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偶像坍塌後怎麼辦?與大灣區哥哥姐姐價值觀漸遠的昔日粉絲們

長大之後,鄉愁是一條價值觀的鴻溝,我在這頭,偶像在那頭⋯⋯

藝人組合「大灣區哥哥」。

藝人組合「大灣區哥哥」。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孫小椒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2-04-13

#大灣區哥哥#大灣區

3月底上海市因應疫情開始實行嚴格的社區管控,民生狀況眾所矚目的同時,一批香港明星在此期間的居滬生活狀態也成為社交媒體或傳媒娛樂版焦點。如劉嘉玲、鄭希怡貼出自己下樓排隊檢測的狀況,盛讚檢測人員辛苦;早兩年已與丈夫陳小春定居上海的應采兒曬出自己在家爲兒子理髮的照片。唯一對封鎖狀態表達不滿的,或許是兩年前移滬的演員陳浩民。近日其妻蔣麗莎在直播中講述疫中封控生活,指購買2斤蔬菜花費人民幣2000元,但其部分言論隨即引起內地部分網民不滿,或有人說「如果覺得被人坑可以回香港」。

近年港星移居內地潮,「大灣區哥哥」或「大灣妹」也隨娛樂節目及社交媒體成為熱門詞彙,而在一眾大灣區哥哥姐姐於內地市場披荊斬棘的同時,亦有一批曾經深愛他們、但如今價值觀已不再相同的粉絲歌迷,需要面對曾經相伴成長的藝人與自己漸行漸遠的事實。時代因素於個體之選擇與愛的參與,牽扯與碰撞,如何調適,筆者邀請了一些大灣區哥哥姐姐們的昔日歌迷,講述從喜歡、共情,到放下或繼續的歷程,看時代的轉折如何作用於一段終需坍塌的關係。

前傳: 「大灣區」,由香港藝人推上熱門的政治概念

「大灣區」一時間成爲收視保證。而翻看「大灣區藝人」名單,不難發現,儘管「大灣區」是一個「粵港澳」概念,但目前具代表性的「大灣區藝人」,根本沒有廣東甚至澳門人,全是香港人。

在講述與「大灣區哥哥」的關係前,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被娛樂版和明星們推至出圈(政經領域的圈)、成為日常熱門詞彙的「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2015年由中國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文件提出,其後數年零散現身各級官方文件,2017年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而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大灣區」概念終在政經領域進一步炒至熱門,坊間亦有意見認爲是對香港之於內地定位的重新定義與邊緣化。

儘管在政經領域引發討論,但「大灣區」概念最初數年,並未於香港乃至中國社會普通民衆之間流傳。而隨着香港社會衝突激烈,不同領域的名人包括香港演藝明星們所持有的個人政治立場,其對「反修例」運動、中央管制乃至民主自由的取態,也頻繁出現於社會討論之中。支持運動的藝人,如何韻詩、黃耀明等人遭到封殺;支持政府的藝人則在得到中國官方、民間歡迎的同時,也失去一部分香港粉絲。典型事例如2019年6月30日,譚詠麟、鍾鎮濤等出席撐警集會,後有對其政治表態失望的歌迷將他們的黑膠唱片打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