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九合一選舉台灣深度

反正再等兩年就好?遲到的公民權,不被信任的台灣青年世代

「不斷把孩子幼體化,那他們就永遠不會長大。」

2022年10月25日,台北,「18歲公民權」路口街講。

2022年10月25日,台北,「18歲公民權」路口街講。攝:唐佐欣/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王怡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11-22

#18歲公民權#2022台灣地方選舉

【編者按】11月26日將登場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同日合併有18歲公民權修憲案,18歲公民權,是將選舉權門檻從20歲下修至18歲,讓18歲以上的公民可以投票給候選人,亦可參與修憲複決;如通過,台灣將新增約41萬餘人的青年選民。

然而,要通過本次修憲公投需要獲得高達962萬張同意票,遠比2020年總統大選在74.9%的投票率下,蔡英文獲得史上最高的817萬票還要高。除了高門檻,社會對18歲的公民權態度不一,「大人」認為青年不成熟、青年則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端傳媒將以三篇系列報導,分別就學生、教師與倡議團體的角色,與讀者一同認識,「這遲到的兩年」如何影響台灣民主的未來?

2015年,張育萌還在就讀高中三年級,那天中午,擺放在教室裏的電視螢幕上不像往常播著NBA賽事,同學將頻道轉到公視,收看立法院修憲委員會討論18歲公民權案。那年,18歲公民權已具社會高度共識,朝野也未有太多反對意見,不過,國民黨當時另想將「不在籍投票」一併納入修憲,歷經13小時的協商後,最終18歲公民權與其他修憲案一起胎死腹中。

原先張育萌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心想「會過吧」,不料最終卻以破局收場。

之後,有些學生跑到立院外頭,貼上「歷史罪人」布條表達不滿。原先談不上特別關注公民權的張育萌,卻因為該案未通過轉而積極投入,進而成為倡議18歲公民權的主要參與者,2018年,他還創立了由學生組成的倡議組織「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下稱青民協),為學生權益發聲。

時間來到距離選舉倒數一週,一群沒有投票權的年輕學生聚集在立法院外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