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以後》影評:這部電影提醒了我,主流社會對女性同志的刁難

《從今以後》之前的香港女同志電影表現令人一言難盡,身為香港女同都不想被它們代表。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LGBTQ+ 影視 酷兒 風物

電影還未到一半,當飾演Victor的梁仲恆食過區家雯飾演的Angie姨所煮的拿手菜後,七情上面地吐出一句「這是回憶的味道啊!」,我已經分不清楚是拍攝群戲的手法出了問題,還是核心家庭、傳統節日的聚會中所隱含的暴力和單薄到接近偽裝的親和,讓我心口越發翳悶。

《從今以後》電影結構和人物簡單,主軸是由李琳琳飾演的Pat姑姐與Angie姨為同居逾三十年的同志情侶,平日二人與Pat姑姐的哥哥一家相處融洽。Pat姑姐與Angie姨於60年代做女工出身,及後創業紡織廠,生活穩定,二人長居Pat姑姐的私樓。電影開首著眼年長女同志退休生活,拍拖活動是行山買餸,並突出Angie姨女性化、賢淑又有品味的人設,而Pat姑姐則較陽剛、為人疏爽豪邁,識飲識食,是話事的人。

要切入討論《從》的戲,一定要細心分析大哥一家所代表的典型家庭,對比Pat姑姐與Angie姨所代表的香港典型年長女同志家庭。電影沒有著力描寫女同志的愛慾或角色定型,以至電影不會落入一種陳腔濫調的同志獵奇想像。

太保飾演Pat的哥哥和許素瑩飾演的阿嫂已屆退休年齡還在打工,前者做不穩定的通宵保安零散工,後者做酒店清潔,與兒子Victor同住舊式公屋,Victor沒有自己房間,平時一家開飯都食飯盒,與Pat姑姐方有閒暇落廚大魚大肉成強烈對比。Victor是Uber司機,開工的車子及其維修費用都是由Pat姑姐與Angie姨資助的,他有個剛交往的女朋友,由梁雍婷飾演的Kitty,二人想同居但經濟條件所限房子的選擇並不理想。大哥還有個女兒,由廖子妤飾演Victor的姐姐Fanny,早婚產二子,暗示早婚的原因是原生家庭所給予的資源、空間和關注不足,想儘早脫離,於是唯有循典型異性戀婚姻尋求人生的出路,可惜事與願違,她不滿意婚後的活質素和居住環境,遷怒於「沒出息」的丈夫(不過我覺得他可能是哥哥一家中最正路那位),又被育兒責任困身。Pat姑姐及後突然離世,生前沒有訂立遺囑也沒有在異地結婚,Angie姨與大哥一家的衝突由此展開。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要切入討論《從》的戲,一定要細心分析大哥一家所代表的典型家庭,對比Pat姑姐與Angie姨所代表的香港典型年長女同志家庭。電影沒有著力描寫女同志的愛慾或角色定型,以至電影不會落入一種陳腔濫調的同志獵奇想像,導演甚至落力將情侶二人盡力平常化,日常生活,社交正常,一對一單偶,一生一世的承諾等等,是無可挑剔的同志模範。大哥一家則是刻板又殘忍的寫實,戲內每逢Victor出場,我就感覺他異常擠眉弄眼,好像想掩飾自己的虛偽,無能又要充撐的狼狽境況。導演寫Pat姑姐與哥哥一家的感情大多都是建立在金錢援助之上,彷彿Pat姑姐是窮的,他們就不會接納她成家庭一員,更枉論還要接納她的同性伴侶。

《從》的故事鐵定是圍繞錢和資產的,假如同志沒有優渥的財產和穩定的社經地位,根本連做個凡人都沒轍,沒產可爭,沒言可發,可以被直接取消,的確這也是現實中更為常見的華人家庭處理同志家人的方法。

《從》的故事鐵定是圍繞錢和資產的,因為假如同志沒有優渥的財產和穩定的社經地位,根本連做個凡人都沒轍,沒產可爭,沒言可發,可以被直接取消,的確這也是比《從》中一家人可以同檯食飯,在現實中更為常見的華人家庭處理同志家人的方法。Pat姑姐和Angie姨的自立、不麻煩別人的中產人生成為了平權的最佳劇本。在香港,只要努力就可出人頭地,受人尊重,還得先否定女同志要加倍用力的事實,接受因為性別和性向在社會和職場上買一送二的敵對經驗,然後還必須比其他人更冰清玉潔,更善良體貼,更謙恭有禮,小心翼翼地善待每一人,與父權規範建立臣服關係,務求被異性戀體制認可,女同志才可被人當人來看待,才可卑躬屈膝地做個完美無瑕的受害人,卻也還沒有賺到討價還價的資格—這是香港基本法列明的。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被這麼多的條件和人物設定縛手縛腳,電影注定是平庸的,因為《從》只能以最抑制的手法,被閹割的憤怒,不溫不火的語調,冷靜地訴說一個溫和的衝突,連直接指出現實的荒謬和醜態都深怕會得罪玻璃心的一群,電影方能用奢求的姿態讓世人接納年長女同志的浪漫關係,及其連帶的人權議題。Angie姨的訴求,在電影內表達得不刺激、不張揚、不搞事,亦不可以煽情和賣慘—如同社會主流可以接受的同運,可以光鮮亮麗,可以帶動經濟,但千萬不要擾亂公眾秩序,不要戳破和諧的遮羞布。Angie姨一兩句駁嘴、衝上前裝香已經算是電影中最進取的步伐,委屈得令人難受。或者不是電影保守,是現實令角色發揮有限,若果劇情加多些少叛逆和激進,恐怕就要歸類作科幻片了。

《從》只能以最抑制的手法,被閹割的憤怒,不溫不火的語調,冷靜地訴說一個溫和的衝突,連直接指出現實的荒謬和醜態都深怕會得罪玻璃心的一群,電影方能用奢求的姿態讓世人接納年長女同志的浪漫關係,及其連帶的人權議題。

貧賤如我的同志或許會覺得《從》整齣戲講的無非是Rich Kids Problem,是精英化的平權運動,是有錢有品味有地位有學識的同志方可參與的人權鬥爭和階級鬥爭(同志一方是廠房老闆、花店老闆、律師等,異性戀一方則皆為基層)。然這個階級斷層的描寫是有意的,劇中刻意書寫的階層差異、核心家庭面對百般委屈的現實困境,都全力為大哥一家開脫,讓觀眾給予這個家庭及其動作足夠的同情分,甚或有評論說層樓歸大哥是道理,繼續讓Angie姨住是人情,電影中沒有誰是壞人,大家都是按自己本子辦事等等的論調,我不敢苟同。坊間多形容《從》為溫情小品,企圖除卻同志平權議題,將電影去脈絡化,硬生生把暴力的劇情碾平為普通爭產案,這些人要不就是看太多溏心風暴,要不就是怕自己變成威權的同謀,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就是現行法例獲得優惠和紅利(其實也只是一般保障,要爭產還是有得爭)的既得利益者。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對於同志來說,這電影根本是恐怖片,是每日上演的真人真事,恐怖程度不亞於近日熱話的《馴鹿寶貝》,更恐怖的是現實還要血淋淋和嘔心上萬倍。大哥於戲中高潮大義凜然的拋下一句:「我們胡家不欠你什麼。」是將主流的意見都說出來了:政府、社會、傳統不欠同志什麼。簡單總結,我會將這些論調一概形容為:你們都是胡家的。不是所有基層和異性戀都沒骨氣會謀人家產的,因此不是因為大哥一家是收入微薄的異性戀就等於是衰人,而是打從骨子裡他們的家庭價值觀是這樣,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家人死後就裝都不用裝了。不過我無意製造二元對立,放在電影中的平權敵人是食人的禮教,是古老裝潢的骨灰龕場,是無視女人的風水喪殯儀式,是名為一家之主、傳宗接代的壯陽藥,茅頭清楚不過。

《從》整齣戲講的無非是Rich Kids Problem,是精英化的平權運動,是有錢有品味有地位有學識的同志方可參與的人權鬥爭和階級鬥爭。然這個階級斷層的描寫是有意的,劇中刻意書寫的階層差異、核心家庭面對百般委屈的現實困境,都全力為大哥一家開脫,讓觀眾給予這個家庭及其動作足夠的同情分。

吃了壯陽藥的還有香港雄赳赳的電影圈,雄赳赳的影評,和雄赳赳的電影資助系統。《從》從一開始就是二等公民拍的二等戲:香港保障不同性取向人士的法例,放眼國際,仍然與其國際都會的定位毫不相稱,同性婚姻立法的公眾諮詢遙遙無期,在醫療、遺產等生離死別的大事面前,同志不是人,不享有與眾人同等的基本人權;《從》今年2月於柏林影展奪得被視為同志電影界最高榮譽的泰迪熊獎,是26年後再奪殊榮的第二部港產片,可是在電影拍畢兩年後,電影發展基金的製作融資申請才獲批,卻因未能符合當局批核條件最終電影要自行撤回申請。

大哥於戲中高潮大義凜然的拋下一句:「我們胡家不欠你什麼。」是將主流的意見都說出來了:政府、社會、傳統不欠同志什麼。簡單總結,我會將這些論調一概形容為:你們都是胡家的。

回望香港女同志電影史,乏善可陳,自90年代起一隻手就夠數了,除了麥婉欣的《蝴蝶》(2004)和楊潮凱及吳詠珊的《喜歡妳是妳》(2021),還要湊上不完全聚焦女同志情愛的許鞍華的《得閒炒飯》(2010)以及梁碧芝的《不能愛》(2012),加上《從》,才免為其難數到五套(作者註:另有《自梳》(1997)《心動》(1999)《遊園驚夢》(2001)雖有女同性戀元素但並非電影主旨)。《從》以前的香港女同志電影表現,令人一言難盡,我身為香港女同都不想被它們代表,看完戲都快要變成內化恐同了。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從今以後》劇照。圖:高先提供

《同聲同氣 – 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一書,《從》導演楊曜愷作資料搜集時參考了鄧芝珊博士收錄書中的香港年長女同志真人故事和研究,當中有論述上文指涉的酷兒研究、香港同運的法例困境,以及女同志的社會經濟狀況、內化恐同、低能見度、去性化的探討,是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今次電影看得舒服不尷尬,已經要謝天謝地。原因之一選角應記一功,近年香港電影中的資深演員表演亮眼,一條縐紋、一個眼神道盡演員的人生經歷和功架,戲中區家雯、李琳琳、太保及許素瑩都要比年輕演員好看。這恰巧跟年長女同志,甚或是老年人常被追捧青春年輕的社會和市場厭惡、嘲笑和忽略成反比,在電影中恰到好處地發光發亮,這些演員的演技還得收放自如,因為只要稍有偏差,就會被嫌肉麻和造作。

誠如《同聲同氣 – 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一書指出:「女同志慾望與關係往往缺乏社會和公眾認可,權利論述也鮮少存在。」《從》導演楊曜愷作資料搜集時參考了鄧芝珊博士收錄書中的香港年長女同志真人故事和研究,當中有論述上文指涉的酷兒研究、香港同運的法例困境,以及女同志的社會經濟狀況、內化恐同、低能見度、去性化的探討,是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我建議所有想駁戲的人都可以去讀一讀,免得不認識的事情要硬著頭皮講。電影對香港的異性戀和核心家庭也饒有省思:在香港地,窮人不要生仔,因為社會首先歧視你窮,然後歧視你生育。在一個對基層市民、年長者、年長者和小孩的照顧者皆不友善的城市,或者你只能寄望有一筆天跌下來的遺產,才不至於討厭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居住的地方。

文章原標題為《從今以後》:這部電影為什麼我看到一半就作嘔,現標題為編輯後擬。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being1984 標題慶幸改了,反而是你的言論令人作嘔!

  2. 阿彌陀佛總算把一棍子打死的標題改過來了。原本拉拉電影就只有三種人會看:1.拉拉、2.對LGBTQ有同情心好奇心的人、3.惡趣味異性直男 ,此片是描述老年拉拉,第三種就沒了。加上評論原標題寫的「令人作嘔」,差點成功趕走所有潛在觀眾。能理解作者作為拉拉希望有人拍底層拉拉,但也要看導演有無能力寫出劇本和得到贊助投拍)

  3. 我認為「從今往後」是十分有心的 作為為數不少為同志發聲的電影在如今香港的政治環境下實屬難得 即使同性生存環境已經似被宣判無期徒刑 令人難過的—激進派平權勢力出於這個原因在香港已經失去了土壤 這部電影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振奮人心的點在於激勵想要受法律保障堂堂正正做人的同志社群朋友 要努力移民走出去

  4. 這個故事我覺得更像寓言故事,寓言如果香港仍未為同志婚姻合法化,將來必定發生類似事件,或許已經發生了。
    我不肯定主流社會對女性同志是否很刁難,反而忽視好像更貼近現實,同時男同志也面對差不多的遭遇。
    關於故事中的大哥一家,其實是典型的香港基層家庭,而本身他們也是被社會歧視和邊緣的一群窮人,利益面前,感恩、包容等等的價值,他們毫無感覺,那怕是曾經對他們好的人。這跟是否同志沒有關係,如果是異性戀,沒有結婚,以前情節同樣有機會發生。
    平機會都會拍廣告呼籲不要歧視性取向,卻在法律上沒有保障同性伴侶權利的條文,就好像有些東西買就合法,賣就不合法,這是什麼鬼的邏輯?

  5. 我也以為是電影令人作嘔⋯

  6. 本來看標題以為是負評,看來是電影不敢太激進,反映社會的限制和無奈,反而算是某種好評呢!

  7. 令人作嘔是這個作者吧?好端端一套同志電影因為拍攝手法subtle,立場不夠作者極端就被批判,抹殺了電影工作團隊為議題發聲的努力
    平權往往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對家,而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左膠

  8. 建議端改標題。誤導了是這部電影本身讓人作嘔,但我想作者並不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
    令人作嘔的是這個社會,包括其中的不公與虛偽。

  9. 我觉得骨妹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