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6日,在第十八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音樂人林生祥因獲「最佳客語歌手獎」及「最佳客語專輯獎」而兩度走上領獎台,卻也兩度拒領獎盃:「我覺得金曲獎應該要以音樂類型來分類比較適當,而不是以族群語言來分類。我們今天在這裡,是因為音樂的關係。」此語一出,台下傳來悠長的掌聲。
「音樂以語言區分是本末倒置」,林生祥這樣講,事緣在金曲獎語言分類限制下,他在當年度只能報名客語獎項,「這麼重要的華人音樂獎項,卻以語言來分類,這樣別的國家根本進不來。」
就這樣,林生祥拒絕領獎成為台灣最大音樂獎項金曲獎歷史中的重要事件,而金曲獎在流行音樂類別裡,按照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進行獎項分類,也成為多年來金曲獎的主要爭議之一。這樣的背景下,三年後的2010年,另一個台灣重要音樂獎項成立了:也是由台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來牽頭主辦的「金音創作獎」(下稱「金音獎」)。
與台灣的傳統「三金」獎項(金曲、金馬、金鐘)不同,金音獎不再以性別、語言、族群身分作為分類依據,取而代之的是音樂風格種類(例如搖滾、民謠、嘻哈、電音),以及表現形式(例如EP、專輯、現場演出等);同時還放寬了報名資格限制,讓沒有簽約公司的獨立音樂人也能參與其中。金音獎英文全稱「Golden Indie Music Awards」,似乎就已揭示了這個獎項與獨立音樂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地之音樂場景發展,獎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結構性作用?在音樂串流平台興起、分眾逐漸形成的這十幾年間,金音獎與台灣在地獨立音樂場景的連結是什麼?

若把目光從台灣外移,金音獎在華語世界中的位置也算特別。中港等地並沒有由官方主辦、且專門頒發給非主流音樂市場創作者及作品的音樂獎項。在香港,較具認受性的音樂獎項如「叱咤樂壇流行榜」、「十大中文金曲獎」等,都是由電視廣播媒體主辦,屢見其商業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