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科幻版愚公移山,流浪地球系列定义了中国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2》讲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中方决策永远正确,不可或缺,简言之,“我爱说什么,就是什么”。
文学 电影 科技 风物

《流浪地球2》呈现了中国式的经典三段推理:中国带头拯救地球,中国人又属于人类,所以是全人类团结一致拯救地球。

任何一部电影,一种计划,都敌不过时间的筛子和高墙。时间会充当评价和淘汰的尺度,截断火爆、狂热和流行。《流浪地球2》,小说原本,未来的电影三部曲,都不能例外。

长达2500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分阶段进行。书中描述为一百代人,堪称千秋万代的事业。想想看,要从春秋战国,走到此时此刻的现在。中国历史,可以再来上一轮的意思。

尚无需动用时间之尺,讨论价值和影响之前,电影已经在其他尺度上,暴露它的缺陷不足。

1、原著、中国与科幻的尺度

“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 ——摘自小说《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刊载于2000年的中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彼时,又一轮世界末日猜想刚结束。计算机互联网,正要大行其道,九一一事件将发生。对比后来的《三体》大作,不难发现刘慈欣笔法,尚还比较古典。他时以少年视角,时以上帝视角,带出遭遇日出,穿越冰原,直面木星,大段大段的冲击体验和心理描写。

坊间有传,《流浪地球》的设定与架构,本也是长篇体量。因其背景宏大,短篇也给电影改编留下了充裕的组织空间。电影导演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提到一种有趣说法:为了忠于原著,电影可以——有时是必须——不忠于原著,才能获得“忠实”。改编为电影的《流浪地球》(2019),出现了空间站、点燃木星、智能机器人MOSS,都是小说中没有涉及的。电影制作,有刘慈欣本人监制护驾,但《流浪地球2》分明是从《流浪地球》衍生出来的产品。较之前作改编,它与原著小说,更加不像了。

小说中的太阳氦闪,如同不可抗逆的天命,皇帝要下千百道的罪己诏。续集沿用框架设定,沉迷于机器广播的背诵复读。再一语挑明《流浪地球2》的科幻故事,它讲的是人类与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对抗。如果要将小说搬字过纸,原样复制,展示个人和几代人的命运——被流浪地球计划裹挟的不安神思,从恐惧,到迷茫,及希望,那将会是一部科幻背景的艺术片,如同喜欢在电影里天旋地转、人物凝神呓语的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有趣的是,年关前后,难产多年的《三体》影像化终于迈步,先动画,后剧集,一并上线。纯粹抄书的故事还原,剧集居然得到不少好评——尤其是把《三体》小说奉若圣经的书迷,大感意外。

许多观众把硬科幻,看做国家硬实力,此类骄傲解读与兴奋言表,蔚然成风。好在导演相对清醒,知道未来要做的,是全球视角的科幻片。依中国和科幻的双重尺度,《流浪地球》有类型突破,可谓从无到有。

郭帆团队的改编,走商业电影的路子。他深谙爆米花的花语,重型巨物,连环爆炸,最后一秒钟营救,噼里啪啦。这些行星发动机一类的美术制景,看上去高温燃烧预算的轰然场面,无一不在告诉影院观众,中国可以出产硬核科幻大片。

再硬的硬核科幻,终究要作为文化产品输出,是软实力。许多观众把硬科幻,看做国家硬实力,此类骄傲解读与兴奋言表,蔚然成风。好在导演相对清醒,知道未来要做的,是全球视角的科幻片。依中国和科幻的双重尺度,《流浪地球》有类型突破,可谓从无到有。背后正是刘慈欣一人如椽大笔,写就中国科幻,值得肯定与记录。作为类型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在国内无传统可循,不是《大气层消失》,更不会是《上海堡垒》。它更靠近外国的科幻电影谱系,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太空先锋》和《星际穿越》的过场桥段,不足为奇。一再搬演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流浪地球2》,它在电影手法上,说靠近百年前大卫·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的《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6),也不为过。

对主流观众来说,《流浪地球2》仿佛在用新技术,讲一个新故事。前所未有,高举高打,中国终于有了拳头王炸科幻片。可是,当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被投进电影之海,又只能说,《流浪地球2》从技术到故事,一点都不新。刘慈欣和郭帆是在科幻小说与经典电影的薰陶浸淫中走向创作(正如“太空歌剧”之类的SF科学幻想专有名词,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龄还要长)。新的,可能只是冰冷,走流程,高度制式,一板一眼的中文口播。

对主流观众来说,《流浪地球2》仿佛在用新技术讲一个新故事。前所未有,中国终于有了拳头王炸科幻片。可当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被投进电影之海,又只能说,《流浪地球2》从技术到故事,一点都不新。

 《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剧照。

2、依科幻电影的尺度看

代表永远正确的发言人,吐字铿锵有力,造型一丝不苟。每一个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却又展示霸道的肢体语言。这套标准的新闻纪录片,混搭主旋律样板戏,若联想到过去数年的外交手腕,并不冒犯。

一部电影,最终打动观众的,不外写人的故事。剧情,纪录,迪士尼的动画,恐怖片的怪物,乃至有了意识的机器人。它们形态不一,终极逻辑,都是围绕人性的深浅粗细,昏晓晦明,多元与广度说事。

明面上,《流浪地球2》讲了简单的大兵,更简单的大吏,还有一个复杂的好人。吴京段落是《流浪地球》的经典复刻。所有观众都被告知了他不会死,因为他要在第一集死。续集不过是战斗英雄的前史,复杂不起来。至于送花求爱的幽默,出处是让吴京cosplay自己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海报上的“请跟我来”。我毫无触动,也不觉好笑。

倘若说,勇敢吴京尚且只会引发无聊。简单的正确大吏,是《流浪地球2》极其糟糕的所在。大吏在联合政府总部的不失风度,导致电影趣味尽失。代表永远正确的发言人,吐字铿锵有力,造型一丝不苟。每一个字眼,目光、鼻息到喉嗓,“不卑不亢”却又展示霸道的肢体语言。这套标准的新闻纪录片,混搭主旋律样板戏,若联想到过去数年的外交手腕,并不冒犯。

同是相信某种正确,一名观众由欣赏电影而被影响、感动、再信服的正确,与被强制灌输的正确,是截然不同的。大国风范的正确,会打断你的电影欣赏。频繁的正确,引爆了窒息的灾难。那也导致联合政府总部戏份看似枢纽,实际上游离故事主线外。它不与另外两条线索,产生情节与情感的联结。声色俱厉的“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说是军令状,不如说是终极赌气。反复的最后一秒钟营救,可说是技穷与疲惫。而最后一秒钟讲话,强调的是权力在握,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部电影的制作,不是一个依靠技术堆砌,就会产生层级涌现的质变过程。相反,更加精密,细致,经得起时间之筛的中国科幻电影,它是需要十几二十部。

三分之一能看的,来自刘德华段落。只有在这些孤独的角落——没有好风景,没有全无敌,《流浪地球2》才像个科幻电影。刘德华执念于女儿早夭,滋生心魔。科幻电影盛产疯魔科学家,他的角色,不罕见。前中影大员喇培康曾说,“(《流浪地球》)不能创造像美国那样的独狼英雄。”你误以为一部大片,居然会不需要英雄。一个人若成就英雄事业,谁管他是独狼,还是群狼。

这时候,让你再断一次句。你会发现,它的划线重点,也可以是“美国那样的”。事实上,吴京在前作,正是一个独狼英雄。《流浪地球2》的刘德华,也是一个无人认同,法律禁止,并被监禁惩戒的独狼英雄。他的存在,让整部电影不至于一无是处。若说有什么可突破的,他该表现得更像一个坏人,绝对要优于当一个好人。参考同期段,全民全网热捧《狂飙》反派演员张颂文。在强力部门主导的中国影视剧中,观众必然会喜欢复杂的坏人。他们无法不爱上坏人,因为好人等同于模型。

佐证三段人物故事之优劣,尚有个更简单的方法。作为长达173分钟的电影,如三段故事各自扩充至等片长——相信没有人想看简单的大吏,一些人会看简单的大兵,而绝大多数人,希望看一个复杂的故事,人物有阴影,有灰度,有神秘不可测的人性深度。

如此一来,《流浪地球2》再次呈现极其矛盾的面目。有人要说:那保底的,你也讲了,总有三分之一的是好看的,要求不高的话,电影大半还是相当可以的。然而,三分之一的官腔做派主旋律,并不意味着你只需忍受等长时间。需知,一粒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汤。

主线人物以外,电影也缺乏情感铺垫与人物互动。刘德华与女儿不需太多前尘交代,吴京不舍妻子如同走过场,就像主创团队用数字化的演员吴孟达来进行致敬。

明面上的《流浪地球2》,涉及超大规模的幕后制作团队。但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停留于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山呼海啸的无人机,遮天蔽日的发动机,它们作为功能型画面说明外,并无法制造更多凶险杀机。如果一只纤弱的蜂鸟,能带来敌情与寒意,那么,我显然会对后者印象更深刻。更何况,太多的大远景,一再对抗看不见,不可知的敌人,电影也只能停留于铺张和滥制的大场面。还有不断抬头看天,全世界各地区的老少人马。《流浪地球2》花费大量篇幅在上面(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007电影还要多),以此搭扣想象中的全人类形象,弥补主要角色缺乏外籍人员的事实。

声色俱厉的“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说是军令状,不如说是终极赌气。反复的最后一秒钟营救,可说是技穷与疲惫。而最后一秒钟讲话,强调的是权力在握,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松。

《流浪地球》所暴露的软肋,也发生在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身上,不加节制的毁天灭地镭射光,终归要淹没和吞噬掉人物。一部电影的制作,不是一个依靠技术堆砌,就会产生层级涌现的质变过程。相反,更加精密,细致,经得起时间之筛的中国科幻电影,它是需要十几二十部,由《流浪地球》始,即将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有举重若重,举重若轻,以小博大,物美价廉⋯⋯直到环境松动,自由想象力放飞,才能期待真正的佳作涌现。换言之,我不认为《流浪地球》系列定义了中国科幻电影,相反,它只是打开寻求中国科幻定义的一条路。而路,本就该有许多条。

 《流浪地球2》剧照。
《流浪地球2》剧照。

3、人类要跟着计划走

“如果想逗上帝笑,就把你的计划跟它说。” ——西方谚语

明面之下,也就是照本宣科的流浪地球计划之下,《流浪地球2》讲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主导联合政府(中方决策永远正确),“我”不可或缺(最后一刻连上的北京根服务器),简言之,“我爱说什么,就是什么”。人常说,艺术创作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而在一个近未来的科幻世界中,影片反复渲染的,却是熟悉的唯意志论,盛产于中国。“人定胜天”,“不惜一切代价”,国人意志最坚定,决策最英明。

抽签决定一半人获资格,进入地下城。再到“五十岁以上出列”,死掉老年人,还有少年郎,均是这类胜利与代价的果敢体现。电影似乎相信人类的繁衍存续,允许死掉一半人——电影也懒得解释为何应该放弃另一半人。机器抽签,绝对公平。此处不必讨论公平——机器,代表公平。

喜爱漫威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纯然架空的灭霸响指,不多不少,也是随机一半。然而,《流浪地球2》影射了如此多的现实秩序,组织依然高效运作。如此轻率淘汰一半人,仿佛除了吴京以外的人都毫无怨言。大家都愿意为全人类,自行死去。

《流浪地球2》呈现了中国式的经典三段推理:中国带头拯救地球,中国人又属于人类,所以是全人类团结一致拯救地球。

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过的爱国者故事。作为宣传口径,一再强调中国的尺度,不足奇。可在电影里,它被迅速拔高到人类文明的尺度,赋以讲话、规训与口号,冷冰冰的机器播报,恰是波浪般流动于中国的特色风景。

早在前作,不少人就看穿了,它是科幻版愚公移山,再典型不过的爱国者故事。作为宣传口径,一再强调中国的尺度,不足奇。可在电影里,它被迅速拔高到了人类文明的尺度,赋以讲话、规训与口号,冷冰冰的机器播报,恰是波浪般流动于中国的特色风景。总之,电影台词中,奉为圭臬的文明一词,并未像科技般,大幅领先于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文明。

《流浪地球2》的矛盾古怪,也明示一个中国式逻辑:人类也许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领导——哪怕只是一个“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后领导。这也回应了以前中国无法出产科幻大片的谜之调侃,“在未来时空国人要接受谁的领导”。领导热爱计划,热爱教条。里头只有第一第二第三,只有数字,没有人。

小说并没有反派,只有派别与派别的鲜明,人与人的撕裂(后来也出现质疑流浪地球计划是否为骗局的恶斗桥段)。电影增设一股亡人类之心不死的不明势力。看似布下悬念,其实无需揭秘,就差对机器人MOSS打一串“i n 55!w !”(“I Miss u”倒过来,典出《志明与春娇》)。这并非说《流浪地球2》编剧有问题,而是常见。至少在第一部,MOSS就被视为对《2001太空漫游》的HAL900,红着眼热泪致敬。《流浪地球2》无法解释机器人造反,它反正已经在五十年前的电影里就开始造反人类,那么,再让它造反,也合情理。

至于最后,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尺度评判,还有重卡铁流,无人机蜂群,基建狂魔,太空电梯(插向宇宙的高铁)。无处不在,会移动的安检门机器人。四处凝视你的监控摄像头……过去十年大国叙事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尺度是切身,具体可观的。幕后团队尽可罗列物料,一一展示。可光有它们,不等于科幻片的真材实料。信徒热捧电影赋予的材料,他们笃信这是引领地球、守护人类的“重工业”,赋予热血,豪言,神话。讽刺在于,电影所讲重心,会更呼应当下号称最强人工智能,正在更新迭代进化,OpenAI的ChatGPT。但这个机器人与大陆失联无关,如同《流浪地球2》与海外商埠市场无关。

《流浪地球2》也明示一个中国式逻辑:人类也许需要英雄,但更需要领导——哪怕只是一个“照着念就行了”、千里之外的幕后领导。这也回应了以前中国无法出产科幻大片的谜之调侃,“在未来时空国人要接受谁的领导”。

更讽刺的是,站在机器与上帝视角来看,既然允许一半人作为胜利代价,那么,抹去全人类不见得无法接受。一旦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讨论,那无论是地球毁灭还是太阳爆炸,宇宙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整个银河系都不足挂齿。任何看起来无限漫长的时间段落,都可以视为无穷短暂的一刹那。竞赛、文明和计划,都无足轻重。太空流浪之路,亟需解决的,是作为人的孤独感。

因为一刹那,也正是每个人不会多,也不会少,各自走过的一生。生离死别,不忍或恻隐,一间只属于自己和爱的房间。《流浪地球2》还暗示一个生活在地球的人类:车祸和癌症,它们才是最有可能杀死你的两大原因。这并不科幻,倒很真实。

读者评论 1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很好奇木卫二老师这篇影评的全貌是什么,最近手头有点闲钱又机缘巧合想起这回事就特地开了一个月会员来看看. 关注木卫二老师这么多年,许多文章都深有共鸣,也大概能理解木卫二老师骨子里那种关怀个体的视角,只是最近的许多事让我有了些全新的念头,如果说集体容易对个体施加暴政,那个体对集体又何尝不是呢,集体是那么笨拙,找到一个足够聪明又安全的位置去攻击它实在是很简单的事. 然而,当一个个体的内心足够强大和富足,是否会变得根本不必在乎集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者说对集体更多的是包容与慈悲呢,甚至愿意去信任它和真的爱它.
    高中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和木卫二老师很像的人,说实话,您的文字里太少看到活着的力量与希望,而豆瓣上的大多数文字亦是如此,所以这也让我害怕. 转眼差不多已是十年过去,当我自己和死亡相处得足够久后,才终于渐渐开始确信心里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虽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无关的话,但回到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我确实看完了很想问自知有点冒昧的问题:诚实地说,如果当时是韩国人拍出了类似的电影,木卫二老师,您会赞扬更多吗?您会在对比之下批评中国大陆电影的不足吗?这里面真的没有偏见吗?究竟是那个庞然大物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坏,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加了太多戏,丢掉了去相信的勇气呢?到底是它真的有那么可怕,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自己内心的庞然大物打败了呢?
    悲观是那么地简单而容易,究竟是我们真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其实很享受沉溺于其中的毒瘾呢.
    既然花钱看了文章,最后还是祝您平安健康.

  2. 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很好奇木卫二老师这篇影评的全貌是什么,最近手头有点闲钱又机缘巧合想起这回事就特地开了一个月会员来看看. 关注木卫二老师这么多年,许多文章都深有共鸣,也大概能理解木卫二老师骨子里那种关怀个体的视角,只是最近的许多事让我有了些全新的念头,如果说集体容易对个体施加暴政,那个体对集体又何尝不是呢,集体是那么笨拙,找到一个足够聪明又安全的位置去攻击它实在是很简单的事. 然而,当一个个体的内心足够强大和富足,是否会变得根本不必在乎集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或者说对集体更多的是包容与慈悲呢,甚至愿意去信任它和真的爱它.
    高中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会成为和木卫二老师很像的人,说实话,您的文字里太少看到活着的力量与希望,而豆瓣上的大多数文字亦是如此,所以这也让我害怕. 转眼差不多已是十年过去,当我自己和死亡相处得足够久后,才终于渐渐开始确信心里有了不一样的东西. 虽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无关的话,但回到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我确实看完了很想问自知有点冒昧的问题:诚实地说,如果当时是韩国人拍出了类似的电影,木卫二老师,您会赞扬更多吗?您会在对比之下批评中国大陆电影的不足吗?这里面真的没有偏见吗?究竟是那个庞然大物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坏,还是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加了太多戏,丢掉了去相信的勇气呢?到底是它真的有那么可怕,还是说我们只是被自己内心的庞然大物打败了呢?
    悲观是那么地简单而容易,究竟是我们真的无能为力,还是我们其实很享受沉溺于其中的毒瘾呢.
    既然花钱看了文章,最后还是祝您平安健康.

  3. 無法理解……也沒有从技術角度闡述,故事性角度的論辯更像是無聊的政治性分析,一部商業電影非要鬼扯到這些上,那MUC的東西換個皮也能說……

  4. 偏见与先入为主降低分析质量。譬如说外交官坚信认为北京队任务能够完成、强行要求按下按钮的一节,观影时第一反应是生理排斥,因为这非常像新闻联播中大员们盲目自信的样子,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因为外交官收到了未来传来的消息,对事件的结果有把握又无法解释时的行为结果。理解剧情的观众也不至于因为这个桥段就会对现实政府大员的盲目自信、对共党认为自己能够领导国家走正确道路有更多认同。

  5. 文章里说“电影懒得解释为何应该放弃另一半人”时候把“一半人口抽签进入地下城”和“五十岁以上出列”并列是不恰当的——这两件事内核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抽签获得地下城资格是一个纯随机的决定方式,但五十岁以上出列是“一刀切”式的方式。电影里关于“出列”这一段还特意安排了两句台词:问“这公平吗?”答“危难面前,唯有责任。”对于这句回答,有以下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不公平,但必须有人要去做”;第二种则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公平与否没有意义”。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回答都没有直接说“公平”——它的内涵至少也是不认为这种筛选方式是公平的。所以“五十岁以上出列”和段尾断言的“机器代表公平”没有关系。进一步来说,按照“五十岁以上出列”的思想,那进入地下城的资格本应以年龄划分,何必还要抽签呢?这篇文章其他的部分与我理解相左我都可以包容,观点不同很正常,但这一段属逻辑错误,实在是让我不得不怀疑撰稿人是否有认真看过电影。

  6. 延續著成功的前作,這部影片在場景呈現的工業技術和科幻設定的世界觀上都完成了卓越的豐富和升級,由不同事件的倒計時把影片分割成的不同階段各有些許精彩之處。然而,我深深地厭惡這部影片。其台詞,如「照著唸就行,一字不差」「完成任務,不計存亡」等,倒是在無意識中深刻的揭露了「中國式」的意識形態。「中國式」事物通過全能主義政治原理互相聯繫,此原理作為居間的中介提供了統一性,影片中的聯合政府裡話語權最強大的中國帶來的就是窒息的中國式的決策黑箱,當局始終不顧包括主流民意在內的一切阻力推進方案的落實,與之適配的是高度集中的政經體制和武裝力量的高壓維穩……影片中展現的「流浪地球計劃」的前世今生,那種「人類命運共同體」 敘事的建構,處處散發著托洛茨基所言的「官僚集團的波拿巴主義國家哲學」

  7. 死了也要继续打工,还是不好看,尤其是中国绝对正确,我真的服了,绝对正确就不要开放啊,中国的方案是永远正确的,还有一点,别以为电影里面的手机通知铃声不停的换,随时随地各种语言串场就表明你很国际化,很普世化,你还是中国那一套,不是好莱坞

  8. 现代的键政很有壁垒主义的味道。选择阵营,选择领主,然后吃下bundle所有的agenda。像审服贸那样逐条审议?多么美好的想法,可惜有点孤独。
    像球2这样的,选材风格我很欣赏,程度远远胜过市场上的电影。是,计划对某些人来说是可笑的——直到发现优秀的民主也需要计划。

  9. 这个剧照不错,乍一看像是要拧断脖子。

  10. 其实看完流一领教了导演煽情功力,二就避之不及了。大家对科幻有兴趣的不妨看下原著,阴冷但好看

  11. 总体讲的还行,不过细节上我还是唱唱反调:本人有幸参与部分设定细节的研讨,正好也能从未采用的部分讲讲。大使我觉得不算特别大的问题,好莱坞大片亦常有人类危机临头,美国五星上将豪迈演讲,战机划破长空美国大兵拯救世界之桥段。
    另外关于“危机之不可视”,这并不是缺点,反倒是流量地球引出情节矛盾的药引子——诸如“独立日”之类大片,敌人往往目标明确,不怀好意的外星人大军压境妄图征服地球,全人类联合起来是自然而然的逻辑。但流浪地球不是,流浪地球的太阳氦闪危机是看不见的,而且它不是诸如邪恶外星人之类的具体敌人,而是一个自然现象带来的危机。
    而这种自然危机我认为是设计的很好的,毕竟如果要毁灭地球的是灭霸或是其他好莱坞常用的“邪恶类人型生物”,这个片的重点就不是人类互斗而是对付外星人了,而如果危机的引子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看不见”和“不可知”自然让人类没法有效且同仇敌忾的团结起来,这是诸如“数字生命派”和“流浪派”发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毕竟推球成功率多少谁也不知道,不如变成数字生命去赛博永生,这故事的矛盾点不就来了。
    另外指出一个事实错误:北京根服务器是被刘德华上传的数字生命最后连上的,这里我特别喜欢——“流浪地球”计划成功的关键因素竟然是他们的反对派“数字生命派”做成的,Moss也因为刘德华的数字生命上传产生了变动,这种矛盾交织的点我认为算是点睛之笔,恕我直言把影片里最核心的探讨点归纳为“中国政府”意志云云,有点为政治批判而政治批判了,莫名其妙了。
    另外UEG不是中国政府,他是联合政府,这种全球视角以及附带的地缘政治矛盾是很写实的,每个政治实体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产生了割裂,产生了反叛军,才有了炸轨道电梯的第一幕,这种复杂度我觉得挺可以的,比起危机一来全人类就瞬间团结来要来的写实,也比美军独立大战外星人要来的更国际主义一点,毕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五个呢。。。
    至于集体主义,这个我觉得要看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了,类似天地大冲撞(彗星撞地球)里也有为了全人类而用核弹与陨石同归于尽的宇航员群体,我觉得集体主义并不算是中国特色,自我选择牺牲少数人,拯救全人类在很多灾难片都有体现,单独挑出来批判,多少有些偏颇。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的价值观是比较普世的,不能因为他火了就认为这部作品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的,这个本质上和那些样板戏还是存在区别的

  12. 全文读下来没什么大问题,木卫二这种专业影评人批评硬科幻和超英电影理所当然,而主流观众则更热衷电影传递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大国崛起现象。这两者显然不对付。不过对于双方来说,有句话显然都很适用,即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3. 這篇文的水平能成為端傳媒的約稿人…真不知道是端傳媒水平變低了,還是木衛二水平變低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在國家危難時期從來都是矛盾的…在新冠時期,新西蘭,澳洲,新加坡,偏向集體主義的國家(除了內地),都能得到較好的結果。這才是流浪地球2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14. 评新编科幻剧《流浪地球》……

  15. 看得一知半解的还来写影评,真的不怕丢人吗?还终极赌气,都没有看到时间差,所谓的大吏早就知道是量子计算机在搞鬼。喜欢带偏见看电影,政治语言一套一套的,主旋律、样板戏、大国风范,只会用这几个术语去解读真的很low,先入为主,看到一点宣传内容就高潮,就定位全篇为主旋律,爱国。很多你所谓不清楚为什么的背景都在第一部交代过,没有必要继续解释。流浪地球打动人的不是什么酷炫的特效、无人机和基建,更不是什么科幻版愚公移山,而是真诚地讲了几个故事。故事的内核是人类需要相互理解一起合作来面对灾难,以及灾难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友情、爱情和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