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第76屆康城影展——影展力挺紀錄片,紀錄片能否走向更廣闊的大眾?

經過了多年對紀錄片的「冷遇」後,康城似乎想借此機會跟上紀錄片襲來的浪潮。

王兵執導,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青春》納入今年的康城影展主競賽單元。

王兵執導,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青春》納入今年的康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潘泳辰

刊登於 2023-05-26

#康城影展#紀錄片

今年康城,人們對王兵翹首以盼。已經第四次入圍康城電影節的他,今年有兩部作品入選,分別是角逐主競賽單元和亮相於特別展映單元的《青春》與《黑衣人》。對於王兵的期待,一方面來自於他在紀錄片領域的顯赫成就;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人性深度探討和對社會現象敏銳觀察的視角,這些都讓他在紀錄片領域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尤其是在法國電影學界,他幾乎已經成為了當代最被討論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另一方面,這種期待也源於外部因素——即康城電影節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終於再度將紀錄片納入主競賽單元的視野。

無疑,康城電影節這次將紀錄片納入主競賽的急切態度,很可能受到了威尼斯與柏林電影節連續兩年將最高獎頒給紀錄片的影響。當今年二月的柏林電影節在寒風中拉開帷幕時,人們可能難以預見到一部探索精神病治療的法國紀錄片Sur l'Adamant (2023) (譯為《堅毅之旅》或《堅定不移》)會贏得評審團的青睞,最終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正如人們或許也未曾預料到一部講述社會活動家"Nan" Goldin人生經歷的紀錄片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所有的美麗與血淚》),會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最終榮獲了金獅獎一樣。

康城電影節,在經過了多年對紀錄片的「冷遇」後,似乎也想借此機會跟上這股由紀錄片襲來的浪潮。追溯康城電影節過去長達75屆的歷史裏,能夠獲得主競賽單元的入圍資格的影片可以說寥寥無幾。所以四月中旬的記者會上,康城最重要的藝術總監兼選片人福茂宣佈導演王兵的新作——長達四小時的《青春》將納入主競賽單元的爭奪之後,立刻引發了熱議。同時,王兵另一部原本為美術館展映設計的作品《黑衣人》也被他收入特別展映。今年,在時隔多年後再次在主競賽入圍紀錄片的選擇,不僅見證了康城策略的一次轉變,也標誌著紀錄片這個長期在三大影展中被邊緣化的類型,正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劇照。
《所有的美麗與血淚》(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劇照。網上圖片

影展歷史上,那些被關注的與被遺忘的

雖然在對紀錄片的重視上,康城電影節似乎比其他兩大電影節稍顯遲緩,但實際上,康城是歷史上最早將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授予紀錄片這一獨特的創作類型的。回溯到2004年的第57屆康城電影節,美國知名反戰導演 Michael Moore 從新晉奧斯卡影后 Charlize Theron 的手中接過了金棕櫚獎杯,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給了紀錄片。然而,這部名為 Fahrenheit 9/11 的影片的獲獎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尤其是在美國本土,因為影片猛烈批判了布殊/布希/布什政府和伊拉克戰爭的同時又涉及了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導致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為其內容過於偏激和片面。這部激進的紀錄片因其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明顯的政治傾向,讓許多人對其客觀性和真實性提出質疑。甚至有評價認為,這是康城電影節的巨大失敗,意味著政治立場壓倒了真正的藝術創作,獎項的頒發從此成為了政治手段,從而喪失了電影節其原本應有的獨立性。當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之際,有些電影院和電視台甚至因為擔心引發爭議,曾經考慮過不播放這部電影。然而,影片最終還是在美國上映,並且出乎意料地在觀眾口碑與營銷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紀錄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