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觀後座談:偽紀錄,新媒介,勇氣與三年封控的記憶

康城首映後激起熱烈迴響,我們邀請影展記者們談論這部必將命運曲折的疫情後電影。

2024年5月17日,法國康城,《一部未完成的影片》導演婁燁出席康城電影節。攝:Stephane Cardinale - 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5月17日,法國康城,《一部未完成的影片》導演婁燁出席康城電影節。攝:Stephane Cardinale - 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Ina,李潔逸,梵一,辰子,謝以萱、沈宇東 導言、整理:辰子

刊登於 2024-06-06

#華語電影#反封控抗議#封控抗議潮#中國疫情#文化審查#covid-19#中國電影審查#婁燁

【記者按】《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是婁燁導演於2024年推出的一部採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電影。該片最近在第77屆戛納/康城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單元首映,並隨後在巴黎舉辦的戛納/康城影片重映活動中再次展映。婁燁曾三次入圍戛納/康城官方競賽單元,分別是2003年的《紫蝴蝶》,2006年的《頤和園》,以及2009年的《春風沉醉的夜晚》。《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標誌著婁燁時隔15年後重返戛納/康城的銀幕。

5月16日,婁燁攜主創到場出席了首映。這部以疫情為創作主題的新片,將婁燁以往作品與近期的社會事件串聯到了一起,被認為是屬於「中國人的電影」。這對不瞭解婁燁和中國近期新聞的外國記者來說算是不小的門檻,放映過程中不少記者離場。

影片放映後在中國電影評論網站「豆瓣」上因其題材獲得壓倒性的五星支持,伴隨著評論人數的不斷增加,關於影片的技術和美學層面的討論也逐漸豐富多元。然而,隨著影片信息在中國社交平台的傳播,有關這部影片的信息很快遭到壓制。「豆瓣」在第一時間刪掉了影片的條目,微信公眾號平台也開始清理關於這部影片的報道,有不少網友發現關於婁燁的舊文也開始遭遇刪除。

借此次戛納/康城的契機,我們與幾位媒體朋友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婁燁的新作,對婁燁的創作意圖、方式、影響及其延伸的話題進行了一場豐富的討論。

參與者:Ina,李潔逸,梵一,辰子,謝以萱、沈宇東 導言、整理:辰子

Part 1 : 映後感受

辰子:Hello大家好,我是辰子,在巴黎做電影相關工作,是本次戛納/康城代表端傳媒的記者。歡迎大家參與我們這次關於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的圓桌討論。我個人在放映第二天一早才看到這部新片。當時第一波的影評已經出來,豆瓣上幾乎一排倒的五星評價。國內傳出的一些視頻中,還能看到激動的粉絲在放映之後大喊「婁燁是中國最牛逼的導演」……當時我對於影片的想象還比較空白,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來自於形式還是題材。

第一波的影評,豆瓣上幾乎一排倒的五星評價。國內傳出的一些視頻中,還能看到激動的粉絲在放映之後大喊「婁燁是中國最牛逼的導演」⋯⋯

沒想到我帶著極高的預期去看,最後還能因為影片在創作背景上的特殊性給了比較高的分數。畢竟影片圍繞的主要核心是疫情,並且插入了大量疫情期間公眾手機上真實拍攝的片段。疫情這個話題又在中國的公共平台討論空間中依然比較敏感。影片把個體經歷和虛構故事結合在了一起,能在戛納的銀幕上看到這麼多疫情中間真實的、有力量的現場視頻還是為之很動容的。我看到有許多評價都認為「敢拍」疫情的題材就已經很厲害了,但同時也有很多觀點認為敢拍並不能成為評價一部影片優劣的條件,並對其虛構部分的視聽呈現有所批評。

梵一:大家好,我是梵一。在疫情前,我完整報道過他的電影節經歷,很想見一見三年後的他有沒有改變。因為趕場《大都會》,我在「人群悼念影像」那裏離場,沒來得及參與主創鼓掌,第二天一早我又補看了第二遍。看完影片,我第一想法是它在我的意料之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