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Whatsnew

中歐雙方高級經濟官員互訪,歐洲在貿易上施壓中國|Whatsnew

觀察認為,相比中國對歐盟的貿易戰警告,北京在面對歐盟的貿易壓力時採取了更少攻擊性的姿態。

2023年9月25日,北京,主管歐盟貿易的官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於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新聞發布會。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9月25日,北京,主管歐盟貿易的官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於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新聞發布會。攝:Florence Lo/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國際組

刊登於 2023-10-03

#何立峰#德中關係#林德納#亞投行#自民黨#歐盟#中歐關係

10月1日,中國和德國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了第三次高級別財金對話。雙方派出的代表分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德國財政部部長,自由民主黨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會後,中方發布的通稿中稱:「雙方圍繞宏觀經濟形勢與全球經濟治理、中德金融合作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達成一系列互利共贏的成果和共識。

雙方的聯合聲明顯示,雙方的對話限定在了財政、經濟和金融領域,沒有觸及政治話題。其中提到,雙方都與「貿易保護主義做鬥爭」,並將繼續加強經濟上的協調和全面合作——包括共同關注中等收入國家在債務問題上的脆弱性、加強綠色債券和ESG體系建設、打擊洗錢、恐怖主義金融渠道、開放更多銀行業務准入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一方在聯合聲明中同意了共同支持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亞投行)和國際標準融合及可持續發展,「以更好地滿足其成員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亞投行由中國主導,於2015年正式創立。其宗旨為「投資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部門,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創造財富和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外界普遍將其視為和「一帶一路」相配套的、增進中國和周邊國家關係與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機構。

近年來,一部分國家主張限制或減少和亞投行的合作。就在今年六月,加拿大政府還宣布凍結了政府層面上和亞投行的合作,並對這些合作進行審查。在此之前,亞投行的全球傳播總監、加拿大人皮卡德(Bob Pickard)宣布從亞投行辭職,並抨擊這家機構存在「有毒的工作文化」、「被共產黨控制」。

《Politico》的報導指出,林德納談論經濟避談政治的態度相當符合中國的需求。甚至,林德納在對中國政策上曾經是「鷹派」形象——2019年7月,作為自民黨領袖訪問北京中途他曾在停留香港時會見反修例運動人士,從而在北京被中聯部官員冷落和指責。2020年7月,林德納在Facebook發布自己舉着「和香港站在一起」的標語的照片,並在推文中質疑新頒布的《港區國安法》「違反了一國兩制原則」(Das Sicherheitsgesetz für Hongkong bricht mit dem Prinzip Ein Land, zwei Systeme)。

報導還指出,何立峰此行對北京來說收穫頗豐。會議期間,林德納和他共同出席了中德金融界圓桌會,令何可以接觸到德國商界人士。此外,近幾個月來,何立峰的外交出訪愈來愈多。中共「二十大」之後,何立峰繼承了此前劉鶴分管經濟領域的副總理職務。

《紐約時報》曾指出,何與習早在1980年代就在廈門相識,是習近平極為信任的官員,其2017年開始主掌國務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為習近平時代國家加強對經濟的掌控扮演了關鍵角色。

9月29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援引美國相關人士消息,稱中國還在安排何立峰訪美,為習近平稍後可能的美國之行鋪路。

稍早前的9月23日,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常務副主席、主管歐盟貿易的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同樣會見了何立峰。當時,東布羅夫斯基斯正在對中國進行為期四天的正式訪問。

不過,相比和德國財長的會面,東布羅夫斯基斯的中國行要更加強硬。在其於北京清華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東布羅夫斯基斯提到,歐洲非常難理解中國在俄烏戰爭上的立場,並且提到這將會使雙方越走越遠。

他還稱歐盟的貿易開放性已被「濫用」。並進一步呼籲中國公平競爭,威脅說歐洲公司有可能退出這個曾經不容錯過的市場。這一姿態意味着歐盟在涉及中國貿易的議題上採取了更加「自信」的姿態。

2023年3月31日,北京,工人們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安裝一塊大型廣告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3年3月31日,北京,工人們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安裝一塊大型廣告牌。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此前的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向歐洲議會發表年度演說時提出,歐盟將調查中國電動汽車是否受益於補貼並因此以更便宜的價格出口到歐盟。未來有機會考慮向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觀察中歐關係的分析指出,中國對東布羅夫斯基斯的態度沒有預期中那麼強硬。至少,對歐洲可能發起反補貼調查,北京方面目前只是口頭抗議。

在雙方聯合的發布會上,何立峰還表示雙方將繼續討論供應鏈原材料透明機制,建立一個金融監管小組,建立機制來討論出口管制問題,並擴大從歐盟的進口,尤其是奶粉製品的進口。

中國外長王毅曾在9月22日致電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外事顧問博納(Emmanuel Bonne)討論貿易問題,尤其是歐盟可能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展開的反補貼調查。他表示稱:「希望歐盟堅持開放包容,尊重市場規律,支持自由貿易,不要陷入保護主義陷阱……希望法方為審慎處理有關反補貼調查發揮建設性作用。」

此前的媒體報導曾指出,對調查電動汽車補貼一事,在歐盟內部,德國政府較為反對,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較為支持。而法國企業和政界在推動後者出台相關政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實際上,歐盟企業對中國貿易的不滿已經積累了相當一段時間。9月初,擁有1700餘家會員企業的中國歐盟商會在新發布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 2023/2024》中表達了對中歐貿易關係的意見。其認為「中國政府傳達的信息存在矛盾,令不確定性增加,市場信心減弱。」「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推進投資、貿易等領域的對外合作。而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卻愈發關注泛領域化的國家安全問題……促使企業更加謹慎行事。」

該建議書還稱,歐盟的「去風險化」政策和美國的不同,「歐盟『不打算脫鉤或自我孤立』……在中國當前政策和歐盟去風險針對性措施背景下,深化歐中關係仍頗具潛力。」

而根據中國歐盟商會2023年的調查, 63%的受訪歐洲企業表示,如能獲得更多市場準入,他們將考慮擴大在中國業務,其中十分之一的企業可能會將投資額增加到 20%以上。

這一建議部分體現出了歐盟商界的態度。其中在給歐盟的政策建議部分還提到,要「避免對中國進行不必要刺激,同時捍衛歐洲核心利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