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工業與資本:K-pop偶像是如何被「非人化」的?

對於南韓的「八十八萬韓元世代」,K-pop偶像們是崇拜的對象,是遙不可及的明星,但也是明天就能過氣的商品。
韓團Blackpink新曲「Pink Venom」。
國際 韓國 文化現象 音樂

韓團Blackpink在8月19日帶著新曲「Pink Venom」回歸,不消一天,新曲在Youtube上的點擊數已經過億。自2016年出道並爆紅起,Blackpink即使回歸(即推出新曲)次數少之又少,但名牌代言和商演不絕,所以四個成員身價仍是水漲船高,每名成員被估算的資產淨值都過千萬美元。而且,Blackpink的人氣絕不限於韓國本土:新曲打入了多國流行榜,而新專輯單是預售就過一百五十萬。現時最炙手可熱的男團BTS(防彈少年團)在2020年推出的Map of the Soul: 7專輯,全球銷量達六百多萬,能跟許多歐美人氣歌手的銷量比肩(「怪比莉」Billie Eilish的最高銷量專輯賣了六百多萬張;前One Direction成員 Harry Styles的最高銷量約三百多萬)。

自2000年以後,南韓周邊的國家也都紛紛仿效韓國的造星模式,即使實際模仿了多少很難一概而論。香港的ViuTV推出的《全民造星》系列﹑中國的《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和《創造營》,還有台灣的《原子少年》和《菱格世代Dancing Diamond 52》,全部都找到韓國經典選秀節目《Produce 101》的影子:偶像要出道就要有粉絲肯花錢讓他們勝出選秀。香港男團Mirror的團歌《Warrior》﹑《Boss》﹑《All in Once》等均由作曲家Val Del Prete及韓國音樂人Hwan Yang作曲,二人也為韓團如Twice﹑GFRIEND和aespa等作過曲。而現在在中國和香港都很流行的,粉絲為偶像買廣告板,製作和派發精品等應援文化,更加是由90年代末由韓國一代團體開始帶起的風潮。

一直以來,許多學者和記者都在爭相定義「K-pop模式」--究竟韓國流行音樂的崛起,是要歸因於音樂類型(沿用黑人R&B等音樂類型)﹑粉絲應援文化﹑選秀和練習生制度,還是跨國的製作模式?雖然「偶像藝人」或「愛豆」的名號初起源於日本,但將製造偶像公式化,並且將這條公式外銷到其他東亞地區的,還是九十年代末以後的南韓。這條公式將一些南韓少年少女捧成了身家千萬的國際明星,但也受到了不少詬病:對於偶像外型不合理的要求﹑極長的工作時間﹑厚重「人設」令藝人不能表現自我﹑未成年少男少女賣弄性感等等。《紐約客》在2012年一篇著名報道中,將SM的天團少女時代形容為「factory girls」--流水線下高度同質化的產品。這種高度同質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演藝人員的非人化:即使娛樂工業裡存在著明顯的剝削,演藝人員過勞﹑出現心理問題也很常見,但這些爭議,似乎都沒能改變行業規則。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21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作者对待粉丝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看起来是真的没有追过星。只评价行业的畸形,爱豆的痛苦,却忽视粉丝的感受,有失公允

  2. 還有作者提到"也是因為踏上舞台,過最少表面光鮮亮麗的生活,是走不了高壓﹑高競爭的學術路線的韓國青年的一個另類選擇。"
    多數了解韓國演藝圈的人都應該知道,在韓國,偶像和演藝圈的高壓跟競爭,跟一般企業比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偶像裡面不乏高學歷的,因為喜歡唱歌跳舞表演而選擇這條路的人不在少數,是否多數人是因社會競爭激烈轉而走演藝,"另類選擇"這點值得討論,作者似乎有點妄下定論。
    "也許對於偶像工業,我們都要問自己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支持努力的藝人,但不支持他們所在的,充滿了剝削的行業?" 其實粉絲們都在狂罵那些偶像的公司,血汗剝削藝人,但資本主義社會裡要怎麼制裁權力者還真是困難。
    正如我們無法支持iphone又同時抵制製造iphone的血汗工廠?!

  3. 其實嚴格說起來,以前的偶像被包裝的一樣嚴重。現在的偶像雖然會有人設,但因為資訊發達,在圈子裡的粉絲大部分都很瞭解產業的現況,知道人設是公司給的,而偶像明星也能透過各種管道呈現自己不同於人設的一面(當然繼續維持的也有)。
    以前偶像怎麼可能上綜藝搞笑扮醜,現在到處都是。

  4. 浦項鋼鐵怎麼可能被美國持有?這就好像說中鋼被美國持有一樣!查了後發現,應該是作者誤解浦項曾經跟美國合資成立一間公司,後來該公司被美國收購。但母公司浦項鋼鐵還是韓國百分之百持有,今年3月才轉型成立控股公司。

  5. 男偶像可以卖腐但是不能真的出柜。可以在综艺里表现得超会谈情但是不能公开恋人。女偶像要超级可爱但是要表现得对自己的美貌一无所知,要超级苗条但是要说自己完全不减肥。人设可以是千金大小姐但是要非常可亲喜好品味要跟大众一样。

  6. 作者的视角是否过于异性恋霸权了?我观察到Kpop粉圈里是有不少粉丝把爱豆预设为同性恋的,且不仅限于嗑cp的场景

  7. 在已知的情況下加入這個行業,建立起自己的人設,可以說這種「非人化」/ 「商品化」也是出於自願的嗎?
    當然粉絲不合理的期望將一切不合理的要求、自身的期望投射到愛豆身上,也是一種情感剝削,令愛豆受到不合理的壓力。這也是粉絲理應反省的地方。

  8. 在其他篇文章都會認真留長文、表達觀點的我,在這篇評論區只想大叫「原子少年超好看!!」(迷妹上身)
    好吧還是冷靜下來分享一下想法。台灣的選秀/偶像製造產業還不成熟也沒那麼多經費,好處是選手們都很真!不管是比賽過程、選手們彼此相處、接受採訪或私下被拍到,可以看出大家都是本色出演。但壞處就是很多選手談話常遊走在失言邊緣,若被放大檢視是會得罪人的。
    並且台灣已多年沒有很紅的偶像男團,因此很多粉絲也才開始學習當粉絲,加上偶像們也不太會當偶像,導致有一些亂象發生,比如少年們不會拿捏跟粉絲的距離,讓粉絲覺得與少年很親近,少年應該要常回覆私訊等等。

  9. 看起来像是拼贴的本科论文文献综述,还充斥着莫须有的偏见

  10. 明星被「剝削」了什麼?

  11. 卢武铉时期的韩国曾实施”三S”的战略,其中一个S就是sex,就是大力发展男团或女团这种卖弄姿色的流行产业。从现在看来,韩团确实成为了韩国这一年轻国家的文化的一部分,对外彰显着韩国文化的软实力。

  12. 可以看出笔者真的很恨SM

  13. 還好是實習記者,長篇大論討論“人設”“資本”真的很簡中思維hhhhh

  14. 第一天起就是流水线非人体系,哪里存在非人化

  15. 见了三星未果,于是去见了CJ,好巧啊,也是李家的,就像农心辛春浩和乐天辛格浩其实是兄弟
    CJ在娱乐业地位无需赘述

  16. 噢,是第二段

  17. 這作者沒有認真了解過原子少年和dd52的賽制跟參賽者的發展,才會給出第一段那種說法。

  18. 每部韩国车出口才赚56美元?850,000,000*15,000,000=56.67

  19. 跟日本动漫,美国好莱坞一样都只是个娱乐生意,只要有市场就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油管有个韩国女团的纪录片还挺不错的,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应该叫9 muse

  20. 還是寫得不錯的

  21. 好像我的本科课程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