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康城,人們對王兵翹首以盼。已經第四次入圍康城電影節的他,今年有兩部作品入選,分別是角逐主競賽單元和亮相於特別展映單元的《青春》與《黑衣人》。對於王兵的期待,一方面來自於他在紀錄片領域的顯赫成就;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人性深度探討和對社會現象敏銳觀察的視角,這些都讓他在紀錄片領域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尤其是在法國電影學界,他幾乎已經成為了當代最被討論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另一方面,這種期待也源於外部因素——即康城電影節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裏,終於再度將紀錄片納入主競賽單元的視野。
無疑,康城電影節這次將紀錄片納入主競賽的急切態度,很可能受到了威尼斯與柏林電影節連續兩年將最高獎頒給紀錄片的影響。當今年二月的柏林電影節在寒風中拉開帷幕時,人們可能難以預見到一部探索精神病治療的法國紀錄片Sur l'Adamant (2023) (譯為《堅毅之旅》或《堅定不移》)會贏得評審團的青睞,最終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正如人們或許也未曾預料到一部講述社會活動家"Nan" Goldin人生經歷的紀錄片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所有的美麗與血淚》),會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最終榮獲了金獅獎一樣。
康城電影節,在經過了多年對紀錄片的「冷遇」後,似乎也想借此機會跟上這股由紀錄片襲來的浪潮。追溯康城電影節過去長達75屆的歷史裏,能夠獲得主競賽單元的入圍資格的影片可以說寥寥無幾。所以四月中旬的記者會上,康城最重要的藝術總監兼選片人福茂宣佈導演王兵的新作——長達四小時的《青春》將納入主競賽單元的爭奪之後,立刻引發了熱議。同時,王兵另一部原本為美術館展映設計的作品《黑衣人》也被他收入特別展映。今年,在時隔多年後再次在主競賽入圍紀錄片的選擇,不僅見證了康城策略的一次轉變,也標誌著紀錄片這個長期在三大影展中被邊緣化的類型,正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