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安倍之死:他的經濟、外交、政治遺產,與日本的未來

無論是否喜歡安倍,若要論之後日本的變與不變,仍須從日本人的角度出發。

2020年3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橫須賀特國防學院畢業典禮。

2020年3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橫須賀特國防學院畢業典禮。攝: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許仁碩

刊登於 2022-07-12

#安倍晉三#評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在助選時遭到槍擊身亡。各界在表達哀悼之意以外,也極為關注此事將如何影響日本政局。然而,在華文世界,許多人以「抗中親台」作為安倍的歷史定位,並以此為主軸討論日本往後的走向。但這就如日本多以「親日」化約李登輝一樣,若僅關注政治人物面向自己方的那一面,往往會忽略了其思想與實踐的多重面向。

無論是否喜歡安倍,若要論之後日本的變與不變,仍須從日本人的角度出發,好好盤點這位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究竟在日本留下了什麼?

「安倍經濟學」:日本人過得更好了嗎?

安倍晋三在2012年重返政權時,記取了首次執政時的教訓,放低了自身在歷史與憲法議題上的聲量,打出「安倍經濟學」的口號,矢言要讓日本脫離長年的通貨緊縮。

日本自1990年代的泡沫經濟崩壞以來,即便已經重整了金融秩序,但消費者已經養成了「節約」的習慣,對物價相當敏感。這導致企業長年不敢調漲商品售價,若成本提高,則以壓低員工薪資,或是以「隱形漲價」,亦即減少商品份量或更改成分來因應。這讓日本的生產與消費都陷入長期停滯,進而影響了企業獲利與勞工薪資。再加上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以及日幣大幅升值打擊出口產業,更是雪上加霜,這成為了2013年「安倍經濟學」備受期待的背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