校處分,該男子今年在報考廣西桂林某政府單位崗位時,再次被網友舉報有虐貓前科,因未通過該單位的「政治審查」而不被錄取。官媒新華社發文肯定,指該決定保證了公共服務崗位的品德廉潔。但有評論質疑這是否違背「一事不兩罰」的法治原則,而當懲罰力度取決於輿論聲量時,討論容易淪為情緒化站隊,應儘快明確虐待貓狗的法律責任。

李悅然遭遇過兩難處境。她所在的公司樓下有一隻受路人喜愛的流浪貓,後來貓被人毒死。她曾想在網上發帖找出投毒者,但她猶豫了,「我不確定輿論引起的對這個人的代價是否公平,更不確定這樣的輿論和懲罰,是否會帶給這個世界一點好的改變,還是會再次掀起一場對立的情緒風暴。」她最終選擇什麼也不做。

不過,讓公衆關注到虐貓事件,或能夠影響到執法層面。張海觀察到,如果事件被熱議,上級部門下派指示,基層警方便會積極處理;如果僅是從下往上的民間報案,多數結果只是對當事人批評教育,一些派出所還會推託不處理。

對於曝光的做法,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有所擔憂:曝光會否讓問題本末倒置,輿論關注可能反而會讓虐待者獲得心理滿足。在 Telegram 的虐貓群裏,也多次有群員轉發網友對虐貓者的謾罵來取樂。姜怡如和 TSPCA 團隊的處理方式是呼籲報案民衆不要事先在網上曝光,以免打草驚蛇影響蒐證。但這是建立在有動物保護法的基礎上的做法。

姜怡如續指,台灣各縣市政府設有動物保護檢查員(動檢員),接到報案後動檢員會協助調查。據1998年通過的台灣《動物保護法》,如果故意虐待動物致使動物殘疾,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罰款,這包括所有脊椎類動物。除觸犯刑責的情況外,針對「不當飼養」等更溫和的情況,民衆還可以請動保 NGO 介入、教育勸導並協助事主改善。

2024年3月31日,台北捷運的寵物友善列車上,一名乘客與寵物貓被乘客圍觀。攝: 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代價

目前在台灣註冊立案的動保團體已有上百家,分布在救援、收容、絕育和法律倡議等不同領域。相比之下,大陸反虐行動鬆散且艱難。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教授 Deborah Cao 在2015年出版論著《Animals in China : Law and Society 》,將包括反虐在內的中國動物保護行動,稱作一場自下而上的草根社會運動,「它完全基於志願,不具備任何正式組織結構,沒有統一領導機構,也沒有正式會員」。她在調研中發現,這類行動中最重要的動員工具是微博這類網絡社交媒體。

以志願和網絡動員為特徵的民間反虐行動延續至今。但這也意味着,無論是被報復的風險還是行動中的心理壓力,都落在志願者個人身上。

做反虐志願者,逃不開的是虐待影像,這些影像如蛛網擴散在百度貼吧、QQ、Bilibili、抖音和 Telegram 等海內外平台。除了觀看,志願者還要收集、截圖和整理這類信息。周柯自認是閱歷多、抗壓強的人,也一度陷入抑鬱情緒。志願者中曾有一個讀大學四年級的女孩,因長期看虐待視頻患重度抑鬱,周柯勸她退出了所有群聊和志願工作。

在流動性較高的年輕志願者中,張海是仍然堅持下來的人。

張海回憶,一開始是最難的,「那時候想改變的東西太多了。」有時,他需要一幀幀細看虐殺視頻,動物痛苦的表情反覆出現。他的心理和精神受創,醫生確診他患上重度抑鬱,需要持續服藥。

壓力過載時,幻覺襲來。在張海的世界裏,氣球上長花、身邊有人影,還有別人對着自己的嘴吐痰,就像抖音上的訓狗主播孫宏對狗做的那樣。他聽過另一位志願者也曾陷入幻覺狀態,總覺得有人要害自己,或者聽到看不見的人說話。

暴露在心理健康的風險中,志願者們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因為我們都是網絡上(認識)的,不是生活裏的,就算你個人出現了再大的困難,出現了再多的問題,都只有自我消化。」周柯說。

除收集檢舉證據之外,大陸志願者還得尋找擴散渠道和媒體資源。一些人小心翼翼地隱蔽自己的真實信息,以免被對方報復。然而大多時候,歷經艱辛地曝光之後,也不見得會有結果。

在張海看來,公開曝光施虐者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曝光之後,他可能不虐了,但更可能他還在虐。至少他在中間被折騰了一下,只能這麼想。」張海認為,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立法。

2015年3月16日,中國重慶,一隻八個月大的貓正在一家寵物醫院裡佩戴著特製助行器。在好心人的幫助下,貓從十樓墜落後,五個月內接受了四次手術,最終在雙後腿殘疾的情況下活了下來。攝:STR/AFP via Getty Images

「這個世界不光屬於人類」

回憶起做反虐志願者的理由,周柯追溯到七八年以前,源於一件小事。

她在職業學校當老師。一次課間休息,六七個學生圍在一起看手機,有人在尖叫和跺腳。周柯湊過去,受到學生們勸阻。她更好奇,堅持看了手機的內容,一個虐殺狗的視頻映入眼簾。

「渾身的血液都僵掉了。」她愣在原地,想不到世界上有這種事情。那時她不養動物,很少上網,一心投入家庭和工作,視頻的衝擊力「是滅頂一樣的」。這所職校的學生年紀大約分布在十五歲到二十歲。往後遇到每一屆學生,周柯都會問學生是否看過虐殺動物的視頻,無一例外,班裏都有人看過。

在看過那則虐狗視頻後,周柯開始上網查信息,成為了反虐志願者。周柯50歲了,同伴來來去去,她成為經驗豐富的前輩。疫情後,虐待事件頻發,她逐漸對立法失去希望。反虐工作如同不斷從山上滾落的石頭,但她不打算放棄。她去登山、徒步,以对抗抑鬱情緒。

做了兩年多的反虐行動後,張海也放下了對動保立法的期待。他的心裏反而輕鬆了一些。「當你不再想改變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就做你想做的事就行,不期待結果就不會失望。」張海說,「我現在只是覺得這個事情是我應該做的。」

張海養了兩隻貓,一隻是從快要倒閉的貓舍領養,另一隻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撿來。如何保護兩隻貓,在後來的三年疫情裏成了讓他擔驚受怕的事。2021年底,防疫人員入戶消殺、處死寵物的事件在網上流傳,他在家裏的所有房間裝上監控,想象如果有人上門消殺該怎麼辦。

那時他看到一些人反對動物消殺,在網上積極發聲並引發社會討論。也是從那之後,張海開始參與反虐的行動。「我覺得是因為有他們,才延緩了事情發展,讓我的寵物沒有遭受這種情況。」張海回想,「我應該做這件事,畢竟那些人也曾經給我的生活帶來過希望。」

雖然辛苦,周柯和張海還是想繼續做下去。每天下班後,張海便打開電腦追蹤虐殺者的動態。「我永遠看不過去這樣的事,」張海說,「人可以為自己發聲,但動物沒辦法通過自己的嘴發聲,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成為牠們的嘴。」

聊起人和動物的關係,Peter Li 回憶起一個場景。

有一年,他去澳洲悉尼開會,和朋友在悉尼歌劇院旁邊的咖啡館談天,坐在露台上喝咖啡。

相比起當時的動人海景,讓他印象更深的是在他們頭頂飛翔的海鳥。有時,飛過的海鳥的大便落在桌子上,服務員便走過來,把鳥糞擦掉。這件事讓他感慨。

「如果在別的地方,有人可能會用各種手段把海鳥趕走,甚至打死他們,我覺得那樣不對。」Peter Li 說,「這個世界不光屬於人類,也屬於海鳥。」

(李悅然、張海、周柯、小程為化名)

(感謝霑對本文的幫助)

若有發現虐待動物的行為,可報警或撥打相關熱線。以下熱線供參考: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1823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2711 1000

台灣農委會動物保護專線:1959 / 0800-231-532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02-23670317

澳門治安警:2857 3333

評論區 7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ericchan 是,不過文章裡的另一個學者也提供了另一種看法,就是執法難本質上還是現在沒有直接的立法,警察不願意管。我想如果為了那些目前難以界定的迷糊行為,而放棄管理那些明顯是虐待虐殺的行為,會不會捨本逐末?法律本身也是不斷完善的過程,任何法條都沒辦法一開始就完全清晰去界定邊界,譬如性騷擾,這個邊界要在實施過程中去探明。一開始可以界定範圍小一些,往後去追加,但不該完全沒有

  2. @TM 如果是單純的道德判斷那的確是如此,但是談到立法,運用國家機器去執行就不得不去考慮這些界定模糊的狀況。平衡現實與理想,情況可能更多的是依靠前線執法人員的判斷,也就是本文提到的執法比立法更重要的問題。

  3. @ericchan 我覺得文中這句話的邏輯其實是在虐待上,如果是真的只是為了吃狗肉的人,ta的目的是喜歡吃肉,而不是宰殺過程,那這會是另一話題,即我們該不該吃貓狗肉(當貓狗成為普遍的伴侶動物時),這個話題可能就涉及到諸如文化習俗/倫理等等討論。但這篇文章中的焦點讀起來還是在虐殺這個議題上,起碼文中提到的虐殺行為都是很明顯的虐殺。而那些現實中界定模糊的情況則需要各方來討論

  4. 一個現實的例子是,綜藝節目美女廚房算不算虐待動物:

    香港素食會前日(10日)在Facebook批評,無綫電視節目《美女廚房》請來不懂煮食的女藝人,親自活捉和宰殺活生生的動物食材,當中以海鮮為主,譁眾取竉之餘,對動物也是一種虐待,呼籲觀眾向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參考一江之隔的澳門,當地前年9月起實施《動物保護法》,除嚴打殘酷對待動物外,更明確規定食材類動物需要人道處理,即是法定屠宰場和街巿,宰殺如牛羊雞鴨或魚類等有脊椎動物前,要用人道方式使動物昏厥才屠宰,免其受苦。至於香港,現時動保法例對比不少其他國家或地區都要落後,莫說規管屠宰過程,就連《動物保護法》討論多年都未有結果。

    原文網址: 【政策分析】美女廚房慘變「虐殺屠房」 香港動保法例落後過澳門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9809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 「有的(辦案人員)回覆說,殺條魚拍視頻教大家做菜,算不算血腥暴力視頻?」張海回憶,「但是以食物為目的的宰殺,和以取樂為目的虐殺,它能是一回事嗎?」

    這句話的邏輯怪怪的。換句話說如果虐貓虐狗者把貓和狗或者是兔子煮了吃了就會變成一回事了?😳

  6. 雖然中國沒有反虐待動物法,但其實是有反虐待動物法的意見稿:
    【《反虐待动物法》为何迟迟未能出台?-哔哩哔哩】 https://b23.tv/UK272aD

  7. 可能是唯一一篇无法看完的文章了,抱歉……看了开头就退出了,实在是让人反胃,佩服记者和那些持续在一线和虐猫人士抗争的人。一直都知道虐猫存在,在中国网络也见证了他们疯狂的恶意。人类,不如说中国人的残忍程度突破所有物种的极限。很感谢端传媒的报道,让全世界都看看这些丑陋的中国人,这种毫无人性、冷血、欺软怕硬的中国人才是有辱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