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未到一半,当饰演Victor的梁仲恒食过区家雯饰演的Angie姨所煮的拿手菜后,七情上面地吐出一句“这是回忆的味道啊!”,我已经分不清楚是拍摄群戏的手法出了问题,还是核心家庭、传统节日的聚会中所隐含的暴力和单薄到接近伪装的亲和,让我心口越发翳闷。
《从今以后》电影结构和人物简单,主轴是由李琳琳饰演的Pat姑姐与Angie姨为同居逾三十年的同志情侣,平日二人与Pat姑姐的哥哥一家相处融洽。Pat姑姐与Angie姨于60年代做女工出身,及后创业纺织厂,生活稳定,二人长居Pat姑姐的私楼。电影开首着眼年长女同志退休生活,拍拖活动是行山买餸,并突出Angie姨女性化、贤淑又有品味的人设,而Pat姑姐则较阳刚、为人疏爽豪迈,识饮识食,是话事的人。
要切入讨论《从》的戏,一定要细心分析大哥一家所代表的典型家庭,对比Pat姑姐与Angie姨所代表的香港典型年长女同志家庭。电影没有着力描写女同志的爱欲或角色定型,以至电影不会落入一种陈腔滥调的同志猎奇想像。
太保饰演Pat的哥哥和许素莹饰演的阿嫂已届退休年龄还在打工,前者做不稳定的通宵保安零散工,后者做酒店清洁,与儿子Victor同住旧式公屋,Victor没有自己房间,平时一家开饭都食饭盒,与Pat姑姐方有闲暇落厨大鱼大肉成强烈对比。Victor是Uber司机,开工的车子及其维修费用都是由Pat姑姐与Angie姨资助的,他有个刚交往的女朋友,由梁雍婷饰演的Kitty,二人想同居但经济条件所限房子的选择并不理想。大哥还有个女儿,由廖子妤饰演Victor的姐姐Fanny,早婚产二子,暗示早婚的原因是原生家庭所给予的资源、空间和关注不足,想尽早脱离,于是唯有循典型异性恋婚姻寻求人生的出路,可惜事与愿违,她不满意婚后的活质素和居住环境,迁怒于“没出息”的丈夫(不过我觉得他可能是哥哥一家中最正路那位),又被育儿责任困身。Pat姑姐及后突然离世,生前没有订立遗嘱也没有在异地结婚,Angie姨与大哥一家的冲突由此展开。
要切入讨论《从》的戏,一定要细心分析大哥一家所代表的典型家庭,对比Pat姑姐与Angie姨所代表的香港典型年长女同志家庭。电影没有着力描写女同志的爱欲或角色定型,以至电影不会落入一种陈腔滥调的同志猎奇想像,导演甚至落力将情侣二人尽力平常化,日常生活,社交正常,一对一单偶,一生一世的承诺等等,是无可挑剔的同志模范。大哥一家则是刻板又残忍的写实,戏内每逢Victor出场,我就感觉他异常挤眉弄眼,好像想掩饰自己的虚伪,无能又要充撑的狼狈境况。导演写Pat姑姐与哥哥一家的感情大多都是建立在金钱援助之上,仿佛Pat姑姐是穷的,他们就不会接纳她成家庭一员,更枉论还要接纳她的同性伴侣。
《从》的故事铁定是围绕钱和资产的,假如同志没有优渥的财产和稳定的社经地位,根本连做个凡人都没辙,没产可争,没言可发,可以被直接取消,的确这也是现实中更为常见的华人家庭处理同志家人的方法。
《从》的故事铁定是围绕钱和资产的,因为假如同志没有优渥的财产和稳定的社经地位,根本连做个凡人都没辙,没产可争,没言可发,可以被直接取消,的确这也是比《从》中一家人可以同台食饭,在现实中更为常见的华人家庭处理同志家人的方法。Pat姑姐和Angie姨的自立、不麻烦别人的中产人生成为了平权的最佳剧本。在香港,只要努力就可出人头地,受人尊重,还得先否定女同志要加倍用力的事实,接受因为性别和性向在社会和职场上买一送二的敌对经验,然后还必须比其他人更冰清玉洁,更善良体贴,更谦恭有礼,小心翼翼地善待每一人,与父权规范建立臣服关系,务求被异性恋体制认可,女同志才可被人当人来看待,才可卑躬屈膝地做个完美无瑕的受害人,却也还没有赚到讨价还价的资格—这是香港基本法列明的。
被这么多的条件和人物设定缚手缚脚,电影注定是平庸的,因为《从》只能以最抑制的手法,被阉割的愤怒,不温不火的语调,冷静地诉说一个温和的冲突,连直接指出现实的荒谬和丑态都深怕会得罪玻璃心的一群,电影方能用奢求的姿态让世人接纳年长女同志的浪漫关系,及其连带的人权议题。Angie姨的诉求,在电影内表达得不刺激、不张扬、不搞事,亦不可以煽情和卖惨—如同社会主流可以接受的同运,可以光鲜亮丽,可以带动经济,但千万不要扰乱公众秩序,不要戳破和谐的遮羞布。Angie姨一两句驳嘴、冲上前装香已经算是电影中最进取的步伐,委屈得令人难受。或者不是电影保守,是现实令角色发挥有限,若果剧情加多些少叛逆和激进,恐怕就要归类作科幻片了。
《从》只能以最抑制的手法,被阉割的愤怒,不温不火的语调,冷静地诉说一个温和的冲突,连直接指出现实的荒谬和丑态都深怕会得罪玻璃心的一群,电影方能用奢求的姿态让世人接纳年长女同志的浪漫关系,及其连带的人权议题。
贫贱如我的同志或许会觉得《从》整出戏讲的无非是Rich Kids Problem,是精英化的平权运动,是有钱有品味有地位有学识的同志方可参与的人权斗争和阶级斗争(同志一方是厂房老板、花店老板、律师等,异性恋一方则皆为基层)。然这个阶级断层的描写是有意的,剧中刻意书写的阶层差异、核心家庭面对百般委屈的现实困境,都全力为大哥一家开脱,让观众给予这个家庭及其动作足够的同情分,甚或有评论说层楼归大哥是道理,继续让Angie姨住是人情,电影中没有谁是坏人,大家都是按自己本子办事等等的论调,我不敢苟同。坊间多形容《从》为温情小品,企图除却同志平权议题,将电影去脉络化,硬生生把暴力的剧情碾平为普通争产案,这些人要不就是看太多溏心风暴,要不就是怕自己变成威权的同谋,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就是现行法例获得优惠和红利(其实也只是一般保障,要争产还是有得争)的既得利益者。
对于同志来说,这电影根本是恐怖片,是每日上演的真人真事,恐怖程度不亚于近日热话的《驯鹿宝贝》,更恐怖的是现实还要血淋淋和呕心上万倍。大哥于戏中高潮大义凛然的抛下一句:“我们胡家不欠你什么。”是将主流的意见都说出来了:政府、社会、传统不欠同志什么。简单总结,我会将这些论调一概形容为:你们都是胡家的。不是所有基层和异性恋都没骨气会谋人家产的,因此不是因为大哥一家是收入微薄的异性恋就等于是衰人,而是打从骨子里他们的家庭价值观是这样,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家人死后就装都不用装了。不过我无意制造二元对立,放在电影中的平权敌人是食人的礼教,是古老装潢的骨灰龛场,是无视女人的风水丧殡仪式,是名为一家之主、传宗接代的壮阳药,茅头清楚不过。
《从》整出戏讲的无非是Rich Kids Problem,是精英化的平权运动,是有钱有品味有地位有学识的同志方可参与的人权斗争和阶级斗争。然这个阶级断层的描写是有意的,剧中刻意书写的阶层差异、核心家庭面对百般委屈的现实困境,都全力为大哥一家开脱,让观众给予这个家庭及其动作足够的同情分。
吃了壮阳药的还有香港雄赳赳的电影圈,雄赳赳的影评,和雄赳赳的电影资助系统。《从》从一开始就是二等公民拍的二等戏:香港保障不同性取向人士的法例,放眼国际,仍然与其国际都会的定位毫不相称,同性婚姻立法的公众谘询遥遥无期,在医疗、遗产等生离死别的大事面前,同志不是人,不享有与众人同等的基本人权;《从》今年2月于柏林影展夺得被视为同志电影界最高荣誉的泰迪熊奖,是26年后再夺殊荣的第二部港产片,可是在电影拍毕两年后,电影发展基金的制作融资申请才获批,却因未能符合当局批核条件最终电影要自行撤回申请。
大哥于戏中高潮大义凛然的抛下一句:“我们胡家不欠你什么。”是将主流的意见都说出来了:政府、社会、传统不欠同志什么。简单总结,我会将这些论调一概形容为:你们都是胡家的。
回望香港女同志电影史,乏善可陈,自90年代起一只手就够数了,除了麦婉欣的《蝴蝶》(2004)和杨潮凯及吴咏珊的《喜欢妳是妳》(2021),还要凑上不完全聚焦女同志情爱的许鞍华的《得闲炒饭》(2010)以及梁碧芝的《不能爱》(2012),加上《从》,才免为其难数到五套(作者注:另有《自梳》(1997)《心动》(1999)《游园惊梦》(2001)虽有女同性恋元素但并非电影主旨)。《从》以前的香港女同志电影表现,令人一言难尽,我身为香港女同都不想被它们代表,看完戏都快要变成内化恐同了。
《同声同气 – 香港年长女同志口述史》一书,《从》导演杨曜恺作资料搜集时参考了邓芝珊博士收录书中的香港年长女同志真人故事和研究,当中有论述上文指涉的酷儿研究、香港同运的法例困境,以及女同志的社会经济状况、内化恐同、低能见度、去性化的探讨,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
今次电影看得舒服不尴尬,已经要谢天谢地。原因之一选角应记一功,近年香港电影中的资深演员表演亮眼,一条绉纹、一个眼神道尽演员的人生经历和功架,戏中区家雯、李琳琳、太保及许素莹都要比年轻演员好看。这恰巧跟年长女同志,甚或是老年人常被追捧青春年轻的社会和市场厌恶、嘲笑和忽略成反比,在电影中恰到好处地发光发亮,这些演员的演技还得收放自如,因为只要稍有偏差,就会被嫌肉麻和造作。
诚如《同声同气 – 香港年长女同志口述史》一书指出:“女同志欲望与关系往往缺乏社会和公众认可,权利论述也鲜少存在。”《从》导演杨曜恺作资料搜集时参考了邓芝珊博士收录书中的香港年长女同志真人故事和研究,当中有论述上文指涉的酷儿研究、香港同运的法例困境,以及女同志的社会经济状况、内化恐同、低能见度、去性化的探讨,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我建议所有想驳戏的人都可以去读一读,免得不认识的事情要硬着头皮讲。电影对香港的异性恋和核心家庭也饶有省思:在香港地,穷人不要生仔,因为社会首先歧视你穷,然后歧视你生育。在一个对基层市民、年长者、年长者和小孩的照顾者皆不友善的城市,或者你只能寄望有一笔天跌下来的遗产,才不至于讨厌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居住的地方。
文章原标题为《从今以后》:这部电影为什么我看到一半就作呕,现标题为编辑后拟。
@being1984 標題慶幸改了,反而是你的言論令人作嘔!
阿彌陀佛總算把一棍子打死的標題改過來了。原本拉拉電影就只有三種人會看:1.拉拉、2.對LGBTQ有同情心好奇心的人、3.惡趣味異性直男 ,此片是描述老年拉拉,第三種就沒了。加上評論原標題寫的「令人作嘔」,差點成功趕走所有潛在觀眾。能理解作者作為拉拉希望有人拍底層拉拉,但也要看導演有無能力寫出劇本和得到贊助投拍)
我認為「從今往後」是十分有心的 作為為數不少為同志發聲的電影在如今香港的政治環境下實屬難得 即使同性生存環境已經似被宣判無期徒刑 令人難過的—激進派平權勢力出於這個原因在香港已經失去了土壤 這部電影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振奮人心的點在於激勵想要受法律保障堂堂正正做人的同志社群朋友 要努力移民走出去
這個故事我覺得更像寓言故事,寓言如果香港仍未為同志婚姻合法化,將來必定發生類似事件,或許已經發生了。
我不肯定主流社會對女性同志是否很刁難,反而忽視好像更貼近現實,同時男同志也面對差不多的遭遇。
關於故事中的大哥一家,其實是典型的香港基層家庭,而本身他們也是被社會歧視和邊緣的一群窮人,利益面前,感恩、包容等等的價值,他們毫無感覺,那怕是曾經對他們好的人。這跟是否同志沒有關係,如果是異性戀,沒有結婚,以前情節同樣有機會發生。
平機會都會拍廣告呼籲不要歧視性取向,卻在法律上沒有保障同性伴侶權利的條文,就好像有些東西買就合法,賣就不合法,這是什麼鬼的邏輯?
茅頭>矛頭
我也以為是電影令人作嘔⋯
本來看標題以為是負評,看來是電影不敢太激進,反映社會的限制和無奈,反而算是某種好評呢!
令人作嘔是這個作者吧?好端端一套同志電影因為拍攝手法subtle,立場不夠作者極端就被批判,抹殺了電影工作團隊為議題發聲的努力
平權往往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對家,而是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左膠
建議端改標題。誤導了是這部電影本身讓人作嘔,但我想作者並不是想表達這樣的意思。
令人作嘔的是這個社會,包括其中的不公與虛偽。
我觉得骨妹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