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戲內戲外的菲律賓跨代歷史招魂:專訪《五月之祭》導演邁克迪里安

馬可斯家族回歸,但七十五歲的迪里安不打算move on。

1976年,菲律賓名導邁克·迪里安(Mike De Leon)  。

1976年,菲律賓名導邁克·迪里安(Mike De Leon) 。圖:受訪者提供

特約撰稿人 周澄

刊登於 2022-09-18

#菲律賓政治#菲律賓電影#小馬可斯#馬可斯#政治#菲律賓

【編者按】菲律賓名導邁克·迪里安(Mike De Leon,又譯邁克·列昂)於 1976 年面世的首部長片《五月之祭》(The Rites of May)修復版今年先後於康城影展及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他當年憑此片榮膺亞洲影展(後易名亞太影展)最佳導演。迪里安其他已修復電影將在未來一兩年於歐美各地重映及發行影碟,端傳媒專訪了迪里安,回顧他四十多年來的重要作品,並分享他早前在康城放映前夕的公開聲明背後的思考,以及如何看待馬可斯家族回歸政壇的影響。

「恐怖如今有了更險惡的意涵……菲律賓政治的怪物在地府洞穴苦候多時終於重返人間,再度剽掠、蹂躪我的國家。」在今年五月中《五月之祭》(The Rites of May)修復版於康城公映前夕——亦即小馬可斯於本屆菲律賓大選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後——邁克迪里安(Mike De Leon)透過其法國發行商 Carlotta Films 發出的公開聲明如此寫道。「我很榮幸我的電影得以參與這偉大的電影節,然而今天我以身為菲律賓人深感受辱。」

聲明並憶述《五月之祭》在 1979 年海外放映期間遇上的審查風波:當時才剛 30 歲的迪里安在美國洛杉磯一場映後問答環節上嘲諷執政者馬可斯夫婦資助電影業實為搞政治宣傳,後被大使館舉報而出國受阻。當時馬可斯實施的戒嚴令正全面監控異見,迪里安的父親出動家族關係介入,他本人被迫跟政府審查處道歉才得以了事。

此聲明並不是迪里安頭一回直陳本國政治。在 2018 年,他在蟄伏十八年後拍攝的長片《Citizen Jake》(《公民傑克》),講述一個年輕記者如何面對馬可斯家族的政壇回歸、父親的朋黨利益牽扯和假新聞的泛濫;翌年,他再在中期選舉前夕發布了一條五分鐘長的短片《Kangkungan》並親自旁述,力斥時任總統杜特地濫殺平民、打壓異己、扶持馬可斯家族重振政治勢力,在南海爭議上出賣國家主權,呼告國民慎重投票。

《五月之祭》劇照。
《五月之祭》劇照。圖:受訪者提供

《五月之祭》,橫跨逾四十年的歷史招魂

今年已屆 75 之齡的迪里安出身演藝世家,大學留學德國修讀藝術史,回國後開始創作並拍攝短片,曾為菲律賓名導里諾·布洛卡(Lino Brocka)的 1975 年經典作品《馬尼拉:在霓虹燈的魔爪下》(Manila in the Claws of Light,台譯《黑暗魔爪》)擔任攝影師;翌年拍攝長片處女作《五月之祭》,即在亞洲影展(即亞太影展之前身)榮膺最佳導演。早前他在接受訪問曾說,電影當時是受到歐洲經典電影如安東尼奧尼《春光乍洩》(Blow Up,台譯《春光乍現》)、《血光鬼影奪命刀》(Don’t Look Now,台譯《威尼斯痴魂》)以至小泉八雲的日本怪談所影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