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深度

「香港故宮」屬於誰?: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的結構性矛盾與未來

在今日香港國安法敏感的政治氣氛和社會環境下,我們的公共空間又何去何從?

2022年6月22日,香港故宮博物館舉行的媒體預覽中,一名工作人員站在展品旁邊。

2022年6月22日,香港故宮博物館舉行的媒體預覽中,一名工作人員站在展品旁邊。攝:Lam Yik /Reuters/達志影像

鍾智豪

刊登於 2022-06-28

#建築與空間#香港故宮風波#評論

鍾智豪,香港城市觀察者,台大城鄉所研究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於六月廿二日完成了開幕儀式,備受政府和各界關注,並將於七月二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就在這個六月,網民正因為維多利亞公園不再能舉辦六四集會和珍寶海鮮坊於南海沉落,而哀悼香港社會和文化的失落。香港處於悲喜之間,但是政府和民間的情緒卻沒有交集。

事實上,這種政府和民間/社會的撕裂,可從西九龍文化區一路的發展一窺究竟,最初的各種規劃投標爭議,是兩者分道揚鏢的開始;然後香港民間為了城市公共與政治空間的自主權,接二連三發動社會運動;2017年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導的香港故宮規劃,就變成一個貫連文化、社會和政治身份多重的衝突,反映了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的局限和結構性矛盾。

(一)西九文化區的源起:世界級文化地標的願望

西九文化管理局成立於2008年,前身為2002年成立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督導委員會,文化區位於西九龍填海區南端海旁,鄰近尖沙咀的圓方商場和地鐵九龍站,佔地達40公頃。整個西九興建計劃現已歷時二十三年,預計2024年才完成。香港故宮於三年前展開工程,是整個西九文化區中的一個興建計劃。

西九文化區(前稱為西九龍填海區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初步概念始於1998年,首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於《施政報告》提出「政府計劃在西九龍填海區興建一個設備先進的新表演場館,以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娛樂之都」,並就計劃諮詢當時的市政局和文化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