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顯示:「支持同婚的比例達64.3%,只有24.9%表示反對,而且4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81.3%表示支持,60歲以上的高齡者也有51.4%支持同婚」。
你猜得出來這是哪一個國家在哪一個時間點做出的電話民調嗎?是日本《共同通信社》上週(2/11-2/13)緊急實施全國電話民調的結果。同一份民調也顯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支持率只有33.6%,面對岸田文雄在國會回應同性婚姻話題的失言風波,有57.7%受訪者認為其發言內容並不適當。
這麼看來,日本社會支持同婚的比例很高啊?對比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的民調,台灣在開放同婚之前的2018年只有37.4%的民衆支持同婚,開放同婚3年後2022年最新民調支持率來到60.9%,日本最新民調對同婚的支持率都比台灣來得高。
這一切都要從兩週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國會質詢以及《每日新聞》的獨家新聞說起。
「開放同婚會改變社會價值觀」
本月1號,立憲民主黨衆議員西村智奈美在衆議院預算委員會質詢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時問到,日本即將在今年舉辦G7高峰會,然而,在G7國家當中只有日本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任何一部能保障同志權益的法律,為什麼自民黨在兩年前會擋下朝野跨黨派代表統整出來的草案?
西村智奈美在一連串的質詢過程中,也不斷詢問岸田文雄對於選擇性夫妻別姓(注一)、同婚法制化的看法,甚至嗆岸田文雄不如普丁或川普,因為他們兩位至少有種明言自己反對同婚,但岸田文雄卻一直在迴避問題,希望岸田文雄明確講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打算等到什麼時候才要規劃。岸田文雄就在接下來的回應中說道(當天議會直播的影片,2:42:01 - 2:43:32 是岸田文雄回應西村智奈美關於選擇性夫妻別姓及同婚法制化的提問。):
「現在議員所說的議題,這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家族觀及想法有關,如果要符合這些想法改變制度,日本國民所有事情都會因此牽涉其中,社會就會改變,也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意思是,對於所有的國民來說,家族觀或是價值觀,甚至社會也會因此改變,會有這樣的問題。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徹底思考過整體社會的氛圍,還有整體的狀況再進行判斷很重要。這種和價值觀,還有心理層面有關的問題,我認為有必要顧慮到現在講到的部分。」
就是岸田文雄「如果要符合這些想法改變制度...家族觀或是價值觀,甚至社會也會因此改變」這句回答,不只讓同志社群或是致力推動選擇性夫妻別姓的民衆倍感失望,網路上也有支持這些議題的民衆反問:「社會一直在改變,也早就改變了啊?」、「難道我們的首相不想要改變這個社會嗎?」、「所以首相上個月才在施政演說上說,要打造一個『尊重多元的社會』、『有包容性的經濟社會』這都是講假的嗎?」
在非正式採訪時提油救火的首相秘書官
眼見岸田文雄的「社會會因此改變」失言風波越滾越大,岸田文雄的首相秘書官荒井勝喜在2月3號晚間接受各家記者們非正式、不得對外發表「off the record」的採訪,希望能滅火,卻反倒幫了倒忙。
「off the record」日文簡稱「オフレコ」,也就是英文「off the record」(オフ・ザ・レコード)的縮寫,意指在非正式場合、內容不對外公開的前提下,接受媒體採訪的形式。但這種非正式記者會的「off the record」就代表媒體一定不能對外報導嗎?這倒不一定。不論如何,公開「off the record」的內容都是一個相對敏感的議題。
非正式採訪中大失言
荒井勝喜當天接受「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採訪時表示,岸田文雄當天發言的意思是,如果日本開放同婚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社會會因此改變,他還加碼補充道,這種影響是負面的,秘書官室的大家都反對開放同婚,甚至連旁邊住著同志都有點反感,一旦日本承認同婚,一定會有很多人選擇離開日本。
由於這段歧視性發言的問題實在太嚴重,而且又是首相心腹解釋首相的發言時脫口而出的話,當時人在現場的《每日新聞》記者立刻聯繫總公司的編輯室。經過《每日新聞》內部的判斷後,認為不論荒井勝喜個人是否認同同婚,上述這段發言已經是針對同志社群的歧視,而且又是在政權核心擔任要職、負責規劃政策的首相秘書官,問題非同小可,而決定實名報導這段發言。
不過,這麼做也就代表《每日新聞》「毀約」,沒有遵守事前說好的「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約定。所以,《每日新聞》在電子版發稿前,有事先知會荒井勝喜一聲,便在當天晚上10點57分發出快訊。荒井勝喜也緊急在當晚深夜再度召集各家媒體,接受第二次採訪。第二次受訪就是可以全程錄影錄音、實名報導的公開採訪(on the record)。
第二次公開採訪依舊避重就輕
在當天第二次的採訪中,荒井勝喜表示,他很抱歉稍早的發言造成大衆誤解,稍早的發言都是他個人的意見,而不是作為首相秘書官的意見,希望能撤回他個人對於同婚的看法。他也提到,岸田政權希望能打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縮短社會分化問題的社會。
整個過程中,荒井勝喜並沒有明確講出他是哪些句子要撤回,只有當記者們每問一句,他就回答一句「那一句也要撤回」。在記者們的追問下,他也多次談到自己並不是一個會做出歧視發言的人,也對造成首相岸田文雄的困擾感到抱歉。
第二次採訪的完整對話內容,也出現在隔天晚上的《每日新聞》電子版上。
事前說好不能對外發表的內容可以報導嗎?
《每日新聞》4號晚間的報導解釋道,日本過去就曾多次發生過,政府高官在「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採訪中失言,或是發言內容茲事體大,而被媒體報導出來的事件。例如:2002年時任官房長官的福田康夫談到要修改「非核三原則」防衛政策(注二);2009年時任官房副長官的漆間巖說,自民黨議員不會因為西松建設弊案被搜查;2011年時任經濟產業大臣的鉢呂吉雄在視察完福島第一核電廠後,在議員宿舍前和記者們說「會沾到輻射喔」;2011年沖繩防衛局長田中聰用性暴力來比喻美軍普天間機場移到名護市邊野古問題,反問媒體會有人在侵犯他人之前預告「我要侵犯妳囉」嗎?
2002年,日本《共同通信社》在福田康夫「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發言被報導出來後,曾在第三方組織「報導與讀者」委員會上討論過「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問題。當時委員之一的評論員內橋克人認為,各大媒體應該要減少仰賴「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採訪方式,如果是會牽動國民、國家、社會的重大議題,就不應該採行「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如果非得要採用「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的形式,就得要告訴讀者為什麼一定得這麼做。
實際上,根據《每日新聞》本次一連串的報導,首相秘書官在平日接受「off the record」非正式採訪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每次都有10名左右來自各大媒體的記者參與。這代表日本的主流媒體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相當仰賴「非正式採訪、不得對外報導」來取得政府內部的資訊,而且這些資訊都是不對外公開的。
《每日新聞》接著在16號的新聞補充道,這次荒井勝喜的非正式採訪,是可以使用「首相周圍的人說⋯⋯」作為主詞的非正式採訪。但考慮到2002年福田康夫的事件就曾發生過,媒體先以「政府首腦」為主詞報導後才改成實名報導而引發討論,《每日新聞》認為,媒體如果只是為了遵守匿名報導的約定而匿名報導,這麼做反而會降低讀者對於媒體的信賴。
當事人發言時的情境也很重要
在神奈川大學教授媒體論的獨立記者江川紹子指出,討論《每日新聞》公開非正式採訪內容是不是胡亂爆料的「欺騙」行為之前,除了發言內容的嚴重性外,當事人發言時的情境也很重要。荒井勝喜本次受訪,就是要澄清岸田文雄的發言內容,採訪場所也是在首相官邸,還是一個幾乎是例行公事的非正式採訪,代表這次採訪已經是首相官邸對外發言的宣傳活動,而不是單獨針對荒井勝喜詢問他個人的意見。
再加上荒井勝喜的身份是首相秘書官,是首相的文膽,是負責替首相準備國會演說稿或答辯稿的人。在這個職位的人說出缺乏人權意識的言論,從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角度來看,就已經具備報導的價值。
《讀賣》批評《每日》影響到民衆知的權利
另一方面,在《每日新聞》率先公布荒井勝喜在非正式採訪的發言內容後,也帶動了新聞倫理的討論。
《讀賣新聞》調查研究本部主任研究員舟槻格致便在《讀賣新聞》的網站上指出,記者必須要找出公開採訪與非正式採訪之間的平衡點——即便是非正式採訪內容,如果認為是相當重要的資訊,也可以詢問受訪者是否能接受在不公布全名的情況下,以「某某政黨幹部」、「前內閣成員」等頭銜作為匿名來源進行報導,也許就能讓對方卸下心防。
舟槻格致擔心,這一次《每日新聞》打破了非正式採訪的約定,雖然讓民衆取得了原本不會知道的資訊,但長期來看,如果因為這次事件破壞了記者和受訪者之間的信賴關係,未來受訪者們在非正式採訪也不願透露太多資訊,到最後受害的反而是民衆「知的權利」。
《每日新聞》則回應道,媒體與其擔心政府會因為有某一家媒體沒有遵守非正式採訪的約定,就拒絕所有媒體的非正式採訪,而選擇迎合政權,不如說政府今後會只挑選對自己友善的媒體接受採訪。
非正式採訪有兩種
《每日新聞》體系出身的媒體人潟永秀一郎則在《每日》系統的廣播電台RKB解釋道,政治線新聞的「off the record」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在小房間裏面,只有一家媒體私底下訪問政治人物檯面下的布局的「完全 off the record」(完オフ);一種則像這次一樣,雖然不能錄音、錄影,也不能實名報導,但一次聚集各家媒體接受訪問。後者雖然也是不能實名報導的「off the record」,但可以使用「首相側近」或是「政府相關人員」作為主詞報導,所以這次《每日新聞》打破的「約定」,其實是實名寫出是哪一位首相秘書官講出這些話的部分。
潟永秀一郎認為,當天聚集在現場約有10名各大媒體的記者,如果當時在場的記者聽到這些發言,卻沒有任何一家敢報導,最後這個消息留到隔週被週刊報爆料,才真的是新聞界的問題。
創辦非營利團體Dialogue for People的攝影記者安田菜津紀也認為,這次荒井勝喜的失言問題就和《沖繩新報》在2011年報導沖繩防衛局長用性暴力比喻不會公開提交邊野古基地環境影響評價書的時間點一樣,如果媒體因為是「off the record」就對官員歧視性言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而會讓民衆失去對媒體的信賴。
首相和前秘書官的發言問題出在哪?
相較於岸田文雄在國會上的發言,荒井勝喜接受採訪時的發言內容問題更嚴重。
即便是不對外公開的非正式採訪,荒井勝喜在衆人面前不假思索舉出「旁邊住著(同志)就討厭」、「看到(同志)也討厭」的例子,還不斷強調自己尊重人權、沒有歧視他人的意思,沒有意識到自己發言內容有問題。當晚第二次記者會是為了「不小心說出會造成大家誤解我歧視別人的話」而撤回稍早發言。顯然他並沒有真正意識到他說的話就是一種歧視,也沒有真正向應該要道歉的對象道歉,而是說造成岸田文雄的困擾很抱歉。
不願接受指正,公然做出毫無根據的發言
不僅如此,荒井勝喜當天接受「off the record」時的發言方式,完全不是以個人意見進行闡述,甚至把整個秘書處的人拖下水,說出「秘書官室所有人都反對」這種話。即便記者接著告訴荒井勝喜,現在民調顯示年輕族群支持同婚的比例越來越高,荒井勝喜接著以一種「年輕人不懂事」的態度說:「難道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知道會有什麼影響嗎?一旦引進同婚,社會就會改變,會有一定比例的反對派因此說要拋棄國家、不想在待在這個國家」。
後面這句「一旦開放同志可以結婚,就會有反同民衆選擇離開日本」毫無任何根據,完全是荒井勝喜個人的想像。會因為是否開放同婚,被迫選擇離開家園的人,應該是無法在自己的國家和愛人結婚的同志。長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和伴侶生活點滴的推特博主Kan就說,自己就是因為日本沒有開放同婚,所以前年才不得不離開從小生活到大的日本,飛去英國和當時的男友Tom在英國結婚、生活。他說:「雖然是我自己選擇要在英國生活的,但這不完全是我個人的想法,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
人權議題不能採用多數決
另外重要的一點,人權是普世價值,如果執政黨認同同志議題是人權議題,就不應該採用多數暴力的多數決,以時期尚早或是以「反對派佔多數」為由,無限期推拖法案議程。不管是人數上、或是在社經地位上相對弱勢的少數族群,人權問題不能等到主流社群都「理解」了,才能「尊重」或守護少數族群的人權。
岸田文雄在國會答辯上的發言,就是以「整體社會的氛圍」為由,因為「會影響到所有國民」、「社會會改變」、會造成民衆「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所以無限期擱置了選擇性夫妻別姓與同婚法制化。
更何況,日本社會早已有所變化。在文章開頭《共同通信社》上週公佈的最新民調之前,近年民調都顯示,日本社會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早已過半數。
早有民調顯示過半數民意支持同婚
根據廣島修道大學河口和也研究室的全國抽樣調查,2015年日本全國有過半數(51.2%)民衆支持同婚、41.3%反對,才過不到5年,2019年已有64.8%民衆支持同婚,反對派已經降到30.0%。如果對照不同年齡層的支持率的話,40到59歲區間支持率成長幅度最大(從55.1%到74.0%,多了將近19個百分比);20到39歲的支持率一直都是最高的,2019年的調查39歲以下年輕族群有81%都支持同婚。
《朝日新聞》2021年的電話民調也顯示,65%的日本民衆都支持同婚法制化,就連自民黨支持者也有57%支持同婚,只有32%的自民黨支持者反對同婚。《NHK》2021年的電話民調也有57%支持同婚,37%反對。
所以,自民黨一直主張民衆反對同婚法制化,是為了服務那三成的選票嗎?還是因為圍繞在政權周邊的政治人物及官員們都反對,又聽不見大衆的聲音,誤將自己的想法當作是大衆的看法,所以認為所有人的看法都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岸田文雄在2021年再度競選自民黨黨魁時曾主張,自己會傾聽民意,改變民意傳不進自民黨內的狀況。
不論民調結果為何,還是要再次強調,人權問題不能採用多數決,不能等到人數上或是社經地位上佔優勢的群體都「認同」或「理解」了在人數或是社經地位上相對弱勢的民衆的權益,才守護到少數群體的人權。
問題是否出在自民黨身上?
事實上,岸田文雄2月1號在國會上說開放同婚或是選擇性夫妻別姓「社會就會因此改變」,這段內容並不是法務省事前準備給岸田文雄的答辯文稿,而是岸田文雄當場即興加上去的。再加上荒井勝喜說「秘書官室所有人都反對」,這是否代表著,岸田文雄和他周邊的人真的都是這麼想的?所以荒井勝喜才會在非公開的記者採訪上很自然地說出這些話?
2021年被擋下的「理解增進」法案
日本同運團體與性別友善議員們,原本希望能借由2020東京奧運的機會,以 《奧運憲章》明文禁止包括性傾向在內的任何歧視為由,要求日本政府立法禁止各種基於性與性別的歧視。當時不只獲得在野黨團的支持,第二次安倍政權期間曾任自民黨政調會長與防衛大臣的稻田朋美積極居中協調,成了整合出跨黨派《同志法案》的重要推手。
當時稻田朋美為了找出朝野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提議以《憲法》第14條保障的法律(注三)下的平等為基礎,在《同志法案》的敘述中加入「在了解到不得以性別認同為由進行歧視的基礎下」,並以這句話作為籌碼,希望在野勢力可以妥協法案名稱,將法案名稱從「禁止歧視法案」換成自民黨要求的「理解增進法案」,才終於完成這部跨黨派支持的《同志法案》。
然而,這部朝野跨黨派共同起草的法案,最後仍因自民黨內部無法接受明文寫到「不允許歧視」,沒有通過自民黨內程序,而無法如期在去年國會議期上提出。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朝野雙方對於立法目的的想像有本質上的不同。
禁止歧視 vs. 理解增進
日本同運團體與以立憲民主黨(前身為日本民進黨)為首的在野勢力,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兩度提出消除歧視同志法案。對於在野勢力來說,《同志法案》的目的是要消除歧視,所以一定要明文寫到禁止基於性傾向的歧視。
然而,自民黨內部希望的法案是「提升大衆對於同志族群的認識」。自民黨的論點是,只要多花一點時間,讓大衆能夠理解同志,就不會有歧視的問題。自民黨內部主張,因為很難界定什麼樣的情況叫做歧視,如果制定了反歧視法,未來在執行上會有很多的困難,所以堅決反對將「禁止歧視同志」寫進法條中。甚至有人主張,法律一旦「禁止歧視」行為,就會阻礙到「寬容社會」的發展。
這個論點有很大的問題,言論自由並不是說什麼都可以,而是得在建立在尊重他人、禁止歧視或仇恨言論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彼此都有言論自由的空間,進而發展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社會。況且日本在2016年通過的《消除身心障礙者歧視法》(障害者差別解消法)與2019年上路的《愛努施策推進法》(アイヌ施策推進法),都明文禁止歧視當事人。日本的《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在1997年修法時,明文禁止在職場上針對女性的各種歧視。目前日本各地的自治條例,截至今年1月24日至少有63個地方行政區劃(地方自治體)制定了禁止基於性別認同或性傾向的歧視。這都顯示,法律明文禁止各種形式的歧視行為,在執行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換掉荒井勝喜事情並未結束
這一次不論是岸田文雄在議會上的發言,或是時任首相秘書官荒井勝喜的發言,都反映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增進」同志族群的應該是自民黨內部,日本社會需要的是反歧視法案,才能有效遏止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在毫無自知之明的情況下散播歧視性言論。
事實上,在岸田文雄上任之後,圍繞在政權與自民黨周圍關於性別議題的爭議並不少。
岸田文雄在去年內閣改組時,任命杉田水脈擔任總務政務官時,就已經引發日本同志社群強烈反彈——杉田水脈被提拔為總務政務官之前,就曾多次因為在性別還有少數民族議題上的失言引發爭議,雖然岸田文雄最終在去年底換掉杉田水脈,但岸田文雄完全沒有對外解釋原因為何。
此外,以日本神道教為中心的政治團體神道政治聯盟,去年6月在不少自民黨議員都有參與的神道政治聯盟國會議員懇談會上,發送印有各種對同志族群有所偏見和歧視內容的冊子給與會議員,引發日本同志社群的抗議。當時同志社群募集到5萬多筆線上連署,要求自民黨公開否定冊子中的內容,但神道政治連盟與自民黨至今仍未就這本冊子對外作出解釋。
也因此,即便岸田文雄已在第一時間宣布撤換荒井勝喜,或是在17號就荒井勝喜的失言當面向同志團體道歉,並宣布負責女性活躍政策的首相輔佐官森雅子新增「理解增進同志」業務,圍繞在岸田文雄及自民黨關於同志議題的爭議,並不會因此結束。
根據《每日新聞》這週末(2/18-19)實施的最新民意調查,有65%的民衆都認為,這一連串事件下來日本並沒有守護到性少數者的人權,只有15%的民衆認為有。
《同志法案》趕在5月前通過有難度
總而言之,這部達成朝野代表認同的《同志法案》,這2年來就因為自民黨方面問題,遲遲無法送進議會裡。這次岸田文雄2月1號在議會上的發言,也和立憲民主黨議員西村智奈美質詢岸田文雄,當年她和稻田朋美跨黨派合作提出的《同志法案》什麼時候才能送進議會有關。
這次因為荒井勝喜失言問題,也讓兩年前被擋下的《同志法案》再次浮上台面。和自民黨共組執政聯盟的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便呼籲,應該要藉這個機會,趕在今年5月G7工業國在廣島開會前通過《同志法案》展現決心。
然而,自民黨內部在這兩年來除了換了一個黨魁外,並沒有太大變化。雖然現任的自民黨政調會長萩生田光一2月8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意修正《同志法案》內文讓法案及早通過,但岸田文雄2月15號在議會上已明確表示,他沒有辦法確定政府什麼時候才能就同婚法制化與選擇性夫妻別姓議題做出結論。照目前的局勢看來,想要讓《同志法案》趕在5月G7高峰會前通過,可能有難度。
註釋:
一、選擇性夫妻別姓:根據日本《民法》第 750 條的規定,夫妻雙方結婚後必須得改為相同的姓氏,稱為「夫妻同姓」。「夫妻同姓」的反義詞「夫妻別姓」,指的就是夫妻婚後不需要改成相同姓氏,通常用於希望能推動修法,讓夫妻雙方婚後能維持原本姓氏的運動。「選擇性夫妻別姓」就是推廣「夫妻別姓」運動的其中一派——「選擇性夫妻別姓」希望透過修法,讓民衆在結婚時可以自行選擇婚後是要兩人同姓,或是各自保有婚前的姓氏。
二、非核三原則為 1967 年時任內閣總理大臣的佐藤榮作表明的核武政策,意即「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
三、日本《憲法》第 14 條:所有國民,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不因人種、信仰、性別、社會身分或門第,而在政治、經濟、社會關係上設有差別。(すべて國民は、法の下に平等であつて、人種、信條、性別、社會的身分又は門地により、政治的、経済的又は社會的関系において、差別されない。)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