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星高智慧生物存在,為什麼人類還沒找到?」
提出這問題的是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他參與過曼哈頓計劃,是奧本海默的同事。
這問題有不同理論去解釋,其中一個是:外星高智慧生物擁有超高科技,因此可能自我提升並超越(transcend)到另一境界,或者,被自己發明的科技毀滅。
「超越」遙不可及,但對擁有核子科技的我們來說,這個自毀理論,無疑也是警告。如果外星人有可能毀掉自己,為什麼人類能例外?
我們利用原子彈徹底終結了二次世界大戰,但到頭來有沒有可能最終也會毀於核子戰爭?
這也是諾蘭在這部改編自凱.伯德(Kai Bird)和馬丁.舍溫(Martin J. Sherwin)2005年出版的得獎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的恢宏電影裏,主角奧本海默唸茲在茲的問題。
但更叫人頭痛的是,身為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主管,他看著蘑菇雲升起時,想到自己就是這個禍根的源頭。電影安排他引用《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其中一句:「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集合所有諾蘭電影的簽名式
《奧本海默》是諾蘭的電影裏節奏最快的一部,他採用快速如動作片的節奏,急不及待去講述奧本海默波瀾壯闊的一生。
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是導演諾蘭的集大成之作,既有《死亡魔法》(The Prestige)層層疊疊的繁複結構,也有《潛能空間》(Inception)的團隊建立,《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的發人深省和無奈,《天能》(Tenet)裏的諜對諜,《玩跟蹤反跟蹤》(Following)和《兇心人》(Memento)令人意料不及的最後反轉,和《星際啓示錄》(Interstellar)的科學細節。所有諾蘭電影的簽名式,都可以在本片裏一一找到。
這是他的magnum opus,也是他執導過最長的電影。除了原子彈試爆一場外,幾乎全是靠對白推進文戲,怎樣維持觀衆專注力三個小時,諾蘭用了兩固方法。暫時只說第一個,就是極快的節奏。
《奧本海默》是諾蘭的電影裏節奏最快的一部,他採用快速如動作片的節奏,急不及待去講述奧本海默波瀾壯闊的一生。換了是用正常的節奏,可能是一套千頭萬緒的迷你電視劇,但本片幾乎只把劇情集中在奧本海默的主線身上。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拿到手的劇本,是用聞所未聞的第一身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