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重磅記者自留地深度

走出去的人,應當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一直不停地問這個故事值不值得寫,其實是在問,我自己的故事值得寫嗎?我還可以用自己真正的聲音說話和寫作嗎?

多倫多唐人街的冬天雪景。攝:Steve Russell/Toronto Star via Getty Images

多倫多唐人街的冬天雪景。攝:Steve Russell/Toronto Star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池騁 發自多倫多

刊登於 2024-05-10

#記者手記

【編者按】「不重磅記者自留地」是端傳媒新開設的專欄,由來自不同地區的記者輪值書寫。這些故事也許並不重磅、也非必要,卻是記者生涯中,讓我們心癢難耐、不吐不快的片刻。三個福建女子,「出來」之後記者池騁,相信只要有真正想寫的,有真正關心的人和事,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生命終會為你找到出口。

1.

在陳記成為企台的那天,是我移居多倫多整整一週年。

對於移居這件事來說,一週年是什麼概念呢?我18歲時從內地移居香港,23歲時又從香港移居北京。移居香港的第一個月,我擠在遊行的人群中,用不太熟練的廣東話大喊「我要真普選」;一週年時我已經在民主黨參加暑期實習。移居北京的第一個月,我開始在喜歡的媒體寫喜歡的稿子,與同事們歡樂地打成一片;一週年時我已經能夠在這家媒體獨當一面。

由於這些過往經驗,移居在我心中從來不是什麼難題。在我來到多倫多以前,我自認為一切還會像從前一樣順利。為什麼不會呢?我26歲了,有三年工作經驗,英文也並不壞。論勤勞肯幹、認真負責,至少也是東亞平均以上的水準。想要從事文化行業,雖說肯定不如土生土長的同齡加拿大人,但總不至於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吧?

結果真的——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我一開始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夠格申請加拿大知名的英文媒體和出版公司,結果連拒絕的回覆也沒有得到。後來我降低標準,申請以吃喝玩樂的生活類內容為主的本地網絡媒體,但也在第一輪面試過後渺無音信。我又將目光投向了中文電視台,去了距我20公里以外的辦公室參加面試,在漫長的、兩文三語輪番上陣的考察後,他們給了我一個口頭offer:身兼記者、編輯和新聞主播三職,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長,需要隨叫隨到,只能拿法定的最低時薪。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