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終專題國際深度K-pop 背後的韓國

失落的「考公」夢:韓國人為何不再一窩蜂地去當「神」了?

曾經,渴望擠身公務員「神的職場」的人聚集在鷺梁津的考試村,但「鐵飯碗」原來只是一場夢。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吳珮如、端傳媒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首爾

刊登於 2023-12-18

#韓國#考公#韓國政治#韓流#公務員#南韓

編者按:南韓是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有人說它保守﹑封建,但它有幾乎可以說是文化奇蹟的,外銷全世界的K-pop流行文化;有人說它現代化﹑進步,三星﹑LG等公司的科技產品領先全球,但這些財閥集團同時是南韓政商勾結問題的病根。南韓知識分子金振京說過,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將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一百年;而南韓更在六十年代後,把西歐現代化的三百年壓縮成三十年。我們看到的,關於南韓的矛盾,根源可能正在於此:一個本質仍然保守﹑傳統的社會,在極短時間內被資本的流動帶到了國際舞台,於是各種衝撞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但很少人有空停下來反思,也好像沒有必要去反思。

隨著K-pop在國際上受到的關注度愈來愈高,人們對韓國興趣愈來愈大,想問的問題也愈來愈多:在一個強調儒家價值的社會,生育率為何全球最低?在韓劇外銷浪漫愛情時,韓國為何出現被外媒稱為「性別戰爭」(gender war)的社會爭議?韓國是「跨國收養輸出大國」,但許多被送養的兒童到底去了哪裡?為甚麼到了韓國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是有那麼多被送養的孩子?在社會仍記得世越號慘劇的今天,為何2022年梨泰院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維權會那麼困難?

在未來兩個月,端傳媒將刊出「K-pop背後的韓國」的一系列在地報道,嘗試摸索這個跟華文社群有深厚文化淵源的社會的形狀。這是系列的第一篇,關注的是韓國曾經的「考公潮」:在金融風暴後的韓國,公務員曾經是「神的職業」,考公熱甚至養活了一整個產業鏈。但到了今天,韓國人好像開始懷疑鐵飯碗到底有沒有那麼好捧,捧起鐵飯碗的代價,會不會是自己被壓得面目模糊?

鷺梁津:「漢江奇蹟」的註腳

在首爾漢江以南,鷺梁津是兩線地鐵線的交匯點,分布在大馬路兩旁的十個出口,把這個地方割成兩半——「津」是渡口的意思,所以近江的那邊,漁獲特別豐盛,有全首爾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白色外牆、像運動場般大的建築物裡,聚滿會講國語的朝鮮族移工,見遊客來了,使勁地推銷帝王蟹和魚生。

至於馬路對岸,是首爾著名的公務員考試村,你一出地鐵站就會知道——整個月台每個轉角,都佈滿公務員補習天王的廣告看板。橙色、藍色奪目的底色,上面一個個穿西裝、手臂交叉抱胸的人,擺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下面是大字標題:「35天內,英文提高35分」、「35天內,韓國歷史提高55分」。「導師會讓你通過的!」一塊看板上這樣寫着。

這片緊鄰政治和商業樞紐汝矣島的繁華地帶,崛起於韓國近代經濟史的深淵: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經濟緊急衰退,股市崩盤,韓圜大幅貶值,及後宣布破產。解嚴初期的九十年代南韓本處於「漢江奇蹟」當中,在前一年還剛剛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韓國流行文化也開始有外銷勢頭。但金融風暴後的韓國,卻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會申請緊急借貸,直接失去經濟主導權。韓國人把「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英文縮寫)戲稱為「I’m fired」:那一年,130萬國民失業,貧困率從不足5%急升至近15%。

80年代南韓經濟起飛,全斗煥的獨裁政府大力扶植三星、現代、SK、LG等財閥發展,讓公務員和企業職員薪水差幾乎接近5倍——大財團公司,才是人們趨之若騖的地方。但在97後經濟一片蕭條,失業率高企的南韓,「考公」卻倏然成為國民的「정답」(正確答案):拿鐵飯碗的公務員成為了「神的職業」。自「考公」熱潮崛起,每一年十多二十萬考生競爭各級公務員職位,而根據南韓人事革新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國家9級公務員競爭率在2011年一度達到93.3比1的最高點,之後南韓政府開放更多職缺,在2017有22.8萬人報考,創下報考人數最高峰,當年競爭率達46.5:1。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