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輩音樂人山下達郎近期在難得一見的訪談(見註)裡,被提問:是何時決定要製作一張專輯的,是歌曲累積到一定數量的時候?還是先從概念成形?他回答:那個時代(1980年代)一年出一張專輯是常識,其實根本沒有想那麼多,手腳快一點的還能出到一年兩張以上。
提問者是日本的音樂新銳,這段對話反映了音樂工業從三、四十年前到現在的變化:對於「專輯」的認知,以及產業能量的消長。
7月2日晚,第33屆金曲獎於高雄巨蛋舉辦。這是金曲第四次移師高雄,空氣中除了興奮,還有潮濕的水氣,看得出連日高溫和烈陽對每個紅毯上的藝人都是考驗,汗滴透到螢幕這頭,走一段星光,有如大道苦行。

金曲與金音:不同方向的山巔
今年從台語、客語、新人乃至華語獎項,金曲獎幾乎泰半以上都是音樂人自己的創作。即使是華語男歌手、女歌手這些傳統上詞曲精緻分工、唱著闊氣大歌的領域,如今也因產業結構鬆動,而由音樂人掌握了更多主動權,甚至自己嘗試製作。
金曲獎(Golden Melody Awards)時常會被視為中文世界的葛萊美。差別在葛萊美與奧斯卡相同,後面是專業人士組成的學院。而既有「金」字掛帥,金曲獎是台灣官方舉辦的活動,在沿革與體質調整上,得花上多一些時間。而重視創作、獨立先行的金音獎(Golden Indie Melody Awards),是否能和慧眼獨具的水星音樂獎做比較,期待日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