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Whatsnew

中國2023年雙十一部分數據披露,消費者熱情不復往常|Whatsnew

消費者愈發謹慎,甚至已對日趨同質化的「大促」產生疲勞感。

2023年11月11日,中國上海的一個地鐵站,人們走過阿里巴巴天貓雙11購物節的廣告。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1日,中國上海的一個地鐵站,人們走過阿里巴巴天貓雙11購物節的廣告。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唐雲路

刊登於 2023-11-16

#雙十一#中國消費者#中國互聯網企業#網購#中國經濟

「不買了。」

離 11 月 12 日零點還有幾小時,31 歲的爍爍這麼告訴自己。自 10 月下旬開始,爍爍在「雙 11」上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在小紅書、豆瓣、什麼值得買等社交平台上,人們將領券、湊單、好價等攻略分享出來,供大家「抄作業」。

爍爍關注了不少「羊毛」博主,日常就以低價買到東西為樂事,到了「雙 11」,她沒少研究買什麼、怎麼買更划算,隨着「雙 11」一輪一輪的購買節點過去,她終於在最後「查漏補缺」的時段裏,對這一切失去了興趣。(延伸閱讀:《網購狂的雙十一:一家淘寶店就是一座隨身小型避難所》)

「不買吧,覺得少了點什麼,買吧,又沒有比平時便宜多少。」

爍爍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正在變得越來越精打細算的中國消費者,商品的價格被日常接連的大促和直播電商「打」了下來,消費者很難再像從前一樣,將「雙11」當作一年中僅有的省錢機會,熱情不復當初,決策漸趨理性,或許正是過去疫情三年留給中國商業市場的遺產之一。

繼續隱身的 GMV 數據

自 2009 年誕生以來,「雙 11」已經走過了第 15 年。這個由「淘寶商城促銷日」演變而來的大型促銷活動曾被當成阿里巴巴、中國電商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徵。到如今,它仍然是整個電商行業每年最關鍵的大促節點,但早就已經不是唯一。

自 2022 年起,天貓和京東就停止播報實時「戰況」,也不再公布整體 GMV(成交總額)。今年仍然如此,從各大電商平台「戰報」擇優披露的增長數據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互聯網公司試圖在這個「雙 11」分別想講什麼故事。

重組後的天貓強調的是用戶規模、訂單量、商家會員、店鋪直播以及國貨品牌的力量,「雙11」累計訪問用戶數超過8億人;3.8萬個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00%;三線以下市場用戶多下了1.4億筆訂單。還比去年多了 2000 萬人。

京東今年的主題是「真便宜」,累計超過 60 個品牌銷售破 10 億元,其採銷直播間總觀看人數達 3.8 億。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台的增長也顯得相當樂觀,久前高調宣布要做「買手電商」的小紅書宣布報名參與小紅書雙11商家數量同比增長3.7倍,日均購買用戶數同比增長3.8倍。(延伸閱讀:《活躍用戶超越阿里巴巴,拼多多有何訣竅?》)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第三方數據中窺得一斑:中國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1月1日至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52.64億件,同比增長23.22%,日均業務量是平日業務量的1.4倍。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3年雙11階段,移動購物APP行業單日人均使用時長約為38.9分鐘,比去年同期的35.9分鐘上漲約8.4%。星圖數據統計顯示,整個雙11大促期間,綜合電商和直播電商的整體銷售規模達到11386億元,同比增速為2.08%。

2023年11月11日,中國重慶,人們在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購買家電。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1日,中國重慶,人們在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購買家電。攝:Costf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增長仍然肉眼可見,但是增速並不樂觀。

「雙 11」作為「全年最便宜」的意義,已經被接連不斷的日常大促和直播間的低價所逐漸消解。無論是平台還是品牌,都想盡了辦法來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最大的變量應該是直播,僅以阿里巴巴為例,近一年來,在淘寶新開直播的品牌和商家超過30萬個,其中成交破百萬的店鋪直播間超過27000個,破千萬的有近4000個。

或許我們不能直接下判斷說「雙 11」不行了,更確切的說,是「雙 11」被平攤進了全年不斷的促銷裏。

美國戰略諮詢公司貝恩公司在「雙 11」開始之前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3000名受訪的中國消費者中有77%的人表示,他們今年在「雙 11」的開支將不會超過去年同期,這個比例在去年是 76%,2021 年則僅有49%。

具體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者(35%)表示自己在等待更大的優惠力度,從而讓錢「花得更值」,還有18%的消費者表示自己會進行大批量採購。不過,更多的消費者(48%)則表示,他們會轉而購買更平價的品牌或零售商自有品牌產品。(延伸閱讀:《互聯網中心的「貧民窟」:拼多多的低端產業鏈,該走向何方?》)

在那份報告裏,貝恩指出,兩大原因促使消費者趨於謹慎。一方面,面對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商品價值感」。另一方面,自2009年以來,隨着「雙十一」的規模日益擴大和逐步成熟,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同類電商大促,讓消費者產生了「折扣疲勞」。

該省省、該花花,雙11仍是不可或缺的舞台

通過進一步深挖雙十一之外的全年整體消費意願,貝恩指出有7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計劃在2023年全年減少消費支出或者保持和去年一樣的水平。本屆「雙 11」頭部電商們都以「低價實惠」為核心的宣傳策略,也與調研結論互為註腳。

導致消費者更注重商品性價比的中國宏觀經濟不利因素,貝恩直接指出:「包括中國此前強勁的GDP增長勢頭放緩、消費者信心相對低迷以及對房地產市場的擔憂。」(延伸閱讀:《被擊碎的互聯網敘事,和中國年輕人的「新異化」人生》)

消費者愈發謹慎,甚至已對日趨同質化的「大促」產生疲勞感。但「捂緊錢包」的同時,他們也更加註重體驗感,能提供情緒價值的商品、健康類目商品和禮品型消費在這個「雙11 」迎來了增長。(延伸閱讀:《很想買,但沒信心:消費降級,一個即將抵達的目的地?》)

「我們看到今年雙11新消費仍在加速爆發。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情感價值,為快樂買單,這是在未來一個非常大的趨勢。由此帶來了電競、騎行、滑雪、潮玩等類目的增長。」

正如淘天集團品牌業務發展中心總裁奧文在《南方都市報》的採訪中表示 ,「當商品功能趨於一致時,消費者會選擇比價後理性消費,當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出現,能夠是給用戶提供情緒價值的時候,再貴的商品都賣得出去,包括電競、戶外運動等場景下的商品。」

一代人會有一代人自己的「雙 11」,就如同花西子、完美日記跌出榜單後,會有新的品牌補上。對於新品牌、新品類來說,「雙11」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舞台。

意義會被消解,但只要消費者還在使用電商,「雙 11 」就不會消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