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灌籃高手》老粉心聲:對「未完成」等待26年,結果痴心錯付?

這些明明值得再創作與討論的內容,竟被一片唱好聲淹沒,而眼前這26年後的香港,又好像突然回到只會歡呼、不懂思考的時代。

香港《THE FIRST SLAM DUNK》電影上映期間,商場開設限定店宣傳,年輕人在店內的巨型海報前拍照。

香港《THE FIRST SLAM DUNK》電影上映期間,商場開設限定店宣傳,年輕人在店內的巨型海報前拍照。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袁兆昌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3-01-30

#The First Slam Dunk#井上雄彥

至今我還沒有忘記讀到《SLAM DUNK》「第1部完」的激動⋯⋯容我更直接地表達,當時剛升上高中,這部漫畫這樣中止,讓我第一次從閱讀經驗中認識到「憤怒」是什麼。而今日,許多讀者好像都為《THE FIRST SLAM DUNK》吹奏「要看」、「必看」、「流淚」、「切勿劇透」、「只有井上才可超越井上」之類的「影評」,讓我訝異的其實是一群人還未消化「《SLAM DUNK》終於有動畫改編得最圓滿的版本」這回事。這股積累二十多年的鬱悶,在社交媒體幾乎一律以正向情緒來回應。

誠然,電影的確照顧一大群不認識《SLAM DUNK》的陌生觀眾,為大家帶來類型漫畫史無前例的精緻再現:場景比例與人物動態完美無瑕,既滿足了新觀眾,也餵飽了許多飢餓二十多年的老讀者。井上雄彥《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五千字」專訪最近也瘋傳,他花了大篇幅來講解漫畫到電影的改編過程,一般讀者看來,這確是一次真情剖白;但在漫畫老粉如筆者看來,細述電影改編之由來,卻似是仍然無法挽救這部「未完成」的作品,反令人更感到作者是在粉飾作品的不完整。

在許多人眼中,一項容許球員把皮球灌進籃框的運動,或許僅是一項十人追逐皮球的遊戲,人們未必知道這場遊戲的影響力在哪,更可能為近月在香港掀起的如此熱潮摸不著頭腦:香港尖東某商廈外牆大型電子屏幕上,電影廣告閃現的五個漫畫人物到底是投射出怎樣的文化簡史與底蘊,而廣告那一度在維港海面反映的動漫倒影,到底在說著怎樣的故事?正如近月在香港島,每當貼有五個球員畫像的紅色電車叮叮駛過,總有人駐足打卡,但也有人不以為然;各大媒體刊登的電影廣告、大小影迷觀映電影前後的打卡中,也同樣未能有人立即解釋出,由電影《THE FIRST SLAM DUNK》在香港近期帶出的熱潮現象之由來。

在我看來,《THE FIRST SLAM DUNK》這部電影理應可重新帶起關於1990年代香港次文化現象的討論,但正如香港次文化圈消費者一直習慣的狀況那樣:大家工作真的太忙碌,抑或真的不擅長討論自己身處怎麼樣的文化現象裡,難免停留在「消費」層次。《THE FIRST SLAM DUNK》作為文化現象,於香港一代人有多重要,其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因此本文在討論電影好壞之前,不得不從香港的1990年代說起,那個Discman(隨身聽)盛行、和記推出天地綫(黎明代言的限定區域收發信號的廉價手機品牌)、好景樓上之「四仔冇格仔」(以售賣盜版與色情光碟知名的旺角好景商業中心;四仔冇格仔指無馬賽克的色情光碟)、版權意識尚停在蠻荒⋯⋯的年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